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梧州(43)——大中路(20151121)

漩涡

大中路与南环路的交接处 <br>大中路的横巷破旧房屋 <br>大中路很多支巷,都是很狭小的。 <br>巷里行人稀少与熙熙攘攘的大中路主街成鲜明的对照。 长年失修的楼阁<br> 一条条小巷 <br>三四层高的小楼房 <br>青苔爬满了墙壁 大中路,是由原塘基街、考棚街相连而成的。 上图是大中路的原中级法院 民国十八年加以扩建后改称大中上路和大中下路。它处于市区的中心位置,故名。 旧木门到处可见<br> 上图为原人民武装部 大中路往南与繁华的南环路相连,经大南路直下大东路可达东出口; 往西通过桂江一桥过河西,经大学路、文澜路转新兴一路可达西出口;往北经桂北路到桂林路可达北出口。 <br>其间还有若干横街、小巷可通往两条江边和傍山的街巷。 小巷 横街 由于这样四通八达,又是古老的街道,所以凡到梧州观光旅游的人,大都喜欢到此街徜徉、观光。上图为旧卫生局。 很少人会走进这些地方 也很少人住在这些地方 大中路有一座巨型建筑物。它占地4000平方米,高22米,砖混结构,室内两排柱和四周墙体支承全楼荷载,室外全批白石米。<br> 它就是李、白、黄统治广西时于抗战前夕花巨资建造的广西银行。 建成不久,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广州沦陷后日机侵袭梧州滥炸时,曾几次企图炸它均没有命中,有次炸了它左侧的一家粮油杂货店,但它丝毫无损。 这座建筑物直到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前,在全广西是首屈一指的,人们称之为“广西第一巨厦”。就是这座“巨厦”,几经易主,见证这样几段历史,当尚属官僚资产时,见到官商勾结,投机倒把,买空卖空,兴风作浪。当梧州沦陷期间,见到日寇与汉奸狼狈为奸,作恶多端;也见到临光复时汉奸头目被炸死的可耻下场。 <br>当梧州解放,见到了梧州市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见到了这个首脑机关的工作人员勤恳而又忙碌地为人民服务。市党政机关西迁后,现由交通银行使用,虽然作了修整,但基本仍保持着当年的风姿,成为街中一景。 “巨厦”对面,就是梁“太史第”的原址。话说清同治年间,原籍广东高明的梁嵘椿被当地大户人家排挤,生活艰难,不得不逆江而上到梧州谋生。他凭着肚里有几点墨水,就开班授徒,以教书糊口。由于他收费从廉,又谆谆善导,所以吸引不少学子前来就读,也得到周围邻里的赞扬,同治十三年朝廷开科取士,原先他只想安排同在班里受教的长子梁廷栋上京应试,后在许多学子家长的鼓动并主动捐资相助下,才不顾年事已高和廷栋一起赴京,结果同时中进士,当时全城轰动,一时传为佳话。由于他成绩排后(三甲119名,廷栋二甲52名),年纪又大,所以只到山东,先后任范县、掖县知县后就致仕(退休)了。而28岁的廷栋则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在山东治理黄河有功,升任道员,获赏花翎,授中宪大夫。致仕后,朝廷念其功绩,在梧为其建造房屋,并授予“太史第”匾额。该屋是仿北方四合院的形式,结合南方的气候特点来建造的。砖木结构,通风透气,有围墙。后来配合梧州开埠辟马路,自行拆下围墙,并把原来延伸到路中的瓦檐也拆了,同时在原址后部向南、北方向伸展,改建成为一排有骑楼的商住楼。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太史第”这块匾额被毁了,但它的遗址仍可寻。现在还居住在这一带房子的廷栋后人可给你指点。 史载,廷栋辞官归里后,和那些有识之士一样,极力主张实业救国,与李衡宙等士绅一起创办广西蚕业学堂(在长洲),发展种桑养蚕业。他还身体力行,在市郊塘源办起示范性山庄宝丰园,培育名果名菜。过去每逢夏天,挑担上街的果贩,高声叫卖“宝丰园嘅靓石榴!”就是其中一种名果。辛亥革命爆发,廷栋和周之济、钟萼等士绅一起积极响应。他写的《梧城风鹤记》就记述当年梧州率先宣布独立的经过。 大中路,又是一条文化品位很高的街道。在昔日梧州众多的街道中,它几乎汇集了全市的书店。从民国十四年起至解放初期,先后在这里设立的书店有24家之多。