冬日闲话 : 西安地名里的那些故事和传说 (之 二 )--- 《斡耳朵》

北郡王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已是家喻户晓的唐朝遗存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它的西边大约四、五公里,也有另一处赫赫有名古代遗存一一一汉长安城遗址,其中包括壮美的未央宫,长乐宫等,这也是妇孺皆知的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要说大明宫的东边大约三、四公里处,还有一处比汉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奢华宫阙,许多人会惊诧不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只不过汉未央宫比大明宫早了约六七百年,此处则比大明宫晚了六七百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它就是《斡耳朵小学》旁的“斡耳朵遗址”一一一 一处元代藩王府邸的建筑。</span></p><p> </p><p> </p> <p><br></p><p> </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众所周知,西安周边这块土地,从史前开始就一直演译着中华文明的篇章。秦以后,做为都城一直称为“长安”。“西安”是何时被叫起来的呢?历史沉积越厚,众说纷纭越多,但“斡耳朵”是绕不过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斡耳朵 (wo eγ dou )是蒙语宫殿,行营近或是都城的意思,是成吉思汗根据游牧的特点,创立的一种宫廷体制,曾有四大斡耳朵之称(一,伊克斡耳朵,亦称克鲁伦斡耳朵,即大斡耳朵;二,阿彦斡耳朵,亦称巴尔斯斡耳朵;三,希日嘎其斡耳朵,亦称黑森林;四,哈木图特回斡耳朵,在阿尔泰山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西安怎么会有斡耳朵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要从忙哥剌说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忙哥剌,忽必烈的第三子。蒙元制度规定,皇子皆可继承汗位。开始,忽必烈有意忙哥剌,但最终立了真金(次子)为太子。为了弥补对忙哥剌的亏欠,忽必烈特授忙哥剌“一王两印”及“二府并开”的殊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所谓一王,就是封忙哥剌为西北藩王(后又封为秦王),管轄整个西北,西藏连同四川,贵州,湖北的局部。几乎是半个中国;</span></p><p> 所谓两印是同时执掌两颗印信。一颗为至元九年授的“螭纽金印(二等印)”,另一颗为至元十年授的“兽纽金印(一等印)”。</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所谓二府即“安西王府”(置所)和“开成王府”(驻军)。开成王府在今宁夏固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在蒙元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正因为有如此显赫的权势,又仗着父皇的宠爱,在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忙哥剌为所欲为。受封的第二年忙哥剌就开始在西安修建自己的行宫——斡耳朵。</span></p><p> </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按说地方藩王修建斡耳朵是一种僭越犯上的行为,但忙哥剌我行我素,地点就选在长安城的东北一隅。今天的西安东北郊石家街一→秦孟街一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发掘初步探测,西安斡耳朵占地约400余亩,周长2300米,城墙基础8~10米,均由夯土与瓦砾砖石间筑而成。王城的东、南、西各开有一门,南门最宽大,门基14米,门宽12米,应为王城的正门。城的四角皆有城垛,经测量均为半园形的突出,直径约30米,使西安人很容易想到明城墙的西南角。从瓦砾的堆积看,城垛上都应有箭楼工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城中三座大殿的基础保存完好,应与元大都的三大殿规制相同,前为正殿,中为中殿,后为寝殿。殿堂亦应是高大宏伟,富丽堂皇,出土了许多直径14cm的黄琉璃龙纹瓦当。正如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讲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城外有王室,即上述大汗子忙哥剌之居也,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的城垣环之,周围约五哩,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span></p><p> </p><p> </p><p> </p><p> </p> <p><br></p><p> </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风云际会,沧海桑田。历史走过了近千年。 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片狼籍,满目疮痍,整个遗址区找不到一点保护的痕迹,就连竖起来的标牌也被掀翻在地,仿佛在使人们忘却,在使这段历史从西安抹去。</span></p><p> </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是的,西安有輝煌的周秦汉唐,有足以炫耀的资本,但西安也有宋元明清,也有曾经失落的茫然。一个人,一个团体都是有起有落地前行着,都是辉煌与失落交替着,正如只有“过五关”没有“走麦城”便不是完整的关夫子一样。对于今天的陕西(西安)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从周秦汉唐的雄健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更要从宋元明清的羸弱中寻找“裹足”的根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更何更况,今日的“西安”称谓正是起源于此“安西”,后来明灭元后,不过是将“安西”颠倒了一下而已。(注:虽然唐时就有“安西都护府”,但那是在西域)因此“安西”应是今西安的一个里程碑,是由“长安”变“西安”的一个过渡。</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应当在本文缀述的是,位于宁夏固原的“开成王府”,历史上曾遭遇强烈的地震破坏,而如今保护的很好,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的正宗王府却默默无闻,据说在民国时(四十年代)曾有专家考查后著书称,王城内各大殿基础都完好,墙址也明显存在。</span></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听当地市民说,占据着遗址的仓库要搬迁了,政府将统一规划此处,但愿遗址能得以保护吧。</span></p> <p> </p><p> 二0二0年六月于阳光北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