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201104,湖北襄阳。。。继续行游“古隆中”,根据“武侯祠”外墙边竖立的指向牌,前去看六角井</h1> <h1>一路行来,到达“六角井”前</h1> <h1>“六角井”为诸葛亮躬耕隐居隆中时的宅院内生活用水之井,其井筒呈六边形,井壁以清石砌成,井台上围有六角形石栏板井圈</h1> <h1>俯视井内,见井水并未枯竭</h1> <h1>有关“六角井”的记载,早见于今湖北襄阳籍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又名《襄阳记》)一书中的描述: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h1> <h1>自从诸葛亮出山辅佐“三顾茅庐”的刘备而离开隆中后,历经1800余年的光阴荏苒,隐居的草庐建筑早就荡然无存,只留下这口“六角井”,成为唯一一个见证诸葛亮隐居隆中的原始实物,现此井已成为襄阳隆中山的镇山之宝、“古隆中”景区的镇园之宝</h1> <h1>因“六角井”的具体位置始终没有变化,所以也成为确定襄阳隆中诸葛亮隐居宅院准确位置的重要依据,而这个位置,就在我后续会走到的“六角井”上沿山坡处</h1> <h1>“六角井简介”碑文</h1> <h1>六角井的介绍</h1> <h1>离开“六角井”不远处,设有台阶上行至“草庐亭”</h1> <h1>“草庐亭”为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的六角重檐攒尖顶建筑</h1> <h1>亭门虚掩且上了锁</h1> <h1>透过门缝往里看,小小的亭子里边放了三样景区工作人员使用的东西</h1> <h1>草庐亭的介绍</h1> <h1>“草庐亭”旁的山坡下,竖有一块“明襄简王朱见淑墓”碑</h1> <h1>朱见淑是封地在今湖北襄阳的明朝第三代襄王,因其发现隆中诸葛亮故宅一带风水绝好,遂命人将诸葛亮居住的草庐拆毁,并在草庐原址上为自己修建了陵墓,这一次的封山驱民,大造墓地事件,造成诸葛亮隐居隆中的原有土木建筑和两晋至唐宋时期的碑刻石铭等破坏殆尽,荡然无存,使隆中遭受到历史上的最大一次破坏,到了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一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义军攻占襄阳后,挖掘掉了那个迷信风水而毁坏诸葛亮隐居草庐的襄简王坟墓</h1> <h1>襄王陵的介绍</h1> <h1>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朱见淑墓遗址、也就是诸葛亮草庐遗址区域修建“草庐亭”,以此表达对前贤孔明的景仰与怀念,1932年,民国第一把手老蒋来隆中祭祀诸葛亮期间,曾拨大洋五千重修“草庐亭”及铜鼓台、荷花池</h1> <h1>在“明襄简王朱见淑墓”遗址旁,即为根据“六角井”所处方位推测出来的诸葛亮隐居草庐原址所在地</h1> <h1>现草庐遗址仅存一块占地不大的土山坡</h1> <h1>草庐亭、襄王墓和草庐遗址为三景相连在一起,从草庐亭这边下行可到“三顾堂”,向上登山,则可到达古隆中景区的制高点“腾龙阁”</h1> <h1>看地图,前去“腾龙阁”的途中会路过“卧龙深处”</h1> <h1>走山阶往返一次“腾龙阁”,至少需耗时一个小时,看了网络图文,登高望远也没啥特色,所以本就没计划去“腾龙阁”,但在去“卧龙深处”的途中,遇到三三两两下行的游客,都说“卧龙深处”的门锁着进不去,为节省时间,我也放弃前往,转而下行去往“三顾堂”</h1> <h1>这是我在古隆中游客中心乘坐景区观光车前来“石牌坊”途中摄取的“腾龙阁”之景,这座外观五层内为十层的仿古楼阁建成于1999年12月</h1> <h1>网搜图(感谢原摄并上传网络者):“腾龙阁”上看风景,除了看周边的山景,还能远眺到襄阳城貌,不过因距离较远,视觉远没我后续登上“真武山”看襄阳城的效果好</h1> <h1>网搜图(感谢原摄并上传网络者):“卧龙深处”是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时修建的诸葛亮与亲朋密友聚会场所,主看一块刻有诸葛亮像的石碑</h1> <h1>下行,回走过“草庐亭”,从亭下台阶处直接进入“三顾堂”</h1> <h1>因是从后门进入三顾堂,所以直接来到正殿的“隆中对”展示厅</h1> <h1>场景展示:隆中对</h1> <h1>说明</h1> <h1>公元207年,27岁的诸葛亮为“三顾茅庐”的刘备作“隆中对”时,落魄的刘备仅占据新野一县之地</h1> <h1>随着诸葛亮走出隆中辅助刘备,便使刘备在208年到219年的十一年间迅速崛起,从占一县之地到“跨有荆、益”,再到“天下有变”,直至最后反攻曹魏而壮大,始终执行的就是“隆中对”方针