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13天:9月15日,炉霍~甘孜~德格,行程:281.3公里,途经甘孜.格萨尔王城,参观德格.印经院,入住德格.雀儿山酒店,海拔3290米。</p> <p>16:10到达德格县城,直奔德格印经院。</p> <p>虔诚地沿着印经院外围走圈的转经人。</p> <p>建于1792年的德格印经院,是中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已有260多年的历史。</p> <p>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大门进入到内天井庭院,靠大门一侧为一楼,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是典型的藏式风格建筑。</p> <p>藏板库大小共六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藏板库中排列着整齐的板架,书板分门别类地插满了板架,每板有个手柄,方便拿取。</p> <p>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奉红教,但他并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经典,使德格印经院超过其他几个印经院,形成特色。最初搜集书稿时,印经院曾派出大批有学问的人到西藏的桑耶、钦普、纳塘、夏鲁、萨迦、拉萨、阿里等地遍寻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后延请著名学者曲格旺曲等人认真分类校勘定稿。定稿后,由精于藏文(楷体)书法的数十人缮写书版,并由几位学者核审。然后由数百名经过培训、挑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学者校对。经过4次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再经过对经版的复杂细致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十分细致、严密,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p> <p>印经院存放着20多万块印版,这些印版中有经文、史籍、画版,储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的盛名。</p> <p>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p> <p>木刻印版分为书版和画版两大类。书版根据传统分类可分为六种,即《甘珠尔》、《丹珠尔》、文集、丛书、综合、大藏经单行本。德格印经院所藏的大量书版中,有许多珍本、孤本和范本。</p> <p>藏传佛教大藏经论著部译本《丹珠尔》,是佛门八大论师等著名大师们对佛语及佛经的注解和论述的权威著作集。公元7世纪至12世纪,从印度梵文、中原汉文、克什米尔乌尔都文等翻译成藏文。一共213部梵夹版的德格印经院《丹珠尔》,汇集此前藏区所有丹珠尔的优点,由康区著名大学士希钦.楚成仁青亲自担任主校,历时七年雕刻完成。</p> <p>德格印经院收藏的376块旧画版,数量不算多,但都很重要且珍贵。德格在历史上是藏族传统绘画“门”派和“噶玛噶则”(早期称“噶派”)派的重要传承地,特别是“噶玛噶则”画派自18世纪以来,已在德格形成了一个中心,并把藏族传统绘画中的“唐卡”艺术融入刻版之中,是德格印经院木制印版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德格印经院所藏画版大体上可分为“唐卡”、坛城(曼荼罗)、风马(龙打)三类。</p> <p>德格印经院画版里大师云集,有司徒.曲吉迴尼大师新噶玛嘎孜风格的甘珠尔与丹珠尔插图作品,有珠巴.普布泽仁大师新勉唐画派风格的释迦牟尼佛传图和莲师八变图等作品,有增拉江央大师勉唐风格的萨加坛城图等作品,还有著名画师唐拉泽旺大师噶玛嘎孜和勉唐画派兼容的十六罗汉图等作品。</p> <p>德格印经院成立260多年来,院藏书版基本完好。它不仅以兼容并蓄、版本良好、印刷考究闻名于世,而且也以其收藏各类印版的数量丰富、内容完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p> <p>雕板展示</p> <p>从这里能看到对面廊子里印经的场所,我们去晚了,没看到热闹的工作场面。</p> <p>印经院是土木结构建筑,并存储着大量珍贵的木质经版,院内到现在也没有安装电灯,印刷工人只能依靠从天井投射过来的自然光工作。经板库内光线昏暗,但搬运经版的工人依然可以熟练地从20多万块经版中找出印刷所需要的版块。