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定州,是一座具有26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而成为河北名城 定州的历史变迁,唐杜佑的《通典》记载的非常详细,《通典·州郡·博陵郡》说:“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领县十一:安喜、北平、鼓城、恒阳、新乐、义丰、望都、无极、唐昌、深泽、陉邑。</p> <p>定州,是一座具有26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而成为河北名城 定州的历史变迁,唐杜佑的《通典》记载的非常详细,《通典·州郡·博陵郡》说:“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领县十一:安喜、北平、鼓城、恒阳、新乐、义丰、望都、无极、唐昌、深泽、陉邑。</p> <p>定州塔—————“十大河北古建筑”之一,中国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美誉。</p> <p>文庙两端立有“文武官员军民!至此下马”的石碑!说明对文庙的尊重。</p> <p>占地面积15685平方米</p> <p>定州文庙始建于唐大中12年(公元848年),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有“中山庙学甲天下”之誉。历史上曾称作“府学”“州学”或“学覌”。</p> <p>定州文庙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3A景区。位于定州市刀枪街,始建于唐大十二年〔公元848年〕,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其祭祀活动绵延长达千余年。历史上曾称作“府学”、“州学”、或“学宫”,有“中山庙学甲天下”之誉。</p> <p>棂星门:此门为文庙的正门,建于明朝,明末毁于战火,后历经修缮,1996年又落架重建,使之恢复原貌,为四柱三楼式建筑,颇具明朝风格。雕饰精美,气势恢宏,其中四根盘龙通天柱最为壮观。</p> <p>文庙大门两侧安放两座石狮,石狮相貌凶猛,威风凛凛,炯炯有神的两只大眼睛射出犀利而威严的光芒。更衬托文庙庄重而尊严。</p> <p>走进文庙大门“东坡双槐”映入眼帘,历经千年,至今日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为定州一大景观。</p> <p> 东坡双槐真是大文豪苏东坡亲手所植?历经千年沧桑,树干枯枝叶茂,为什么又被称为“龙凤双槐”?</p> <p>北宋文学家苏轼号东坡1093—1094年任定州太守,据清道光年《定州志》记载,苏东坡来文庙祭祀孔时,亲手植双槐,东者葱郁如舞凤,西者杈桠飒拔像神龙,被后人誉为“东坡双槐”</p> <p>东坡双槐东侧配房为名官祠,展示苏东坡生平</p> <p>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苏东坡以双学士贤衔出任定州知州,当时定州“市井萧条”“边政颓坏”,为改变这种状况,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整顿军纪、严明法纪、惩恶布新,其次强兵保境、实施军民联防;教民艺稻,兴修水利开拓生产,在勤于政务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和艺术佳作,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现存有他发现的“雪浪石”,手植的“东坡双槐”,造访过的“定州塔”“文庙”等,他创作的秧歌曲至今传唱,创酿的“中山松醪酒”经几代传承为定州名品佳酿,苏东坡在定州虽然短暂,但他的举措造福了定州百姓,同定州人民建立的持久的、亲切的关系会世代相传。</p> <p>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苏东坡以双学士贤衔出任定州知州,当时定州“市井萧条”“边政颓坏”,为改变这种状况,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整顿军纪、严明法纪、惩恶布新,其次强兵保境、实施军民联防;教民艺稻,兴修水利开拓生产,在勤于政务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和艺术佳作,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现存有他发现的“雪浪石”,手植的“东坡双槐”,造访过的“定州塔”“文庙”等,他创作的秧歌曲至今传唱,创酿的“中山松醪酒”经几代传承为定州名品佳酿,苏东坡在定州虽然短暂,但他的举措造福了定州百姓,同定州人民建立的持久的、亲切的关系会世代相传。</p> <p> 槐抱椿:古槐环抱一棵新春树,寓意怀抱春天,充满希望,青春永驻,被视为吉祥树。古槐已925岁,春树也已109岁。</p> <p>落星石,文庙中院西北角有曰“落星石”坐落在高高的敦座上,据清《定州志》记载:州治西二里许,道左有石,横斜三四尺,厚一尺七寸,其质浑朴坚洁,色赤黄如璞玉,相传有星坠于此化为石,故俗称“落星石”,昔日还曾将此石奉为神物。</p> <p>今谓“陨石”又有“飞石”之称,据清《定州志》记载,州治西二里许,道左有石,横斜三四尺,厚一尺七寸,其质浑朴坚洁,色赤黄如璞玉。相传有星坠于此化为石,故称落星石。</p> <p>戟门:文庙的二门</p><p>“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因门前列戟24只以示威严而得名。戟门为三间三开式,古代皇帝祭孔时要走中间这道门,而其他文武官员要走两侧的门,这样规定最主要的目的是显示等级差别。</p> <p>戟门左右两侧的小门</p> <p>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9.5米,单檐歇山顶,上铺黄绿琉璃瓦,高大堂皇,为文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殿内有孔子及其四配和十二哲人像。“大成”的意思是“集古圣贤之大成”之意。</p> <p>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史上,前2500多年靠孔子的记录和传承,后2500多年,靠孔子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世如长夜”。我们不可想象,没有孔子的中国,会有怎样的一部历史?</p> <p>“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清明时节,祭拜孔子,识汉家文字,认中华文化。上一柱清香,供一支鲜花,背一段经典,就是对圣贤莫大的安慰。</p> <p>为河北省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孔庙。</p> <p> 1923年(民国十二年),时任定县知事的何其章用“材(财)政赢余”重修了文庙大成殿等建筑,并彩绘,“殿庑桥门,厅壁祠宇,以次兴筑,丹漆金碧,轮焉奂焉,费计四千元有奇”。此次维修在文庙大成殿顶的木檩上有记录。