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天坛建坛600周年

丹因

<p>  风景如画的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拍摄手机:HUAWEI nova4•VcE—AL00</p> <p>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p> <p>  昭亨门:是天坛公园的南大门</p> <p>  圜丘坛:为雕砌的三层露天圆台,坛面为艾叶青石,汉白玉栏板、栏柱雕成,两道外方里圆的围墙象征着“天圆地方”。由于是祭天坛,圜丘的整个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p> <p>  坛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天心石(亿兆景从石),站在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周围即起回音,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初为重檐圆形建筑,是圜丘坛的正殿,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单檐样式。</p> <p>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1538年)改称皇穹宇,其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p> <p>  回音壁外景</p> <p>  回音壁内景</p> <p>  成贞门:天坛圜丘的四天门之一,四天门分别是: 东为 泰元门、 南为 昭亨门、 西为 广利门、 北为 成贞门。各门名称第二字取自《周易》乾卦卦辞中的“元、亨、利、贞”</p> <p>  丹陛桥: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又叫海墁大道,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长360米、宽30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丹陛桥呈南北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4.5米。它南接圜丘成贞门,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p> <p>  丹陛桥上远望成贞门</p> <p>&nbsp;&nbsp;&nbsp; 具服台:位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个方形石台,周围护以汉白玉石栏板。每逢祭祀大典,先在台上支搭一个黄云缎方形幄帐,称“小金殿”。皇帝前往祈谷坛祈年殿行祀谷礼时,先到这里净手并换上冕服(祭服)。蓝色祭服穿在象征皇权的褚黄龙袍外面,等待祭祀时刻的来临。祭祀完毕再回到这里更衣,然后起驾回宫,因此具服台又称“更衣台”。</p> <p>  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p> <p>  祈年殿内景:祈年殿内的4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12根金柱象征12个月;12根檐柱象征12亇時辰;檐柱、金柱合计24根柱子象征农历24节气,加止4根龙井柱合计28柱: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28柱加止8根童柱,合计36柱象征三十六天罡。</p> <p>  祈年殿内景</p> <p>  丹陛石雕:祈年殿巨大的三层圆形石基座共八出陛。其中,南、北两向的石陛中镶有巨幅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一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瑞云山海”图案,寓意龙凤呈祥。各层望柱头、出水嘴的石雕纹饰也相一致。</p> <p>  双凤山海</p> <p>  端云山海</p> <p>  “祈年殿”是乾隆皇帝所题</p> <p>  祈年殿通往皇乾殿的琉璃门</p> <p>  站在琉璃门前看祈年殿</p> <p>  古稀门:供皇帝祭祀行礼出入以减少步行路程,亁隆欣然采纳。并下诏明确今后子孙寿达七十:者方可出入比门,故称此门为古稀门。以后,清代各帝均无高寿,事实上出入此门者仅乾隆皇帝一人而已。</p> <p>  眺望皇乾殿</p> <p>&nbsp; 皇乾殿: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p> <p>  天坛公园是平地森林公园,从一个门到另一个门需走路1.7公里,30分钟左右,绕一圈要花一个小时,天坛公园处处是树,尤其是古树,沿途都是美景,道路四通八达,不看地图还会迷路。</p> <p> 北天门</p> <p>  北京的十一月,阳光自云端摇落簌簌金粉,将天坛最美的银杏染得灿烂。</p> <p>  西天门: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p> <p> 斋宫: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的处所,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p><p> 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宫外进行。康熙后期,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胤禛即位后,宫廷内部斗争十分激烈,雍正帝为确保平安,于清雍正九年(1731)在紫禁城内兴建斋宫,将祭祀天地前的斋戒仪式改在宫中进行。