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南京中山陵景区,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屹立在城东郊,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东西长7千米,南北最宽处4千米,周围绵延10余千米。 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p><p> 钟山风景区是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有: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梅花山、灵谷寺景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北极阁气象台、鸡鸣寺等,还包括玄武湖、环湖的富贵山、九华山、小红山和城墙、城堡,这里集中了28处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p><p>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p> <p>钟山风景名胜区导游全景图</p> <p>中山陵景区</p> <p>2020年11月8日我跟随旅游团游览了南京中山陵,旅游大巴车停在中山陵停车场,照片拍摄时间是2020/11/08/11:17:50。</p> <p>大家走向中山陵景区。</p> <p>在前往中山陵步行道的两侧立着很多照片,特别是鸟瞰图对景区的建筑布局能一目了然。</p> <p>中山陵及建筑群鸟瞰图</p><p>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缓坡上,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p> <p>博爱坊广场和博爱坊</p> <p>南面入口处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筑,与四周的围墙形成了大钟的本体。</p> <p>祭堂和墓室</p> <p>最高处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筑,到牌坊平面距离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后的墓室表现为大钟的钟钮。</p> <p>景区入口前景石上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八二年批准钟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监制。</p> <p>背面的刻字一副对联:钟山伟陵大气磅礴;博爱精神和谐天下。</p> <p>查博爱坊广场周边生长着高大的树木。照片中间的树木是雪松,两侧树木是二球悬铃木(英国梧桐)。</p> <p>中山陵博爱坊</p><p>中山陵牌坊亦称博爱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处,谒陵凭吊者必经于此。整座牌坊,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和风格。牌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p><p>牌坊的顶端,盖有蓝色琉璃瓦。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有石额一方,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二字,因此,这座牌坊被称为博爱坊。</p> <p>石牌坊横楣上的“博爱”两个鎏金大字,宽博大方,空间开阔,予人畅想无穷。孙中山先生平时最喜欢将这两个字写以赠人。南京也因此而被誉为博爱之都。</p> <p>四根石柱的柱脚前后,夹抱鼓石,柱底是长方形的大石座。</p> <p>中山陵墓道,由博爱坊至陵门,全长440米,宽36米,分辟三道,中间的一条宽12米,为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条道路,各宽4.6米,植桧柏各二行。在墓道两侧之间,由南相北,对称地排列了五对长方形的花池,雪松和桧柏对称地种植在每一对花池里,紧紧地护卫在中道两侧,显得高洁峻拔,气势雄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谒陵者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不由得产生一种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p> <p>侧面的墓道</p> <p>中山陵陵门</p><p>陵门建筑在中山陵中轴线上的正中,门前是一块宽阔的水泥平台,能容纳一万多人。平台两侧是绒毯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对称的十棵四季长青的黄杨球,还有六株名贵的千头松,其状如伞,异常优美。陵门的外面,两边有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墓的围墙相连,把中山陵墓拱卫在里面。</p> <p>在陵门的两旁,有一对汉白玉石狮,颈毛光滑柔软,张口正视前方,形态逼真。用这对石狮分列建筑物的两侧,从而使建筑物更加突出,显得陵门气势磅礴。</p> <p>陵门建在水泥大平台之上,但要比大平台高得多。游人登上20级花岗石台阶,方才到达陵门。它的平面为长方形,宽24米,进深8.8米,高16.5米,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全部用花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处的图案花纹,均雕刻得十分精致。