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r>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r>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br>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br>感言:《春望》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身陷长安之时。<br>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为全诗创造了凄切而悲壮的气氛。“国破”二字,既指国家政局的残破,时代的苦难;又指国都长安景象的残破不堪。“城春草木深”是点题之句,融入题意“春”字,也是对第一句“国破”的进一步烘托,采用的是逆转的修辞手法。草木深的“深”字,意为草木荟蔚葱茏,人迹已无,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片荒凉破败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两句采用拟人手法,极力渲染诗人忧国思家的悲痛心情,“感时”承“国破”,感慨时局的动乱,个人的不幸,也承“城春”,感慨长安春意全无。“花溅泪”、“鸟惊心”花鸟见之而泣,闻之而悲,何况人乎!<br>“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揭示了全诗的主旨。“烽火”紧扣“感时”,“家书”紧扣“恨别”。上句表明战事之久,人民灾难之重;下句直托思家的悲痛。战火蔓延,兵戈阻绝,妻离子散相互挂念,一纸家书,当然价值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以自己对国事的极度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作结。“白头”即白发。杜甫此年四十六岁,正当壮年,但愁得满头白发。“浑欲”是简直要的意思,意为“简直要梳不成发髻别不住发簪了”。未老先衰,乃忧国思家所造成。<br> 情景交融是此诗的主要特色。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墨春望之情。情景交融,沉郁悲壮,让读者一起溅泪、惊心、不能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