</p> <p>  钟楼:位于斋宫外层东北角,绿琉璃瓦顶重檐歇山式,内悬明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大典前,皇帝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达祭坛则钟声止&nbsp;&nbsp;。</p> <p>  神乐署:源于中国古代雅乐,又名神乐观,是一种将礼、乐、舞融为一体的传统典礼音乐。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是明清两朝举行祭祀、朝会及宴乡食活动時所使用的音乐,也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传统官庭音乐,历史源远流长。</p> <p>  九龙柏:植于明嘉靖年间,位于天坛皇穹宇西北垣外,树高逾10 米,青针翠叶,虬枝铜柯,极古朴苍润。其树干间有纵向褶皱,将树身分为九股,状似九龙缠绕,极为奇特,故称之为“九龙柏”。</p> <p> 三座门:在口语里,人们习惯上把牌楼称作“门”,因而这三座紧挨着的牌楼就被称作“三座门”。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三座门位于两坛隔墙的西边。</p> <p>  三座门的内围墙</p> <p>  御河:明永乐时期天坛初建时,其所在的区域属郊野之地,斋宫作为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场所,安全至关重要。因此,特建造了两道御河,两道宫墙。每逢皇帝到天坛祭祀斋戒时,御河内注满水,河廊驻守士兵,层层防御,固若金汤,以确保皇帝安然无恙。</p> <p>  双环万寿亭:乾隆皇帝为他的母亲祝贺五十大寿所建,由一对园亭套合而成,宛如环套,结构巧妙,造型新颖,故名双环万寿亭。屋顶覆盖天蓝色的琉璃瓦,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取义“和合、吉祥、长寿”之意。</p> <p>  它的右侧是模仿它建设的两个方亭套合在一起的亭子,不仅平面呈现为套方性状,木结构也精巧。套环套方,寓意吉祥满意,由此可见工匠的妙想奇思。</p> <p>  东天门</p> <p>  北京的秋很短,在深秋季节,银杏树林宛若一条金黄的长龙蜿蜒在锦绣园中。</p> <p>  宰牲亭:就是宰杀牲畜的地方,但因为祭天用的牲畜不能动刀,所以也叫“打牲亭”。</p> <p>  神厨:天坛公园内共有两处神厨及宰牲亭,分别位于圜丘坛东侧和祈谷坛东侧,北神厨和北宰牲亭实际上就是祈谷坛神厨、宰牲亭。</p> <p>  七星石:位于祈年殿东侧的长廊东侧的旷地上,其实是七大一小石块。但为何称作“七星石”呢?据说,明永乐帝建都北京时想寻找一祭天场所,一天夜里,他梦见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坛祀天。后来,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有一道士说这天坛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置七石镇在这里。</p><p>&nbsp;&nbsp;&nbsp;&nbsp;&nbsp; 满族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满族亦华夏一员,清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略小的镇石,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p> <p>  长廊:这是七十二长廊,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与祈谷坛之间由长廊相连,长廊由东砖门至东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与祈年殿大小三十六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地煞。&nbsp;</p> <p>  长廊宽5米,总长350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连檐通脊,覆绿色琉璃瓦。是祭祀时将宰牲亭、神厨、神库存放的祭器、祭品送至祈谷坛的通道。进东砖门后,再临时搭建走牲棚至祈谷坛南侧东台阶。</p> <p>  古树:北京天坛公园现有各种树木六万余株,其中古树3500余株,树龄三百年以上的一级古树1150余株。这些古树不但是珍贵的活文物,而且是天坛沧桑历史的见证,著名的天坛古柏有九龙柏、问天柏、迎客柏、莲花柏和槐抱柏等。</p> <p>  围墙:天坛公园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孤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p> <p>  天坛是民族文化的记忆,是华夏文明的遗产,借流光溢彩之岁月,望红旗翻飞之未来,愿世间承平,人间月圆。</p> <p>  时代虽不停歇,但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不会被忘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然是社会发展的永恒母题,而天坛所蕴藉的仰天而望、心怀敬意的哲思亦永不褪色。</p><p> 为纪念天坛建坛600周年而作</p> <p class="ql-block">文:网络</p><p class="ql-block">摄影:丹因</p><p class="ql-block">编辑:丹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