</p><p>陵门有三个拱门,中间较大,两边稍小,由于两边门略为小点,觉得中门有了尺度感,显示出高大。而南面三扇门都有梅花空格仿紫铜双扉,北面三扇门,则仅有门洞而无门扉,</p> <p>陵门的屋顶为单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琉璃瓦。南面正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书,端庄朴实,雄迈俊逸。</p> <p>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p> <p>碑亭建在天下为公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p> <p>碑亭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为仿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高17米,宽12.2米,平面近似方形。</p> <p>墓碑为,高9米,重达几十吨,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在这块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p><p>“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字为颜体,笔画流畅,结构严谨,雄健有力。由谭延闿书写。</p> <p>石碑侧面</p> <p>从博爱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全中国的3亿9千200万人。</p> <p>而从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阶339级,象征当时国民党参众二院议员为339人,寓意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迎面的这一段共有290阶,分为8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台阶全部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p><p>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p> <p>在陵寝台阶第六层平台安放有一对仿古铜鼎。该铜鼎是1929年奉安大典时,上海特别市政府捐献的,铜鼎上刻有“奉安大典”四个篆字。</p> <p>左侧铜鼎的腹下部,被炮弹击中凹了进去,这记录了1937年12月8日至12日,侵华日军对紫金山的践踏。</p> <p>中山陵第六平台继续拾级攀至第七层平台,此大平台上布置了一对仿铜石狮子。此为福建著名雕刻铺蒋源成的第三代传人蒋文子所制,雕刻艺术极为奇妙,在两只石狮的口中,各有一只圆球,能在口中自由转动而不会掉出。后来,在汪伪时期,西侧一只雌狮的牙齿被损坏了,圆球也就此失落。雌狮脚下一只小狮也被盗走了。</p> <p>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位于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个大平台上。大平台东西宽137米,南北深38米。处在山顶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中山陵祭堂吸取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建筑的色彩也没有采用传统帝陵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而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p> <p>祭堂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檐下各筑石斗拱飞檐二层,堂之南面有三个拱门,上刻花纹,各门设梅花空格的紫铜门二扇,</p> <p>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是由张静江书写六个鎏金篆字。</p> <p>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p> <p>祭堂右侧高大的雪松</p> <p>由此处进入祭堂</p> <p>排队从右侧门进入,左侧门出。</p> <p>中间的正门</p> <p>祭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像。</p> <p>雕像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那凝视着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躯,给肃立于此的人们以难忘的启迪。</p><p>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之墓”石刻。</p> <p>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孙中山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p><p>随着中山的免费开放,参观中山陵的客流大幅度剧增,中山陵的游客量每天都达到近三万人,双休日接近五至六万,由于灵堂墓室小门太过狭小,只有一米一,内部空间也只有六十平方左右,为了杜绝发生事故的安全隐患,更是出于游客的安全考虑,以及对文物的保护,一般不开放墓室,但在重大节庆日将适时开放。</p> <p>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p> <p>祭堂前面东西两侧,矗立一对高大的华表,是用福建花岗石雕琢而成的。