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修武――,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教授

灵童

<p>卞修武,1963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寿县,人体病理学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p> <p>2017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在选举产生的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6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中,陆军军医大学卞修武教授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成为该校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今年陆军唯一当选院士。2018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p> <p>卞修武主要从事人体病理诊断和研究工作。</p><p>2019年9月5日,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9月8日,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p><p><br></p> <p>1982年卞修武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2014年入选第一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p> <p><br></p><p>卞修武在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干细胞领域,研究揭示了“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发生机制及其诊疗意义,提出肿瘤血管病理学并建立病理诊断体系;发现肿瘤干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和复发中的关键作用,拓展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新领域;牵头制定多项肿瘤病理诊断规范和标准,推动了中国病理学进步和发展。</p> <p>揭示“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创立肿瘤血管病理学及其诊断体系</p><p>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但百余年来,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始动环节、启动细胞和血管病理生物学特征缺乏深入认识,其在病理诊断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不清。卞修武教授从1987年开始,25年磨一剑,成功揭示微血管构筑特征,率先提出“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并阐明其发生机制。</p><p>该研究成果也揭示了既往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提出基于“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促血管正常化的抗肿瘤治疗新思路,建立了药物研究新模型,研发出抗癌新化合物诺帝(Nordy),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完成新药临床前研究,为肿瘤抗血管生成个体化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p> <p>卞修武教授是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是土生土长的陆军军医大学人,长期从事被称为肿瘤诊断“金标准”的临床医学病理诊断和研究工作,是我国临床病理诊断的权威专家,将我国肿瘤血管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病理诊断水平提升至国际前列,被美国临床病理学会和全美华人病理学会授予“杰出病理学家奖”。</p> <p><br></p><p>截至2017年12月,卞修武主编、副主编中英文专著、教材16部,发表论文160余篇,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Nat Immunol、PNAS、Hepatology、Cancer Res、J Pathol等国际期刊,获得授权专利14件 。</p><p>承担项目&amp;成果奖励</p><p>截至2017年12月,卞修武先后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创新推进计划重点领域“肿瘤干细胞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和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奖各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p> <p><br></p><p>截至2017年12月,卞修武一共培养了100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其中许多人成为学科学术带头人。其中2009年指导的博士生姚小红的毕业论文《人恶性胶质瘤细胞和胶质瘤干细胞功能性甲酰化肽受体(FPR)促血管生成作用》提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卞修武院士在科学医学界取得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是世界人民健康的福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是时代的天之骄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是中国的天之骄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是军营的天之骄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是医学领域的天之骄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更是我们卞氏家族的天之骄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卞林同 敬编</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