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初到武夷山,被这里的奇山秀水深深吸引,更不期而遇两位文化巨擘,对武夷山的崇敬之情更增添了几分。</p><p> 这两位文化巨擘,一个是理学代表朱熹,一个是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虽然两人都是武夷山人,但其思想和精神风格、意趣、境界非常不同。此次武夷山之行,看到许多历史遗迹,听闻许多当地传说,对两位文化巨擘的了解有了切身体会,更与以往书上读来不一样。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样的体验吧!</p> <p>白衣卿相家在武夷山</p><p> 高中课本有《雨霖铃》一文,作为必读必学必背的课文,很多学子都捻熟于心了。我对柳永的认识就从这首词开始。</p><p> 小时候读唐诗宋词,柳永在璨若星河的唐宋文学家里,只是一个闪着另类光芒的填词人。他虽然才情颇高,但没有像王维、贺知章、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那样做上宰辅这样的大官立下不世功业,也没有像李白、杜甫、范仲淹、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那样写出胸怀大志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贾岛那样的“僧推月下门”的苦吟典故,也没有韩愈、柳宗元等唐宋八大家改革文风的历史作用,甚至没有李清照、谢道韫这样的女性诗人因才情不让须眉而被人称颂。所以,我对柳永的印象只是婉约派代表之一,略知其“奉旨填词”的典故,也略微了解“凡有井水处,皆咏柳词”的传说,却对柳永的身世知之甚少。</p><p> 没想到的是,初到武夷山,第一个走到的地方,就是九曲溪上一曲溪岸边的柳永纪念馆。本以为只是游山玩水,被朋友带到一个看上去很有些衰败破落的园子时,还不明就里,从那堵长满衰草的院墙和斑驳的院门进入,赫然看见一座敞亭,亭里矗立着一面非常宽大的石墙,墙上刻着柳永的多首词作,《雨霖铃》独得C位。从这面石墙回望,通过刚才那个破败的院门,遥望见柳永纪念馆就在刚才经过处,也是斑驳残旧的一个老式建筑,屋檐上“一代词宗”的牌匾,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檐下的门楣上是另一个牌匾“白衣卿相”。这两个牌匾对柳永的一生评价可谓中肯、客观。</p><p> 作为武夷山人,他们更了解在这里长大的柳永,武夷山流传着许多关于柳永的传说:</p><p> 柳永家在武夷山五夫里的白水,这里山水秀丽,风景殊异。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柳永三兄弟一起去中峰寺游玩,从寺门外望,视野开阔群峰叠翠,于是柳永诗兴大发写下了《题中峰寺》。诗中写道“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从此,柳永的名气随此诗开始在家乡传播,被乡人称为“鹅子峰下一支笔”。此时,少年柳永年仅九岁。</p><p> 一天,母亲检查柳永的课业,问道:“你可知道《孟子》书中所说的‘声闻过情’?”聪颖的柳永一下就明白了母亲的用意,知道母亲在用孟子的话教育他,不要被一时的虚名所惑,要谦虚谨慎。就回答说:“后一句是‘君子耻之’,娘放心,我一定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p><p> 在母亲的殷殷教育下,柳永和哥哥柳三复、柳三接都考过了乡试,进京赴考。柳永在离开武夷山的时候,对这里的水光山色恋恋不舍,写下了《凤归云》:</p><p> 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未尝轻负,寸心双眼。</p><p> 况佳人、尽天外行云,掌上飞燕。</p><p> 向玳筵,一一皆妙选。</p><p> 长是因酒沈迷,被花萦绊。</p><p> 更可惜、淑景亭台,暑天枕簟。</p><p> 霜月夜凉, 雪霰朝飞,一岁风光,尽堪随分,俊游清宴。</p><p> 算浮生事,瞬息光阴, 锱铢名宦。</p><p> 正欢笑,试恁暂时分散。</p><p> 却是恨雨愁云,地遥天远。</p><p> 从此,柳永再没踏上武夷山一步。最后那句“却是恨雨愁云,地遥天远”一语成谶。</p> <p> 北宋的汴京,风华无限,为求功名到汴京的柳永,没有寻到功名。虽然才情风流,赢得了上至朝廷下至柳巷的一致敬仰,但奈何命运不济,终其一生,年到五十,才寻得一官半职,最顶峰时做了一个六品屯田员外郎。史称柳永“为政有声”,深得百姓喜爱。但历史和后人记住的,更多的是他在烟花柳巷的各种风流韵事。</p><p>武夷山给了他灵秀的才情,却没有给他顺利的仕途。直到最终埋身北固山,他都“长是因酒沈迷,被花萦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始终没有实现政治抱负,落得个“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下场。</p><p> 如今,武夷山地方政府从他北固山的陵墓上,请回一抔黄土,象征性地算是请他叶落归根了。但他的纪念馆,远没有同乡朱熹的气派和热闹。从那些斑驳的旧迹和荒败的衰草上,可以读出柳永千年不变的际遇:“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p><p> 唉!</p><p> 其实,作为历史上的文化人物,柳永当得上巨擘的评价。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高峰,而宋词的创新和发展始自柳永。他打破了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发展,在宋词八百多个词调中,首创了一百五十多个,包括《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黄莺儿》、《彩云归》、《鹤冲天》等等。而宋词发展到柳永,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丰富和完善,词调的丰富、格律的形式和词牌内容所包含的字数得以完备。