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历史人物一一萨镇冰故居

雨鹭

<p>福州中山路仁寿堂是萨镇冰的故居,是他在80岁高龄时,由陈兆锵、陈培锟等20多位乡亲捐资建赠的,曾是中共地下联络站。院前古榕参天,青苔连壁,有一座半径不足五米的自然泉山,从一曲历经九曲而登顶,山中有“越壑桥”、望京山、独秀峰、登山路、唐裴刺史球场故址等景,更有摩崖石刻三十几处。在极小的面积内筑有山河湖海,亭台楼阁,人文山水,是福州精妙古民居的典范。</p> <p>萨镇冰,蒙古族,海军肃威上将。出生于闽候,历仼前清海军统领,海军副大臣,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海军总长,总司令,福建省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1952年逝世,终年94岁。</p> <p>萨镇冰天资聪慧,再加上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氛围,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乳母曾把他送到族叔萨觉民家里学习经书。后来,父亲萨怡臣把他推荐到福州船政学堂,学习天文和驾驶,毕业后在“扬武”练船实习。光绪二年,他作为福建船政的第一批留学生,得已去英国学习。此番出国留学,不仅丰富了他的学习知识,还开拓了他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给他带来了全新的价值观。</p><p>留学归来的萨镇冰先是在北洋水师任职,后来调任到军舰上操练军兵。甲午战争爆发后,萨镇冰积极应敌。战争失败后,萨镇冰归乡,靠在私塾教书勉强糊口。半年后,他被政府返聘,一直活跃于清政府的海上军事建设。民国时期,萨镇冰一直在政界和海军两方之间徘徊,晚年后又致力于慈善事业。</p><p>这就是萨镇冰简介,可以说,活在时代交替当口儿的萨镇冰是一本历史活字典,他见证了北洋军事的建立、兴起和覆没,他从清朝末年走到中华民族建国初期,他看到了清政府的灭亡,也看到了新中国的崛起。</p><p>萨镇冰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海军统领,他这一生征战沙场,战功赫赫。数十年来扶贫济困,造福百姓,以新中国建设为终生事业,永远把百姓放在第一位。这样一位人人称赞的活菩萨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今天就列举一二。</p><p>1884年,中法海战惨败,这让萨镇冰痛心疾首。他多次请求上战场,终于在两年后这个愿望得以实现,萨镇冰被分配到“威远”。经过十余年的磨练,萨镇冰已经是远近驰名的北洋水师,可以说是功成名就。</p><p>同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海军在鸭绿江袭击萨镇冰带领的北洋水师舰队,挑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萨镇冰始终坚持不懈的守卫渤海湾口的日岛。在日军的轮番进攻下,萨镇冰以惊人的毅力始终没有动摇。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萨镇冰沉着应对,英勇抗战11天,最后接到上级命令才撤回。</p><p>史上最著名的甲午战争惨败后,萨镇冰回到了家乡福州。当时的他举目无亲,妻子也已经离世。他为了新中国将自己的一切悉数抛弃,没有家,没有父,没有妻。还落得一贫如洗,不得不去当私塾老师养家糊口。过了半年,萨镇冰接到上级聘请,又重新回到吴淞总炮,不久成为了自强军帮统。</p> <p>萨镇冰笑傲风月,性嗜琴诗书酒,对文学书法素有研究,孜孜不倦,适中所有祠宇,神庙,书斋,楼屋之对联,名胜古迹之碑文和诗刻,家谱之序文,寿文等,无不津津考研。他公暇,到处拜访诗友,邀请文人墨客和诗对句。民国十九年(1930年)五月初八日,他设宴邀请适中所有士人集中唱和,提倡文学,有爱重士子,奖励后起的意义。参加者,皆赠酬金,并将答和诗篇纂编油印成册分发各人。此举,确系适中文化史上仅见。</p><p>以下是他写的原诗:</p><p>奔波无已度馀年,</p><p>不尽春光过眼前;</p><p>几次升沉浑似梦,</p><p>四方结交岂非缘。</p><p>出游追问路千里,</p><p>感赋曾成诗百篇;</p><p>雅士相逢还惜别,</p><p>停骖不忍动归鞭。</p><p>当时文人和诗甚多,可惜年久失散,今仅存一首:</p><p>学砚荒来数十年,</p><p>续貂恐笑大方前;</p><p>诗裁夜雨添新兴,</p><p>结社香山却俗缘。</p><p>画壁旗亭争压卷,</p><p>词坛树帜快连篇;</p><p>春风满座联吟墨,</p><p>恨我无因与执鞭。</p> <p>萨镇冰这一生可以用传奇两字来概括,他对新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其英雄事迹数不胜数,但却一生两袖清风,从不敛财,从不中饱私囊,实在难能可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