政策,即便刘备最后只以“三分天下”抗衡“曹魏东吴”而没有一统天下,但还是建立起了蜀汉政权,因此,早就构想出“隆中对”策略的诸葛亮可以说是能力超群、居功至伟</h1> <h1>贴一段电视剧影像视频《卧龙吟》(视频来源:网络)</h1> <h1>厅内展示有“三顾茅庐”彩画: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现湖北襄阳隆中),恳请躬耕隐居茅庐的诸葛亮出山辅佐</h1> <h1>“三顾茅庐”被后世传为佳话而渐成典故,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h1> <h1>步入展厅前的庭院中</h1> <h1>庭院一角,置有关羽和张飞的立像</h1> <h1>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访诸葛时,关、张二人是绝对瞧不起年纪轻轻的诸葛亮,认为诸葛亮只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h1> <h1>步出“三顾堂”的正门</h1> <h1>堂门外的西抱墙面,刻有“诸葛亮躬耕陇亩”浮雕</h1> <h1>堂门外的东抱墙面,刻有“刘玄德三顾茅庐”浮雕</h1> <h1>东墙前竖有二块修建“三顾堂”的功德碑</h1> <h1>“三顾堂”的堂门外栽有三棵柏树,相传为刘关张“三顾茅庐”时的拴马树,不过原有之树早就不存,现在所见的这三棵树,是为造景而栽植</h1> <h1>三棵柏树的前边竖立着二通古碑,此有赑屃托着的石碑,刻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中宪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郧道兼理水利事务李敏学撰文并书写的《重修武侯武侯祠宅碑记》</h1> <h1>另一通石碑,因碑面已呈风化状,所以刻字没法辨认</h1> <h1>三顾堂的介绍</h1> <h1>回看一眼“三顾堂”的堂外广场,这里置有三匹造景铜马,因马上马下挤满了游客而不便拍照</h1> <h1>离开“三顾堂”,来到不远处的“诸葛草庐”</h1> <h1>先见一块石碑</h1> <h1>这是一块1987年竖立的新碑,所刻文字像是说作者通过参观“诸葛草庐”而焕发起振兴中华的精神。。。</h1> <h1>到达“诸葛草庐”,这是1987年拍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时搭建的土木结构仿汉建筑,共分为前后两个院落</h1> <h1>诸葛草庐的介绍。。。其实,“诸葛草庐”只是后人针对诸葛亮隐居隆中的居所代称,在历史上有关诸葛亮的记载中,从没有过草庐的记载</h1> <h1>郭沫若题字“诸葛草庐”匾</h1> <h1>进入前院,先见一棵斜着生长的“状元树”</h1> <h1>“状元树”后边的“月英阁”,是以诸葛亮之妻黄月英命名的宅屋,现为商店</h1> <h1>“月英阁”旁侧,是一具主要用于舂米的脚踏捣臼</h1> <h1>院中的这架牛拉双轮木棚车,是根据“诸葛亮牛车迎亲”的故事而仿制</h1> <h1>与“月英阁”相对的宅屋,是诸葛亮之弟诸葛均的卧室</h1> <h1>诸葛均卧室的介绍</h1> <h1>好大的铜制铺首门环</h1> <h1>屋内竟然长了一颗树!不过这是一颗假树</h1> <h1>诸葛均的卧房</h1> <h1>前院正中的三间明房为客厅,也就是“草堂”</h1> <h1>草堂的介绍</h1> <h1>“草堂”内的雕塑:诸葛亮会友场景</h1> <h1>介绍。。。当年,诸葛亮的一众亲朋好友多生活在现今的湖北襄阳地界,这也是襄阳与河南南阳“争夺”诸葛亮躬耕隐居地的主要理由之一</h1> <h1>游走在“草堂”之中,仿佛影视剧中描绘的场景就浮现在了眼前:刘备“第三顾”来到诸葛亮的隐居地时,刚刚睡醒的诸葛亮咏诗之声正好缓缓飘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h1> <h1>草庐后院</h1> <h1>后院的诸葛亮夫妇卧室内,置有诸葛亮之妻黄月英正在纺纱的场景雕塑</h1> <h1>后院书房内的场景雕塑。。。遥想当年,著名的“隆中对”应该就发生在诸葛亮的书房中</h1> <h1>后院厨房</h1> <h1>据传,诸葛亮就在自家的厨房内发明了一种用大头菜肉质根腌制的“咸菜”,也就是现在襄阳当地著名的特产“孔明菜”,我此行襄阳,也买了切成丝的这种“孔明菜”,用来佐粥和早餐“过泡饭”吃,味道很鲜美</h1> <h1>厨房的介绍</h1> <h1>站立后院看客厅</h1> <h1>结束参观这座仿真版的“诸葛草庐”后回出</h1> <h1>后续前去游览“老龙洞”和诸葛亮“躬耕陇亩”的稻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