华表高12.6米,下部直径2米,上部直径1米。华表的断面为六角形,六面均饰浮雕卷云纹。远远望去,华表仿佛直插青天,富有很强的立体感。</p> <p>大石阶边的两侧石座上,各置紫铜带盖的铜鼎一尊。华表与铜鼎,把祭堂衬托得更加宏伟壮丽,又增添了肃穆和寄托哀思的气氛。</p> <p>石阶是中山陵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庄严雄伟的“警钟形”整体。中山陵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巧妙地把392级石阶分成10段,这种布局,独具匠心,颇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但从上向下俯视,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从第七层平台继续攀登30级、42级,54级石阶,分别到达第八、第九、第十层平台。这里已接近陵墓,坡度较陡,更加突出了祭堂和陵墓的雄伟气势。这126级石阶的两侧建有石栏杆,又在石阶上纵向设两行栏杆,将石阶分隔为三道。中山陵的祭堂,就建在第十层平台上,但从第十层平台还要往上走过9级石阶,方能进入祭堂大门。到这里,中山陵一共是10层平台,392级石阶。</p> <p>高大的雪松是陵园的主要树木</p> <p>孝经鼎位于中山陵正南面,1929年,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中山陵后,戴季陶和国立中山大学全体同学为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决定捐资铸造一尊铜鼎,安放在中山陵前。</p><p>孝经鼎由金陵兵工厂铸造。戴季陶对此鼎的设计和铸造极为重视。1932年04月09日,他以书面形式,对有关设计和铸造部门提出具体要求:“圆形铜鼎,鼎上五方(万一五方不易妥当,则六方亦可)、三级。鼎亭全部黄铜吹色(造法全由陵园作主)。向外正面刻八德字;向内正面刻智、仁、勇三字,全部集总理字。鼎内藏四方铜碑,上刻戴太夫人书孝经(如字太大时,可用照相缩小)。下面三级石台。四面栏杆石级全部雕花。”从现存铜鼎石台来看,基本上是与戴季陶的要求一致的。</p><p>1933年05月07日,在这里举行了庄严的铜鼎奠基典礼。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临现场,戴季陶致词。致词毕,戴季陶和辛树帜俩人小心翼翼地将一只铜箱共同放入石匣中,铜箱面刻戴季陶所书的《总理遗嘱》,箱内贮存着中山大学在南京的师生所恭录的《总理遗教》。铜箱放入石匣后,由戴季陶将水泥注入石匣内封固,然后,将石匣徐徐放入距地面深约三米的地基中。随后,建造石台,铸造铜鼎。由此,中山陵园又添新景观。</p> <p>孝经鼎</p><p>孝经鼎为青铜铸造,造型别具一格。从构造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下为铜鼓状的底座,通体饰有花纹,平面光滑如镜,正中刻有一个五角星,五角星周围刻有“设计监造者”五个字,然后是一个圆圈,圆圈外围刻有夏行时、韩栋、杨光煦等11位监造者的姓名,铜鼎的三足就镶嵌在底座平面之上;中部为铜鼎的主体,双立耳,二足部位饰有三只张口的狮子头,腹部为圆形,朝北一面铸有楷书书写的“智、仁、勇”三字,朝南一面铸有楷书书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尽管已被磨去,今仍可见痕迹,腹部稍下方,铸有楷书书写的“国立中山大学敬献”八字;铜鼎口沿上部为一座六柱、三重檐的六角攒尖顶亭子,屋面覆小瓦,亭内竖有六方长方形的铜碑,上刻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整个鼎高4.25米,重约5吨,腹部最大直径1.21米(一说1.3米),造价1.3万元。</p> <p>石台平面呈八角形,其内部为钢筋混凝土构筑,表面镶苏州花岗岩。石台高约三米,分为三层,低层直径约16米,中层直径12.7米,上层直径4米,每层石台边缘都围有雕花花岗岩石栏杆。石台中央有一个用汉白玉雕琢的圆形石墩(又称鼎座),铜鼎就放置在这个石墩上。石台造价2.27万元。</p> <p>南京中山陵音乐台是中山陵园的纪念性建筑,由建筑设计师杨廷宝、关颂声设计,1932至1933年建成,以其造型独特、设计完美成为民国时期的经典之作。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洗礼,如今,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散发出了经典的景观理念与新潮的设计元素,愈发自然灵动,充满活力,宛如镶嵌在南京钟山的一颗圆润珍珠。</p> <p>音乐台位于中山陵东南的自然盆地之中,占地面积约4 200 m2。采用半圆形规则式布局,由中心舞台、草坪坐席以及围廊三大部分组成。中心舞台面积约200 m2,舞台的背景是一面体量较大的弧形照壁,也是整个舞台的主体。照壁后面左右各设置了弧形的阶梯,通往舞台下面的功能间。办公室门前是一个弧形水池。舞台两侧分别连接一段三开间直廊架,廊架两端均设置台阶与外围道路联通。舞台前缘是三层立体花坛,呈五瓣梅花状。台下紧围前沿是一个月牙形水池,将舞台与坐席自然分割。该水池近舞台一边与梅花瓣形的阶梯状立体花坛造型呈序列状相呼应。池前依坡就势,修整成以50 m为半径的半圆形大草坪,五条放射形台阶直道与三条半圆形环道使之分割成12块小扇形草坪,作为观众席,可容纳约3 000人。沿草坪外缘绕以廊架,廊架外围是一条排水沟,排水沟上正对草坪中五条放射形台阶直道的位置设置有五座小石板桥,通往最外缘的环形碎石路。</p> <p>只游览了中山陵,由于随旅游团行动,只能与其他景点擦肩而过。</p> <p>回到车上时间2020/11/08/13:57:16,游览时间用了两个半小时。</p> <p>部分照片来自景区路旁的图片,文字来原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