印刷时,一人来回奔走取送书版,另两人相对而坐,书版署于两人之间,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磙筒一滚、揭下,一页书当即印成。</p> <p>印好的经文</p> <p>晒经楼,印好的书页晾晒在各组固定区域的绳子上,干后收起,交给巴仲,由巴本(印经院总管)进行最后一次检视校对,质量合格的,才能送齐书室理齐、磨平,四周涂上红色,捆扎起来,即为成品。</p> <p>印书用的纸,是由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制成的。这种纸韧性强,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造纸工艺基本沿用汉族古老的手工造纸技术。在旧社会,土司辖区内造纸户有100多家。古泽、色格、聂曲、龚垭、卡松渡等地也有少量的造纸户,每年可造纸10万多张(每张面幅大于机制纸的对开面),全部送交印经院。</p> <p>校验室</p> <p>成品库房</p> <p>1982年春,印经院恢复经书刻版印刷,对残缺和少量遗失的书版重新雕刻、补齐。不到10年时间,仅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就印了6200多部,行销青海、西藏、甘肃、云南、四川、北京、南京等地,为国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所印藏文典籍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p> <p>在昏暗的阁楼里,师傅坐在窗前有条不紊地操作着。</p> <p>雕板印刷</p> <p class="ql-block">爬上屋顶,看见印经院寺顶的标志物是法轮与孔雀,与一般寺庙顶的法轮与鹿不同。</p> <p>镀金的孔雀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赐给国师萨迦派大师八思巴的,后来八思巴又把它转赠给了德格印经院。</p> <p>从屋顶能看到旁边的更庆寺。</p> <p>回到中庭天井。</p> <p>参观完印经院,去印经院的服务中心准备买几幅雕版印刷品。</p> <p>装裱好的佛像印刷品。</p> <p>未装裱的佛像印刷品。</p> <p>用朱墨(朱砂研细、搀胶,成红墨)印刷的印刷品,比黑墨印的更贵一些。</p> <p>佛经</p> <p>网上讲德格印经院卖的印刷品二、三百元一幅,去看了才知道特别小的一幅也要七、八百。大幅的佛像画就非常贵,小幅的内容又不太喜欢,感觉印刷质量也不是很好,和我预想的价格差太远,犹豫再三没买。回来后有些后悔,还是应该挑1~2张自己喜欢的买回来。</p> <p>德格县城街拍。</p> <p class="ql-block">入住德格.雀儿山宾馆,双床标间501元。</p> <p>在宾馆餐厅吃的晚餐:担担面。</p> <p>牛肉面</p> <p>腊肉炒蘑菇</p> <p>凉粉</p> <p>土豆丝</p> <p>西红柿汤</p> <p class="ql-block">第14天:9月16日,德格~江达~昌都,行程:322.7公里,入住昌都.通泰大酒店,海拔3240米。</p> <p>早9:11出发,沿317国道前往昌都,刚出县城就堵车。</p> <p>半个小时后到达岗拖检查站,前面就是金沙江岗拖大桥。金沙江是川藏的分界河,这座桥是四川和西藏的交界的地方,跨过这座桥就到了西藏的江达。</p> <p>1956年,在前苏联道桥专家的协助下,金沙江上建立了岗拖金沙江大桥。大桥的建成,使天堑变通途,结束了千百年来“牛皮船傍水回环,欲渡时望江兴叹”的历史。</p><p>1974年12月,317国道金沙江大桥老桥建成通车。</p><p>2008年8月,岗托金沙江大桥新桥建成通车。</p> <p>到达西藏界。</p> <p class="ql-block">川西的情况介绍:</p><p class="ql-block">1:道路情况:</p><p class="ql-block">川西成都~九寨、映秀镇~丹巴、丹巴~泸定~康定~新都桥,基本都是盘山路,不是在山上就是在峡谷中,路都不好走。走盘山路,路边就是悬崖,上山、下山都很危险,遇到泥石流现场还要擦着悬崖边走,有时路基还有沉降和裂缝。在山谷里都是沿河边走,旁边就是奔腾的大河,如:岷江、金川河、大渡河,在谷底河边开车遇到突发山洪和泥石流,深山峡谷基本没处躲、没处跑,所以川西雨季不要去。还有就是在山路上开车,司机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丝毫不能放松。山路绕来绕去跑不出公里数,每天2、3百公里还累的够呛。</p><p class="ql-block">2:关于海拔:</p><p class="ql-block">川西住宿地区海拔高度:九寨沟1900、汶川1325、四姑娘山3200、丹巴2000、康定2560、炉霍3250、德格3290,川西的海拔是成都往西逐步缓慢升高的过程,住宿的县城海拔都不是很高。