正是有他的创新发展做奠基,才有了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对宋词的进一步贡献。</p><p> 我们至今没有给柳永一个真正符合他地位的评价。历史待柳永真是刻薄了一些。</p> <p>从武夷精舍到考亭书院</p><p> 武夷精舍名号大得很,这是朱熹在54岁时所建,游玩武夷山,此是必去之处。</p><p> 武夷山的旅游路线基本是随着九曲溪而走,为了访武夷精舍,朋友带我走陆路。武夷精舍在九曲溪的五曲隐屏峰下,刚近隐屏峰就远远看见“武夷精舍”的牌楼赫然挺立在前,不远处,是朱熹的青铜塑像,牌楼后面就是庭院式建筑的书院。</p><p> 当年,朱熹与亲友到武夷山游玩,走到五曲溪,但见溪水曲折回旋,隐屏峰云气流动,是神仙居所,所以动了建屋的念头。经过几年运筹经营,终于在淳熙十年建成。精舍初建成,朱熹非常高兴,写下《武夷精舍杂咏诗》纪念。按朱熹《武夷精舍杂咏诗》所记,原来的布局大致是这样的:共有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堂的左右,有两间卧室,左边是自己居住的,叫隐求室,右边是接待朋友的,叫止宿寮。左麓之外,有一处幽深的山坞,坞口垒砌石头为门,称石门坞。坞内别有一排房屋,供前来学习交流的学者居住,名为观善斋。石门西边,又有一间房屋供道士居住,名为寒栖馆。观善斋前,还有两座亭子,分别名晚对亭和铁笛亭。而在寒栖馆外,则绕着一圈篱笆,截断隐屏峰两麓之间,当中安一扇柴门,上悬武夷精舍横匾。</p><p> 如今的建筑是武夷山市政府按照历史记载的紫阳书院资料,重新规划修建的。没有原来的规模大,但有两间房精心保留了两堵20多米长的土墙。这两堵墙是1717年清康熙年间修缮时留下的,到现在已有200多年。这是精舍建成800多年来,历经元明清和现在不断修缮的见证。</p><p> 精舍建成后,许多人慕名来武夷山,到九曲溪边寻访朱熹,比如名躁东南的学者蔡元定、刘火仑、黄干、游九言、李方子、詹体仁、真德秀、李闳祖和叶味道等200多人纷纷来此读书求学,授业于朱熹。朱熹在此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先后达五年之久,理学思想就此传播开来,武夷山也因此被称为“道南理窟”。在这里,朱熹完成了多年努力著述的《四书集注》,而由此著述和思想开展的理学教育,也让武夷精舍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一个重要位置,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学。</p><p> 明朝时期,这里改为“朱文公祠”。及至清朝,康熙皇帝亲颁御匾“学达性天”,又在这里大兴土木,恢复为紫阳书院,并派专门官员管理书院。用今天的话说,将一所私立大学改为了公立大学。</p> <p> 朱熹在武夷山地区共建了四所书院,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和考亭书院。这些书院是朱熹在武夷山地区活动的踪迹,也是他思想演变、成熟和完成的过程经历。生命结束前的最后几年,朱熹是在考亭书院度过的。</p><p> 初到建阳,见到考亭书院,心情有些激动。这里地处南平市建阳区西南方的考亭村,书院背靠一座山,景色清幽,环境僻静。目前只保留了一个石牌坊,这是明朝嘉靖年间建造的。为四柱三间五牌楼结构,上书“恩荣”和“考亭书院”的两个匾文,考亭书院四个字是宋理宗的御笔。坊柱间雕刻着雄狮、麒麟、飞凤、仙鹤等瑞兽和仙人道士等人物形象。整座牌坊造型轩昂,雕工精细,是南方石刻艺术的代表。从明至今,这座牌坊已近五百年了,历经风雨和岁月洗礼,失去了往昔的繁华美艳,但一身从容沧桑中,尽显雍容高贵气质。八百年后来到考亭,虽然不见考亭书院的真容甚为遗憾,但这座古旧的石牌坊,尤其是宋理宗字迹的遗留,因为最接近朱子的年代,多少弥补了一点作为后辈的遗憾。</p><p> 朱熹在考亭书院讲学著述八年,走完了最后的人生历程,也完成了最后的思想体系。这一时期,他著述颇丰,完成了《孟子要略》、《韩文考异》、《楚辞集注》、《楚辞辨证》等重要著作,修订了《大学章句》,作训戒书训戒子孙。他的思想和学派成为学术上影响巨大的“考亭学派”。他在这里多次会晤老朋友辛弃疾、陈亮等,多次与学生朋友游玩武夷山水,也经历了朋友、亲人、长辈的去世打击,最后,受到“庆元党禁”的深刻影响,被生理疾病和政治压力双重折磨着。</p><p> 生命垂危之际,朱熹左眼失明,右眼也几近失明,却与死神抢时间,加紧整理残篇,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将生平所著全部完稿。庆元六年,1200年,春天,71岁的朱熹在“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朱熹父亲在世的时候,曾希望死后能葬在考亭,但没能如愿。朱熹最终选择将自己埋身考亭,可能与完成父亲的遗愿有关。</p><p>朱熹逝世后,有几千人前往考亭吊唁朱熹,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陆游、辛弃疾等,这一大规模的会葬,吓坏了当时朝廷上反对朱熹的势力,朝廷命令当地守臣严加约束。</p><p> 朱熹在当世因思想受到同僚排挤,但在去世后,却因思想深受后人敬仰。从元朝开始,历经明清民国等时期,朱熹作为传统儒学之道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文化正宗。他的理学成为历代理学家讲述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的基本纲领和政治家治理国家的基本指导思想。</p><p> 武夷山下,朱熹建造的武夷精舍和考亭书院,将南宋时期的书院建设推向了高潮,而在理学的旗帜下,以朱子为代表的考亭学派,将儒家思想从南向北推向了全国,影响了历史进程和面貌。</p><p> 今天,来到武夷山,仰望高高耸立的考亭书院石牌坊,怎能不对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这一巨擘投以无限崇敬的目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