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方塔园

仁者至仁 行者致兴

<p>上海方塔园去过两次,常熟也有个方塔园,看了介绍,不输上海啊!方塔园,位于常熟古城东端,是在宋代古迹旧址上新建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因园内有方塔而得名。方塔与宋代古井、古银杏并称为“园中三宝”。 方塔园建筑均为仿宋形制,既绚丽大气,皇家园林的文脉神韵,又采用江南园林曲折多变的手法,曲桥亭台、轩廊水榭、山石花木相得益彰。</p> <p>方塔全名“崇教兴福寺塔”,四面九层,为古城常熟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南宋。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砖木楼阁式形制,高67米,因其四面九级形方,匀称俊俏,所以俗称方塔。“闻古塔风铃,思千古幽情”,塔顶放眼,古城风貌尽收眼底。方塔与宋代古井、古银杏并称为“园中三宝”。方塔翘楚江南,是古建筑中瑰宝,历经80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伟岸隽秀,灵光四射,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古城标志。</p> <p>方塔园东门是五开间歇山式大门,朱栏白墙,端庄明朗。屋脊的“鸱尾”状似鱼形之龙,是宋式建筑特点之一。大门上悬“方塔园”匾,内外各有一联:外联为明代文征明撰书“百年形胜夸天设,一代文章属地灵”。</p> <p>内联由清代邑人孙原湘撰“七溪流香穿郭过,半山飞绿进城来”。</p> <p>方塔园东门入口处广场上建有气势雄伟的石牌楼。正面额书“辉映海虞”,背面为“建炎遗构”。立柱两面镌常熟籍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撰书的楹联:正面题:“塔以方名天水肇基千劫过,境能园照袛林新拓万人来”;背面题“汇浮图博物於一园法灯普照,阅南宋至曼殊等四代禅史增辉”。</p> <p>牌坊在布置什么活动会场,有点煞风景。</p> <p>城市原点就是城市的起点和出发点。在地理上,它代表城市核心区域的精确位置,在文化上,它反映一个城市地理特点和历史文标,是城市发展的缩影符号。</p> <p>常熟市城市原点就在这个塔之刹顶!</p> <p>进东大门右行,顺着廉廊向廉池前行,廊内建有常熟历代名人的廉政警言格句木刻。</p> <p>“碧水琴川”,为常熟廉政文化的品牌。“琴川”是常熟美丽的别称,因古代常熟城区有七条由西向东的河,犹似古琴上的七根琴弦而得名。江南水乡,择河而居,民生离不开水,民生更需要清彻的碧水!碧水与琴川的结合,寓意传承常熟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p><p>“碧水琴川”四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先生书写。言恭达先生是常熟人,也是把中国书法艺术向世界展示,走进联合国的第一人。</p> <p>廉吏馆,这里陈列着35位历史上在常熟任职或常熟籍在外地任职官吏的勤廉事迹,并配以艺术家创作的图画。集中展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常熟优秀历史文化的精髓。</p> <p>廉碑区,这里主要陈列了从博物馆收藏的500多方墓志中整理、遴选出的36套廉碑墓志拓片。古朴厚重的石刻墓志上记载着对廉吏清官的悼念和赞颂。这一块块墓志分明是一座座传承廉政思想的丰碑!</p> <p>至“蠡勺清心”, 在此可观赏水中塔影影。千年古塔,百年老树,红栏白墙的仿古建筑,造型多姿的小桥和蓝天白云,在这水中组成的一幅幅画面更是别有情趣。</p> <p>古银杏,方塔园三宝之一。高20米,主干胸径2米多,为宋代遗存。树龄有800多年。</p> <p>碑刻博物馆,是收藏、陈列历代碑刻及拓片资料的专题博物馆。全馆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采用江南古典园林格局而建,碑廊全长500米,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俗、人物传记四个展区,共展出唐、宋、元、明、清各类石碑800余方,馆内还建有常熟名人馆、崇兰草堂、景贤亭、翰墨亭、塔影潭、清远楼、雅雨居等景点,与方塔前后呼应,回廊曲折,环境典雅,是人们休憩和展示常熟历史的重要游览场所。</p> <p>南朝石龙,为南朝大慈寺遗物,与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南朝陵墓石刻无论在形态,石质和雕工上均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常熟现存最早的石刻。</p> <p>定盘枋,用整块花岗岩石刻成,通长308厘米,宽41厘米,内刻阳文“姓名声越”四字。一般定盘枋上置斗拱,拱底用悬柱承托。该物件属清代中期所制,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土于虞山西麓。</p> <p>明代石羊,用整块石灰岩雕成,属典型明代圆雕石刻。</p> <p>天文图碑</p> <p>怀米山房吉金图,是一组商周秦汉青铜蠡器的图录刻石,原套共计35方,现存33方。这组石刻非常珍贵,不仅记录了所摹铜器的名称、尺寸、铭文还附刻释文,另有清代著名学者张廷济、阮元、叶志诜等作序和题跋,历来被金石家所重视。该图录已被《中国美术辞典》、《中国古代青铜器》等书著录。