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近期一首动人的情歌,带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火遍网络。几乎每一天会在不同的聊天群里有朋友转发相关的视频或音乐作品。那就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有原唱,有翻唱,有男声,有女声,也有各种器乐的演绎。一次次让我想起当年的富蕴之旅。想起那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那壮观的转场场面。想起那著名的三号矿坑,那触目惊心的地表疮疤。想起那额尔齐斯河谷的可可托海景区以及有中国第二寒极之称的可可苏里。</p><p> </p><p> </p> <p> 富蕴县隶属新疆自治区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区。地处阿勒泰地区中东部,与蒙古国相邻。</p> <p> 富蕴县的地理位置,距乌鲁木齐公路里程476公里。</p> <p> 在富蕴旅途中,给人以最大视觉冲击力的是牧民转场的壮观场面。</p> <p> 时值九月,正是从夏季牧场向冬季牧场转场的时节。</p><p> 在西部旅游多次遇到过转场的牛羊,马群,但以这次最为壮观。</p> <p> 若干家牧民的牛羊合为数千头的大群,蹄声轰鸣,烟尘蔽天盖日。</p> <p>青壮年和牧工带着狗在前面驱赶羊群。</p> <p>彪悍的牧羊人手拿套索骑马控制头羊。</p> <p> 一位牵着狗的牧羊女。</p> <p> 牧羊女和她的牛群。</p> <p> 待大群牛羊扬起的烟尘散去,驮着粮食、帐篷、家具、锅碗瓢盆等缁重的驼队才慢慢跟上来。</p> <p> 运送缁重的驼队。</p> <p>看看骆驼驮架上的物品的体积,明白了为什么牧羊人运送物资总愿意采用驼队,而藏区茶马古道运货的则只能是马帮。</p> <p> 对比体型,明白了为什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p> <p>温暖和煦的一家三口。</p> <p>可可苏里湖,又名野鸭湖,是1931年8月11日发生的八级大地震形成的地震塌陷湖。湖面面积180万平方米(2677亩)。</p> <p>可可苏里湖里有由芦苇根部交错生长形成的浮岛二十多个。浮岛遇风漂移。据说可可苏里的景观会随风而异,大风过后,又是一番景象。</p> <p>富蕴海子口水电站曾测到-60℃低温,未被国家认可,而漠河气象站的-60℃记录被认定,于是漠河为中国寒极。富蕴只能自认第二寒极。可可苏里湖边石块上书写着曾经的低温记录。</p> <p>著名的三号矿坑,正式名称“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是一个多种稀有金属的共生矿。</p><p> 九年前三号矿坑还没有当下那么著名,找到地方,大门口的值班人员挥挥手放行,车子直接开到了矿坑边上。</p><p> 老大哥的疯狂掠夺、六十年代还债、自力更生发展两弹一星,在大地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疮疤。</p> <p> 据报道,自1935年被发现,至1999年停止开采,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里由一座高出地面240多米的山丘,被挖成了一个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的矿坑。</p><p> 2011年9月,站在矿坑边,看到翻斗车络绎不绝,将矿石运上地面。看来这个矿仍然在开采。</p> <p>矿坑底部,有三台挖掘机。</p> <p>矿坑底部正在作业的挖掘机。</p> <p>三号矿坑视频。</p> <p>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大门。</p> <p>可可托海风景区介绍。</p> <p>可可托海风景区导览图。</p> <p>劈开大峡谷的额尔齐斯河。</p> <p>额尔齐斯河河滩。</p> <p>可可托海景区风光。</p> <p>可可托海秋色。</p> <p>一颗被保护的古树。</p> <p>可可托海一景,瀑布化石。</p> <p>神钟山,又名阿米尔萨拉峰。可可托海景区的标志性景点。</p> <p>神钟山,海拔1608米,相对高差365米。</p> <p>额尔齐斯河缓缓流淌。</p> <p>骆驼峰。</p> <p>奇峰。</p> <p>怪石。</p> <p>卡拉卓勒瀑布。此处有季兰德温泉。同行两位驴友去泡温泉。我们在茶室等待。于是与当地人有了一点交流。</p> <p>可可托海景区的工作人员。</p> <p>一位游客和她的孩子。</p> <p>瀑布距景区大门24公里,在茶室等待接景区工作人员下班的巡逻救援车下行至神钟山,再转交通车返回景区大门。</p> <p>归途秋色 。</p> <p>归途秋色。</p> <p>归途秋色。</p> <p>告别额尔齐斯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