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昌平,明十三陵~2

荣曾

<p>2020-12-10,游北京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长陵始建于1409年永乐七年,历经四年完工</p> <p>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陵园,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p> <p>走进陵门,园中右侧有座“碑亭”,建于1542,明嘉靖二十一年</p> <p>亭内立一“圣绩碑”,称为“龙趺碑”,建成时碑身没有文字。大清时,1659年,碑阳刻了清始祖顺治的谕旨;1785年,碑阴刻了清高宗乾隆的《谒明陵八韵》诗</p> <p>进陵门,一条御路直通“陵恩门”</p> <p>陵恩门前,御路石雕</p> <p>陵恩门左右的小门</p> <p>走下陵恩门,御路伸向“陵恩殿”</p> <p>陵恩殿前,御路两旁立着一对“神帛炉”,用来焚烧祭祀的物品</p> <p>高大宏伟的陵恩殿,罕见的大型殿宇,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木构大殿</p> <p>陵恩殿前,御路石雕,刻有祥云、升龙、海马、海水等图案</p> <p>殿下有三层汉白玉石雕围杆</p> <p>大殿总面积1938平方米,“金砖”铺地,60根金絲南木大柱支撑殿宇,用材粗壮,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p> <p>明成祖朱棣坐像</p> <p>龙袍</p> <p>北燕南飞:朱棣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十岁时封为燕王,1380年就藩北平,率军北征蒙古,加强了在北方军中的影响力。1398年朱元璋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实行削藩,朱棣起兵靖难,攻陷南京,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终。1402年,朱棣在南京称帝</p> <p>赋入盈羡:朱棣于1411年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使京杭大运河重新畅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鼓励垦荒促进生产,防止农民破产,增加了皇家财政收入,达到了明代最高峰</p> <p>文治立国:朱棣即位后,派解缙、胡广、扬荣入文渊阁,参与机务,称为内阁,这样议政权给内阁,行政权给六部,形成了内阁制度。1403年永乐元年,纂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p> <p>天子守边:1406年永乐四年,朱棣下诏建北京宫殿,1421年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形成天子守边的防御格局</p> <p>胸怀天下:1405年永乐三年,派郑和率水手官兵2万人,乘宝船62艘,远下西洋,以后又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的麦加,沟通了中国亚非各国的联系,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p> <p>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p> <p>内红门</p> <p>棂星门</p> <p>御路走向“明楼”</p> <p>石五供,须弥座的供案上,摆放着香炉、烛台和花瓶,是一种像征性的祭器</p> <p>方城</p> <p>笌过方城的券洞</p> <p>登上明楼</p> <p>明楼内,立“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墓碑</p> <p>明楼远眺天寿山</p> <p>定陵,坐落在昌平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p> <p>走过“三座桥”,立有“神功圣德碑”,碑身上无字,是非功过留有后人评说,原有碑亭,乾隆年间修缮时拆毁</p> <p>陵区的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陵门、裬恩门、裬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等,主体建筑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p> <p>1956年,对定陵地下玄宫进行了挖掘,出土了大量随葬文物,1959年建“定陵博物馆”,郭沫若题馆名,是明十三陵中一座唯一被发掘了的陵墓</p> <p>走进陵门,一眼望到远处的明楼,其间的“陵恩门”和“陵恩殿”己焚毁</p> <p>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昌平,定陵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p> <p>清乾隆年间(1785-1787年)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民国时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p> <p>陵恩门遗址石基</p> <p>明朝皇陵没有被盗掘,这要从满清入关开始说起。大顺军攻入北京城,李自成逼死崇祯皇帝随后又霸占陈圆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冲发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清兵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四处追杀大顺军,为了安抚明朝遗民,特地颁布政策保护明朝皇陵,以示宽宏仁道</p> <p>由于清朝官方没有破坏明朝皇陵,因此在民间更没人敢破坏了。而且由于清朝早期的残酷统治,也引起许多明朝遗民的反抗,如天地会等组织,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经常暗中与清廷做对,对明朝皇陵也是处于一种敬畏的心态,如果民间谁敢盗皇陵,天地会第一个就会把他宰了</p> <p>明皇陵躲过了盗墓,没躲过郭沫若的挖掘,本来他想开挖长陵,但是朱棣的墓太大,当时的技术根本挖不开,然后他就决定拿万历练手</p> <p>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发掘技术有限,使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此后,郭沫若又想挖长陵朱棣的墓,好在被上面拒绝了,国家出台政策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p> <p>文革动乱,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画像等被抬到定陵博物馆重门前广场上接受批斗并被焚毁。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本身质地坚固,虽然历经几百年,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p> <p>棂星门</p> <p>明楼前的“石五供"</p> <p>宝城的城墙</p> <p>长在城墙上的松柏</p> <p>登上城楼</p> <p>明楼</p> <p>明楼内立一石碑,前后刻双龙戏珠图案,正面有篆额“大明”两字,碑身正面刻“神宗显皇帝之陵”</p> <p>远眺长陵</p> <p>通往地下玄宫</p> <p>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p> <p>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p> <p>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p> <p>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p> <p>出土的随葬品包括帝后服饰、册宝、明器、木俑、甲胄、刀、箭、金、银、玉、瓷器皿以及大量丝织品</p> <p>神宗的一顶金丝翼善冠,全用极细的金丝编织堆垒出二龙戏珠图案,孔眼细小而均匀,造型生动活泼。如此繁复的制作,外表却不露丝毫接头,体现出高超的手工技艺</p> <p>皇后凤冠,</p> <p>明昭陵,位于北京昌平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坖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p> <p>明穆宗朱载坖,世宗朱厚熜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生于皇宫,十八年二月封裕王,四十五年十二月继皇帝位,四十六年改元“隆庆”,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于乾清宫病故,享年36岁</p> <p>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帝下诏在大峪山建陵,万历三年(1575年),陵工告竣</p> <p>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1644年,李自成造反,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恩殿被烧毁。随岁月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p> <p>乾隆年间(1785-1787年),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p> <p>历史上明昭陵屡遭破坏,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开辟新的旅游景点,1987年4月动工修缮昭陵</p> <p>陵恩殿再现了明代秋祭时殿内供品丰洁、乐器齐备的隆重场面</p> <p>猪牛羊等祭品</p> <p>月牙城上的明楼</p> <p>穿过月牙城下的券洞门</p> <p>壁照墙后,宝城地宫</p> <p>登上月牙城楼</p> <p>扫陵人</p> <p>城上明楼</p> <p>穆宗皇帝之陵碑</p> <p>登城望远</p> <p>远眺十三陵水库</p> <p>远望天寿山下的长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