</p> <p>宋代石刻柱础,为石灰岩质地,102*55厘米,呈下方下圆,凸字形状。边缘浮雕缠枝莲纹一圈,沿花纹内侧周刻楷书铭文76字。</p> <p>明代赑屃</p> <p>明代石花瓶</p> <p>门枕石,又称门墩。寺庙祠堂大门部位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构件,整体称门枕石,通常雕刻一些具有吉祥祈福辟邪象征的传统图案,其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门墩造型各有寓意,方形多为文官使用,圆形多为武官使用。门枕石也是古代标志主人等级和身份的门庭装饰艺术品。</p> <p>这个碑刻博物馆内容太丰富了,各时代,各形式,各材质,各摆示方式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在错落有致蜿蜒绵长的碑廊中似乎穿越到了古代,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时不时驻足凝望,连连忘返。</p> <p>塔影潭。这泓潭水因能映出方塔倒影而被命名为“塔影潭”。潭水上的这条石龙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石刻作品,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是常熟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石刻作品。它既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想象中的龙的形状—形态古拙,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雕刻艺术—线条简洁。当时被供奉在福山塘边,起“镇海”的作用。</p> <p>天镜,古人认为以天为镜,可观世间百态、沧桑变迁。造园題篆天镜,是对天的一种崇尚,认为“天乃大和高,天大则内容丰富,天高则难以接触”。</p> <p>1949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第三总队开学典礼在方塔塔场举行,驻常熟3000多名解放军干部战士参加典礼。</p> <p>吟荫小筑,现为茶室。</p> <p>问泉堂。因堂前南宋古井而得名。</p> <p>南宋古井,开凿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井深5.7米,上置以整块巨型青石雕成之八角形井栏,古朴敦厚,端庄凝重。是方塔园三宝之一。井台是块巨大的青石,井口是在这整块巨石中凿出来的。从井台上深凹的数十条绳痕可看出该井的悠久历史。仔细察看井壁的用砖,发现与塔基之砖相同,并发现有的砖块上有模印“二层,陆贞甫造”等铭文。由此可证,这井开凿与建塔基本是同一时代。</p> <p>一目千嶂</p> <p>悦秀房山</p> <p>崇蘭草堂,为著名常熟籍画陆抑非先生书房名。该建筑面阔三间,硬山顶,通面阔近十一米,进深7.5米。梁上有苏式包袱锦彩画。</p> <p>虽有塔影而非塔影潭哟。这里移步换景,景中有景。</p> <p>文华堂</p> <p>小飞虹</p> <p>灵秀清远</p> <p>醉尉亭,因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而得名。开元年间,张旭任常熟尉,善书法,以草书为最,且性嗜酒,醉酒后落笔,飘逸万态,似有神助,时人称为“草圣”。</p> <p>醉尉池</p> <p>常熟名人馆的前身</p> <p>常熟名人馆,常熟是一座具有5000多年人类居住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商周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文化艺术、政治、科技等领域都涌现过很多杰出人物。封建科举时代,常熟就出过8位状元,4位榜眼,5位探花,486名进士。在现代,常熟更是人才辈出,常熟籍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就有24名。1993年常熟市政府建成并开放名人馆,使社会各界通过这个窗口,能较直接地了解常熟“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这一历史文化特色。</p> <p>路不拾遗,这是宋代石刻。旧时常熟城内方塔寺、惠日寺和李王宫三处各设有青石凿成的荷花一朵,直径约一米,下立石柱,高约1.6米,这就是俗称“六城门三关”的三关。任何人拾得的路遗物件都给放在石荷花内,失主只要往三处认领。取名为“路不拾遗”一方面体现了它的用途,一方面也褒扬了这种拾物不昧的行为。</p> <p>文渊亭,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僧文用认为常熟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风水上称“主位低客位高”,不宜,故在东南建塔,建塔未半,文用和尚去世,事隔140年,才有僧人法渊发动继建,终于成就一方巨观。后人为纪念文用,法渊二位高僧的杰出贡献,将此亭命名为文渊亭。</p> <p>方塔园凸显唐宋风格古典园林,采用江南造园手法,曲桥亭台,轩廊居榭,山石花木,布置得宜,颇具皇家园林文脉神韵。真乃人文风景相得益彰的缩影,是了解常熟历史文化渊源的重要窗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