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那些红房子

龙再钦

<p>  青岛,最让人好奇和惊叹的是那些红房子的故事。</p><p> 虽然到了几次青岛,但是好像还难以读懂这座城市。今天,又刻意冲着市南老城区的红房子去转了一圈,慢慢感受这座城市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p><p> 把青岛火车站作为起点,源于青岛火车站也是一袭的黄墙红瓦,并且是胶济铁路和胶济客运专线的东端车站,是特等站。青岛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主要由钟楼和候车大厅二大部分组成,建筑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于1991年拆除重建;2006年改建。改建后保持了欧式风格,同时增加了现代化便捷服务的诸多功能。</p><p><br></p> <p>车站东广场</p> <p>  </p><p> 青岛圣弥爱尔大教堂是青岛几十座教堂当中的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30年代建成,青岛地区最大的罗马式建筑,亦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据说“圣弥爱尔”是《圣经》中记载的一位总领天神,他与魔鬼首领战斗,打败了魔鬼,保护了人类。这座教堂是维昌禄主教给取的名字,本地人习惯称之为“天主教堂”,可容纳教徒千人,每年复活节和圣诞节有宗教活动。</p><p> 并且,该教堂双钟楼高56米,建成后的几十年都是青岛最高的建筑物。</p> <p>  青岛书房就在圣弥爱尔大教堂的旁边,是一座漂亮的小洋房。青岛书房原来叫安娜别墅,是德国第一代移民的安罗伯特·卡普建造,称谓来源于业主对母亲安娜·玛利亚的纪念。1914年,将别墅转售给朝鲜驻法国前公使闵永瓒,称为李王府。1918年闵氏又卖给当地富商李子山,叫李府。2 016年青岛书房在此建成开业。</p> <p>  1897 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3年开始建胶澳总督府,1906年竣工。总督府建成后,成为德国在青岛的最高权力机关驻地。</p><p> 1914年,青岛德军战败投降,日本司令部设在胶澳总督府。</p><p>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在胶澳总督府设置胶澳商埠督办公署。</p><p> 1927年和1928年日军两次入侵山东,胶澳商埠局成了日本傀儡。</p><p>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伪政权之“青岛特别市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p><p>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再次将总督府作为青岛市政府。</p><p> 1949年青岛解放, 总督府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楼。</p><p> 1994 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 这座大楼便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但当地人还依然习惯称它为“老市政府”。</p> <p>  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始建于1908年,解放后曾为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1980年恢复礼拜活动。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主要材料是花岗岩。钟楼高39.1米,俗称“钟表楼”,三面安装报时钟表,经历了100多年,依然运行精准。该教堂是现在青岛市基督教协会的办公地址。</p> <p>钟表楼上可以瞭望青岛湾</p> <p>  信号山是市中心的临海山峰,海拔高98米,地势陡峭,树林郁郁葱葱,环境优美。建港时,山上建有信号标志,故称为“信号山”。山顶建有三座红色的蘑菇楼,中间最高的是旋转观光楼,一片片老城区的红房子和市南的海滩尽收眼底。</p> <p>  青岛大学路,指的是现在中国海洋大学边上南起太平路,北至延安路的南北向的一条路,边上的墙是红色的,是青岛最早的现代化公路。很多游客、学生、青年男女都喜欢在这里打卡,拍婚纱照和情侣照,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网红路。</p><p> 1924年北洋政府利用这里开办了私立青岛大学,大学前的马路就叫大学路,也是青岛市唯一以学府命名的道路。1930年山东大学从济南迁来与其合并成立国立山东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大学内迁四川。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在青岛复校。1958年山东大学迁回济南后,1959年在山东大学原址上建立了山东海洋学院,1985年改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改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大学路,实至名归,堪称“青岛第一路”。</p> <p><br></p><p>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始建于1900年,是中国监狱近代史上唯一的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极具特色的监狱。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旧称“欧人监狱”,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早的殖民监狱。现在是青岛市法制教育基地。</p><p><br></p> <p class="ql-block">  青岛小鱼山名人街一带,名人大约80来位,老舍、沈从文、梁实秋、童第周、闻一多等就在其中,彰显了青岛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青岛市南游览,就必须到小青岛看一看,这是青岛市名称的由来,也见证了青岛沧桑的发展史。</p><p> 德国强占胶澳后,将其占领区定名为"青岛",就是根据此岛而得名。日占青岛后,称为“加藤岛”,当地居民习惯称“小青岛”。小青岛距海岸720米,海拔17.2米,面积1.2公顷。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p> <p>小青岛的灯塔</p> <p>岛上风光</p> <p>“琴女”雕塑</p> <p>  青岛蝴蝶楼,八大关中的一座名胜别墅。民国时期,洪深先生在山东大学任教,他写作了《劫后桃花》,这部电影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主演是著名电影演员蝴蝶。</p><p> 现在,这座别墅依托电影《劫后桃花》布置成为以电影为主题的陈列馆。</p><p> 同时,风格各异的八大关建筑群是很多电影电视的拍摄基地。</p> <p>蝴蝶画像</p> <p>洪深先生</p> <p>  公主楼建造于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占地近千平方米。此楼是当时驻青岛丹麦总领事受丹麦王子之托为丹麦公主建筑的别墅,准备丹麦公主来青岛避暑时居住,实际上丹麦公主并没有来过,但“公主楼”的名字却传开了。</p><p> 公主楼整体灰绿色,造型优美,跟童话世界里的情景一样,是八大关比较优秀和别致的建筑代表。</p> <p>丹麦王子照片</p> <p>丹麦公主画像</p> <p>  花石楼 外墙由花岗岩石砌筑,故名花石楼。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p><p> 苏联十月革命后,一大批俄国人来到青岛定居。1932年,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临海呷角上修建了这座海滨别墅(亦有说是1903年德国人所建)。</p><p> 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于此,特务头子戴笠及当时的电影红星白光来青岛时也在这里住过。</p><p> 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毅等都曾在此下榻。</p><p> 花石楼与影视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神圣的使命》、《白雾街凶杀案》、《总统行动》等都在这里取景。</p><p><br></p> <p>  青岛到处都是红房绿树的建筑风格,尤以市南老城区最为经典。游览后,感到唯有国家的强盛,才能保存和建设好如此美丽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