</p> <p>大成殿内与孔子一起被供奉的四圣十二哲都有谁?翻开《论语》,你能找到几位?</p> <p> 古人考试前,为什么都去魁星楼请香许愿?这里面有什么美丽的传说?</p><p>魁星,通奎星,也是中国古代星宿名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楼,香火鼎盛。</p> <p> 魁星阁:文庙最高建筑,始建于元朝,1606年(明万历34年)在原址上重建。三层木结构楼阁高耸于方形台基之上,此阁歇山式,四角飞檐,形制古朴壮观,为古人祭拜魁星的场所,阁内有魁星塑像及定州部分进士举人事迹介绍。</p> <p> 乡贤祠:祭祀定州籍乡绅贤士牌位的场所。</p> <p>乡贤郝浴画像</p> <p>联通中院和东院的小门</p> <p> 气势雄伟的古建群、葱郁茂盛的东坡双槐、苍劲挺拔的古柏,自天而降的落星石,再加上精美丰富的文物,使文庙成为环境优雅、集休闲游览于一体的旅游景区。</p> <p>定州代表了中山文化的正统,是中山文化的发源地和历史上的中心区,是历朝历代中山地区的特指。从战国中山到西汉中山国到三国两晋中山,再到宋金元中山府,最后到清、民国定州县衙大门上镌刻的“古中山国”,中山文化在定州历史上贯穿了两千多年。</p> <p>定州知州——————北宋时期,朝廷名臣任职最多的一个地方,为河北之最。从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到1127年灭亡167年间,在定州任职的文武职主要人员共99人。其中宋史有传记的92人,占92%;例如:司马光(宰相)、韩琦(宰相)、苏轼、吕端(宰相)、吕公著(宰相)、李继隆(北宋四大名将之一)、韩忠彦(宰相)、韩绛(宰相)、庞籍(宰相)、蔡京(宰相)、章敦(宰相)。</p> <p>定州贡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到清末一直是定州及附近地方秀才和贡生考试的地方。科举考试被废除后,定州贡院转为它用,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地方残破不堪。为保持贡院原有风貌,使其作为反映科举制度的一个见证保存下来,国家文物局下拨专项资金对贡院进行修复,同时定州市也投入配套资金予以支持,历经六年对其主体工程进行了修缮。</p> <p>【定州贡院】位于市区中山东路,它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科考场所,汇集辖区内文武考生应试,为考取秀才、贡生之所。</p> <p>定州博物馆为国家重点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5万余件,国宝级文物3件,珍贵文物965件,以汉代和宋代为主。</p> <p> 开元寺塔</p><p>因建在开元寺内而得名,又俗称定州塔。建于北宋初年,建成此塔历时55年。宋、辽对歭,在军事上起过重要作用,又称“瞭敌塔”。塔高83.7米,有“中华第一塔”之称。1961年3月4日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五座名窑中烧制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定窑孩儿枕是“九大镇国之宝”之一。</p> <p>马神庙,除供奉各路神明在古代也办理马证</p> <p>这就是过去说的马王爷有三只眼的,马神庙</p> <p>【韩琦像】韩琦,曾理政定州。韩琦是北宋前期在河北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治军固边的军事贡献,是和平时期最杰出的地方官。可以与北宋著名战将李继隆、杨延昭相提并论。韩琦在治民为民方面的历史贡献非常杰出。可以说是最具政治远见和治国理政的地方官,对于北宋前期河北中西部的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p> <p>定州清真寺———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正门“开天古教”匾额,为乾隆御书。镇寺之宝《重修礼拜寺记》石碑,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独占四个之最:中国伊斯兰教史上最早一块汉文碑,最早将回回称谓同伊斯兰教相联系,最早把穆罕默德名字翻译成四个字,首开以儒释伊先例</p> <p>【崇文街】是河北省定州市政府批准建造,作为城市形象的重点工程,崇文街就是依托州署复建工程而诞生的,它围绕州署而建,与定州开元塔、文庙、贡院形成定州文化核心区。</p><p>崇文街按照清道光《直隶定州志》州城图恢复原有风貌,完全仿造明清风格建造的商业步行街。</p> <p>定州的地名由来已久,是古中山国之都,拥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三大主要历史文化之一”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传承地。</p><p>定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缘,河北省中部偏西,自古就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定州目前是省直管市,定州市区距北京约200公里。</p> <p>战国时期,在燕南赵北之间,即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有一个由狄族建立的“侯国”,中山国。中山国,早期称鲜虞。鲜虞之名,开始显现于史籍为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始见于史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唐县境内),立中山城为都。后迁都于顾(今定州市境内)。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1年前后中山桓公率鲜虞余众驱逐魏国统治者,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此后,其国力很快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到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从鲜虞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最终亡国,历时478年,几乎绵亘于春秋、战国时代。</p> <p>中山国,春秋战国时白狄的一支——鲜虞仿照东周各诸侯国在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国家,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中山国当时在赵国和燕国之间,都城在顾(今河北定州),后迁都灵寿(今中国河北省灵寿县),因城中有山得国名。</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山后圃,是中山古国皇宫中的后花园。</h3><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