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与米修对话!

wanghua

<p>2020年9月9日,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木心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展览“米修与木心”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出,进行了一场不可思议的中法艺术家的对话。展览呈现了两位艺术家的近50件画作,以及各自的诗集。</p> <p>这是亨利·米修画作首次在中国展示,也是木心画作在上海首次展示。该展策划人是弗朗索瓦·米肖与董强,旨在呈现其米修与木心的内在关联和迥异之处,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相遇。</p> <p>亨利·米修是20世纪重要的法国诗人及现代主义画家,而木心则是死后闻名的中国画家与诗人。2015年,当巴黎市立现代艺术美术馆策展人,同为亨利·米修的长期研究者弗朗索瓦·米肖发现了木心,遂萌发了这一联展的构想,策展四年,期间,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法兰西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亨利·米修研究者董强,也加入了本展策划。</p> <p>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1899-1984)生于比利时纳姆尔市,1955年入法国籍,并于巴黎逝世。米修于192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5年开始绘画创作。对于米修而言,文学与绘画皆基于米修的自学,并在其一生之中始终并行。</p> <p>米修的绘画作品游走于具象与抽象艺术的临界之处,他调动人形符号描绘出流动、群组、运动、身体、面孔,透过不稳定和模糊不清的轮廓时隐时现。</p> <p>木心(1927-2011),乌镇人,自幼酷爱绘画、文学、音乐。12岁写诗,16岁在当地报刊发表散文。1946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五十年代分别任中学教师与上海工艺美术厂设计师,私下写作,积著作二十种,70年代初抄没。前后三度被囚禁,成狱中手稿66页。1979年获平反,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1982年移居纽约,重启绘画与写作,分别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版诗集、文集三十余种。同期,作画不辍。</p> <p>策展人董强认为:“观看米修与木心,重新阅读木心与米修,其实是试图回答一个迫切的问题:在一个高科技几乎碾压一切的互联、物联、智联的世界里,人是否还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哪怕小到微乎其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