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以及专营石印线装书的上海广益书局、锦章书局、会文堂书局等,均在此设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 <br>民国15年,有中共梧州地委书记谭寿林创办,首任经理易超然,后为陈万源(陈漫远)的苍梧书社,公开发行《共产党宣言》和孙中山、鲁迅、郭沫若、高尔基的著作以及梁启超、陶行知、章士钊的著作,还发行《响导》、《新青年》、《狂飚》、《少年先锋》等杂志。民国35年,有中共苍梧县委书记黄经柱任经理的八桂书店,出售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论联合政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群众》,香港出版的《华商报》等刊物。同时还有张阳等人开办的现实书店,也出售众多进步书刊。 大中路过去还是多家报社所在地。如民国八年广西学联和梧州学联的机关报、民国十四年的《梧州民国日报》、民国十五年的《广西学生日报》、民国二十六年的《战报》、民国二十七年的《中山日报》(梧州版)以及随后的《新民报》、《大公报》、《新中报》、《民众日报》、《新广西日报》、《钟声报》等,均落户大中路。从这里,随着历史的步伐散发出油墨的芳香,传播各个时代的强音。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梧州同盟会组织接到香港电报传来“京陷帝崩”和各省市纷纷宣布独立的消息,立即通过《广西日报》、《梧江日报》发号外,随后群情汹涌,全市沸腾,在同盟会员甘绍桐、区笠翁主持下,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庄严宣布梧州独立,成为广西最早独立的城市。 过去有名的广西省立第二中学,和后来的苍梧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梧州女子中学,现在的市三中,亦落户大中路西北角。这些各个时期的名校为社会培育不少菁英。例如解放初任中共广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陈漫远就曾在二中读过书;不畏强权、坚贞不屈、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李素秋,就是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 与书店、学校相辉映的文具店在大中路也十分夺目。解放前全市最大、远近闻名的广西新文具店,每当春秋二季学校开学时,更是人头涌涌,热闹非凡。还有一家铺位不大,但别具特色的文具店也十分吸引人。店主梁万峰,是延栋的嫡孙。他受祖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上大学攻读农林园艺,且学业有成,一心归里服务,学以致用。但在那个时代却无用武之地,只好夫妻联手利用自家铺位开此文具店。他自书联句或诗文,或请画家作画,挂上壁上给顾客欣赏,以证实其出售的笔墨颜料确是质量上乘;出售原子笔(今称圆珠笔),允许试用满意后才买;在店角一隅,摆上桌子、椅子,备上茶水免费供应,热天设风扇,冷天有火盆,让顾客休闲小憇……这一切,充满翰墨气息,显示出文人的细心和柔肠,赢得了儒商的美誉。 (上图为原妇联) ——解放后,国营新华书店、百货公司文化用品店和公私合营兼营文化用品的小百货店亦相继在这条街上散发翰墨书香。随后,由于市中心西移,由于整个市场结构变化,书香浓度似乎有所减弱。不过,现在梧州三中规模更大了,济济学子,琅琅书声。它的斜对面有家颇具规模的聚云书店。还有散落在街头巷尾的书报摊,有老字号茂兰茶庄和文物商店,有体现现代文化的电脑店、影碟店以及美术装饰店,等等。尤其是有市博物馆在这里,并和邻街的市图书馆紧紧相连。所以,应该说今日的大中路仍不失为梧州一条文化品位较高的书香飘溢、幽雅宁静的一条主要街道。<br> 上图为原城中派出所 <br>大中路口的一些横巷 与正路相比显得那么昏暗 那么狭小 那么破旧<br> 大中路口的基督教礼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