途中会有翻越垭口高海拔地区,但很快就下来了,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川西除了色达(县城海拔3800,平均海拔4000)以外,整体海拔不算高,海拔提升的也不快,大部分人应该没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3:景色特点:</p><p class="ql-block">川西位于四川盆地往西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横断山脉上部,有很多高山、峡谷、森林,也有小面积平原和高山草甸,植被非常丰富。川西有它独特的雪山、森林、峡谷风光、高山草原风光和田园风光,和想象中的荒芜的青藏高原风光完全不一样。</p><p class="ql-block">4:川藏北线317情况:</p><p class="ql-block">相比较G318川藏南线来说,川藏北线G317海拔普遍较高,走的人少,车也少。南线自然风光秀美开阔,冰川雪山,北线更倾向于人文环境。北线沿途人烟稀少,寺庙众多,商业痕迹浅,景色更加粗旷,藏民更加淳朴。这次是临时改道走317,前期没有做计划和攻略,对317沿途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还要匆匆赶路,错过了一些好的景色。走马观花走了一趟,觉得德格县城非常好,不仅有著名的德格印经院,相比西藏昌都等很城市化的地方,德格县城还很原始,保留很多淳朴藏区的特点。德格县城既有历史文化,又有浓郁的藏族风情,强烈推荐。还有新都桥的塔公草原、八美镇的墨石公园、德格县的雀儿山、新路海自然保护区都值得游览。</p> <p>过了金沙江大桥,迎面看到一幅巨大的 “十八军渡江口纪念浮雕墙”。1950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强渡金沙江,与藏军激烈交火,打响了解放西藏的第一枪,扫清了进军西藏道路上的反动势力,金沙江渡江战役打开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大门。</p><p>此次渡江战役,十八军牺牲26人(其中淹亡15人),英烈们永远留在了金沙江畔。</p> <p>当你站在金沙江东岸,远远地可以看到对面一座巨大的石山,上面镌刻着“西藏”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分外醒目。这是解放军渡江后,战士们用刀刻上的。</p><p>特别说明:图片网上找的,我没拍到。</p> <p>金沙江畔的岗拖村作为国道317线进入西藏的第一村,也是西藏解放第一村。1950年渡江战役胜利后,18军战士把五星红旗插在这个江畔小村落,岗拖村成为西藏解放第一村。</p><p>昔日西藏解放前线,今日民俗画卷!70年后,一个全新的岗托民俗村屹立在金沙江边。走进岗托村,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楼,一楼用石头或者土坯垒起来并保留了土石的本色,二楼则是木制的红色小屋。一栋栋独具康巴特色的藏族传统民居新颖别致,成了村里一道亮丽风景。</p><p>特别说明:岗拖村我这次没去,图片是网上找的,希望给大家一个提示,岗拖村非常值得看。</p> <p>沿途原生态藏民居,屋前有小面积的青稞田、大草垛。</p> <p>矮拉山</p> <p>到达江达县,江达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江达县位于西藏昌都市东部,是四川、青海、西藏三省(区)的结合部位,也是藏东的门户,川藏北线317国道经过这里。</p> <p>瓦拉寺和瓦拉五明佛学院。</p> <p>沿途风景</p> <p>雷集拉山垭口,海拔4240米。</p> <p>雷集拉山垭口风光</p> <p>沿途风景</p> <p>满山坡的牦牛</p> <p>牦牛档了大货车的路。</p> <p>江达县平均海拔3800米,密封食品袋膨胀得很厉害。</p> <p class="ql-block">沿途看见很多牧民的黑色大帐篷。草原上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游牧人,家家都会用牦牛的毛,捻成线编织成帐篷,一顶顶的黑色帐篷就是他们移动的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次换了一个新的牧场,牧民便会又扎起新的“家”。</span>这个移动的家能够很好的防风、防雪和防雨,而且冬暖夏凉,牧民们的生活起居都是在这一方的小小帐篷里,如果遇到牲畜难以抵御的大雪或者大雨,这个帐篷便会承载更多的“人口”。</p> <p>扎曲河上废弃的铁锁桥。</p> <p>下午17:04到达昌都。</p> <p>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