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城厢里有我童年的记忆

唐建琼

<p>日前,朋友发来一个视频,题为从上海版图上消失的城区。</p><p>我才知道我儿时的居住的地方全部拆迁了。我赶紧去看看。</p><p>一座空城,一片寂静。狭窄的弄堂,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它的故事,零星的几个人是拆迁队封门封窗的。</p><p><br></p> <p>复兴东路车水马龙,我走在这条路寻找我儿时的记忆。</p> <p>  复兴东路第三小学,简称复三小学。当时是五年制学校。也算是公立学校里的好学校。相当于今天的重点学校。是我人生的起点。</p><p> 是解放前的关帝庙解放后改建成复三小学。我的记忆里学校有一大一小两个院子,大院子也称大操场,仅有沙坑,单双杠,勒木。教室呈回字型排列,低年级一楼,高年级二楼。</p><p><br></p><p><br></p><p><br></p> <p>原来校门是在复兴东路上的。大大的铁门。那时我很顽皮,把家里的闹钟给肢解了,本来想看看闹钟里面有点什么。一旦拆开了,没本事复原了。没有钟,上学迟到了。学校的铁门关上了。用小手拍打铁门,声音太小,老校工耳背。我只能哭着回家了。母亲带着我去了学校。以后母亲添置了一台三五牌台钟。我再也不敢造次了。</p><p>复兴东路几经翻修,由台格路变成柏油马路。现在造复兴东路越江隧道后,马路更宽阔了。可是复兴东路第三小学的校门缩到弄堂里了。</p> <p>校门口的另一面墙。</p><p>我的启蒙老师姜晨秋,教我语文的老师。她的普通话说得标准,优美动听。像收音机里播音员一样。人长得清秀美丽。我最喜欢上语文课,姜老师带着我们朗读课文,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我全神贯注听姜老师讲课。从不走神。可笑的是我还憧憬着姜老师是我妈妈就好了。</p><p>在复兴东路第三小学打下的语文基础,和姜老师培养的学习兴趣,我受用了一辈子。</p><p>四年级时我转学到我祖母处的愚园路第一小学。赵红宝老师考考我,一小教的知识我都会的,拿出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让我朗读,我通篇读完,惊到了赵老师,夸我普通话说得好。让我当学校小广播员。</p> <p>复兴东路第三小学的后门,开在孔家弄路上。</p><p>复兴东路第三小学我的数学老师庞伟仁也令我终身难忘。他身材高大,像父亲一样慈祥。对我这样懵懵懂懂的孩子,要让我们听得懂,他费了许多心思。他在教我们计算椎体,柱体,台体面积时,先带我们做教具,用卡纸画出展开图,用胶水粘合成立体形状,给我们讲解其中的道理,直观的看到了计算的结果。那时我极佩服庞老师。</p><p>8岁那年我家从孔家弄搬到了十六铺。寒假期间是要返校几次的。记得天下着雪,隔天要返校了,母亲说别去了,我要去,争执着。想不到庞伟仁老师来家访了,检查一下我的寒假作业,让我不要返校了,跟我母亲说,路远怕我雪天路滑,摔跤。反馈我在学校的表现,让我母亲放心。得到庞老师的应允和照顾,我寒暑假特批不用返校了。</p><p><br></p> <p>我是这个样子参加入学典礼的。穿着母亲做的格子背带裙花衬衫,开开心心上学去了。</p> <p>承德里的房子比孔家弄的好,是三层楼。住户的家境也好。与孔家弄比邻。我在晒台上能听到承德里楼上的钢琴声。时常呼唤小伙伴,赵小莉再弹一首。</p> <p>走去无人的孔家弄</p> <p>斑斑驳驳的墙壁,门楣的砖雕,诉说着久远的历史。</p> <p>孔家弄17弄。弄堂口</p> <p>弄堂口挂着一串装饰炮仗。看来是用来庆贺乔迁之喜的。</p><p>弄堂口11号里有我的同学陈晓春。</p> <p>窄窄的弄堂。浸润着平民百姓的烟火气。动迁走了,没有了往日的嘈杂,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安静。很安静。</p> <p>这是17号的墙门间。</p> <p>17弄2号的门被封了。我还是来晚了。不然可以进去看看。</p> <p>楼上朝弄堂的窗口。</p> <p>门楣的砖雕还在。凌乱的电线破坏了美感。</p> <p>从弄堂内往弄堂口看,过街楼。</p> <p>弄堂里的路灯。有点老式了,是新型光源。那个时候是白炽灯,晚上灯光昏暗。晚上从祖母处回家,紧紧拽着父亲的手,害怕门洞里串出什么来。</p> <p>从弄堂口往里看</p> <p>总算看到有人走过</p> <p>我8岁离开了17弄2号。</p><p>老式石库门房子,楼上没有自来水。清水和脏水都需要人工拎上拎下。狭窄陡峭的楼梯,我好几次从楼梯上滑倒。父亲有关节炎,母亲身体不好,住楼上实在不方便。于是父母以大房换小房,24平米加24平米晒台,换了16平米底楼,举家搬到十六铺。</p> <p>弄堂口的电线,缠缠绕绕有多乱。是该动迁了,如果发生火花,有些后怕。</p> <p>瑞昌里。透露这旧上海市井人家的风貌。</p> <p>过去的大户人家。</p> <p>母亲的小姐妹玲珍阿姨家。</p> <p>随便一拍,有点古旧建筑的艺术感。砖雕的门楣。</p> <p>金家坊</p> <p>金家坊的四个点照片。</p> <p>身后是泰瑞里的铁门。小时候在这里跳橡皮筋。</p> <p>身后是泰瑞里斑驳的墙门</p> <p>这扇门里曾经是居民食堂。我的小学同学余珍也住在这里。</p> <p>泰瑞里朝复兴东路的门封了。从复兴东路朝孔家弄看。</p> <p>过家楼“泰瑞里”三个字,几经修缮已经没有了。留下浅浅印记。</p> <p>泰瑞里组照。</p> <p>随拍</p> <p>随拍。</p> <p>破败的街景。</p> <p>翁家弄路。路口在复兴东路上</p> <p>北孔家弄路,连孔家弄路,连南孔家弄路。呈回字型。</p> <p>随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