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indent-1">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p><p><br></p> <p class="ql-indent-1">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孔子,一直流传万家的圣人先师。正如我们在历史书中学习的孔子的思想,在语文书中学习的孔子的言论,孔子的思想和理念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和学习仍旧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孔子的一生的经历大概分为这样几个阶段:</p><p><br></p> <p>一、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p><p>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颜氏带着孔子离开孔家,独自生活,也有可能是回娘家生活。但不管怎样,孔子的童年是比较苦的。</p><p> 春秋时期,有钱有权的家族对祭祀和丧葬比较重视,会雇佣很多人帮忙。孔子从小就在祭祀、丧葬场合帮忙,来赚钱补贴家用。</p><p> 祭祀、丧葬仪式恰好是最能体现周礼的场合。因此,孔子对于周朝的礼制特别熟悉,掌握很好。</p><p><br></p><p>二、青年时期(结婚、生子)</p><p> 母亲去世后,孔子开始以士的身份找工作和参与社会事物,并与哥哥孟皮相认。</p><p> 十九岁时,在哥哥孟皮的张罗下,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p><p> 20岁时,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很高兴,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p><p><br></p><p>三、壮年时期(开办学校)</p><p> 孔子27岁时创立学校,以此来谋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学校。</p><p>为了扩大生源,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以前,只有士族才能接受教育,现在不论什么身份,只要交学费,学费是十条腊肉,都可以进孔子的学校学习。</p><p><br></p><p>四、从政之路的开端</p><p> 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到齐国。孔子去齐国见鲁昭公。这是孔子第一次参与政治。但这一次,孔子并没能如愿见到鲁昭公。孔子见到了齐景公,并受赏识。齐景公准备重用孔子,但晏子等人不待见孔子。毕竟齐国是商业国家,孔子那一套,晏子看不上。孔子在齐国当了二年多的闲职。37岁时,孔子因受到排挤回到鲁国继续教书。他离开的这段时间,孔子的学校由弟子们操办。</p><p><br></p><p>五、周游列国十四年</p><p> 孔子去过卫、陈、蔡、楚、郑、叶等国,不断向各国当权者推销自己的主张,有时成为座上宾,有时遇到困难和危险。曾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犬”,孔子笑着表示认同。孔子是因为与季氏不和而愤然出国的,不好意思直接回国,于是一直在国外待了十四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卫国。直到孔子68岁时才回到鲁国。</p><p><br></p><p>七、孔子的晚年</p><p> 孔子回到鲁国后,还想从政,但不被允许,只能从事教育事业和文献整理,整理了《诗》《易》《春秋》等。后经历了其子孔鲤、弟子颜回、子路的先后去世,在巨大的悲伤下溘然长逝。</p> <p> 读完孔子,在我的的印象中,孔子与其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象征、完美圣人,还不如说他是一位可敬的山村教师。他热爱教育,从二十多岁到七十多岁,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育人。他热爱学习,一直都在如饥似渴地寻找知识,论语中处处都有他求学于人的记载,对象有老子这样的牛人,也不乏老农和儿童。他性格开朗而带有孩子般的天真,乐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被人指责辱骂也不生气,但受到误解时却又异常委屈。他始终抱有理想国的梦想,但直到他去世时,天下仍然纷乱不止,看不到一点希望。</p><p> 假如孔子不是生于春秋,而是生于那些将他封为各种圣人的时代呢?我想他的一生不会有太大变化。他依然会成为一名伟大的老师,但政治上仍会处处碰壁。他没有任何特别的气运或者主角模板,还是会过着贫苦的生活,学习一切能学习的知识,与学生们一起快乐地编写教材。他生前恐怕不会太出名,但他的学说必然会传遍天下,死后终将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