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 106、107 例题 1 和例题 2 【教材分析】</p><p>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增加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 中,教师更关注学生能否记住相应的解题方法,如:“两端都种”——间隔数+1、 “只种一端——不加不减”、“两端都不栽——间隔数—1”,其实这只是植树 问题的浅表性知识。学生只知道知识的表象,因而无法灵活运用“植树问题”里 蕴含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和“植树问题”类似的问题。其实,“植树问题”与“路 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木问题”、“爬楼问题”、“敲钟问题”有着相 同的数学结构,可以归为同一个数学模式,也就是间隔问题,即点和间隔依次重 复出现,而且间隔长度不变。</p><p>【学情分析】</p><p>“植树问题”原本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知识,新教材将其调整到五年级, 是基于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而定的。虽然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 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 括、归类梳理的能力。</p><p>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对这部分的学习内容颇感兴趣。而且学生 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因 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 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建构“植树问题” 的模型。</p><p>【教学思考】</p><p>关于取舍问题:本单元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甚多:一一对应、数形结合、化 繁为简、归纳猜想、模型思想、类比的思想、化归的方法。但如果都突出,就等 于没有重点,因此,本节课侧重点在一一对应、数形结合、模型思想。因此,把</p><p>1</p><p>例题作了一些小的调整:将 100 米改为 20 米、去掉两端都栽;弱化化繁为简的 思想。</p><p>【教学目标】</p><p>1.利用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通过动手画图、列式、交流,归纳植树问题的 三种类型。</p><p>2.通过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沟通三种类型之间的关 系。</p><p>3.渗透一一对应、数形结合、模型等数学思想,经历从实际场 景抽象出植 树问题模型的过程,能解决生活中的有着相同结构的问题。</p><p>4.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 验数学阅读的成功喜悦。</p><p>【教学重点】 经历间隔数与棵树的探究,沟通三种情况的内在联系。</p><p>【教学难点】</p><p>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p> <p>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p><p>师:同学们,课前刘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两句话,第一句就是:我们身边从不 缺乏美的事物,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理,我们身边从不缺数学问题, 只要你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问题。</p><p>师:所以,今天刘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用数学的眼光看看,生活中的“植树问 题”究竟内含哪些数学知识呢?</p><p>板书:植树问题</p> <p>二、自主探究,初步建模</p><p>师: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先看任务一:同学们在一条 20 米的小路一边栽树, 每隔 5 米栽一棵,一共要在栽多少棵树?</p><p>(温馨提示:你可以画一画图,帮助你思考,然后再列式算一算) 师:看清楚题目要求了吗?关于题目,还有疑问吗?</p><p>学生自由解题,师巡视。</p> <p>(一)理解间隔 </p><p>师:好,请同学们把笔放下来,谁来说一说,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呢? 预设有三种情况:5 棵、4 棵、3 棵</p><p>师:请6棵的同学先说说</p><p>请学生说说原因,其他同学补充说明</p><p>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辨析</p> <p>学生汇报后同学质疑补充</p><p>师:我想请栽 5 棵的同学上来和大家说说他的想法。</p><p>预设 1:我先种一棵树,接着隔 5 米再种一棵,接着又隔 5 米种一棵,如此</p><p>类推,种了 5 棵。</p><p>师:同学们,我们继续来看看他们的算式,你们还有问题吗? 师:那这 20÷5 到底是什么意思?</p><p>预设 1:20÷5=4,4 代表 4 棵树。</p><p>预设 2:20÷5=4,4 代表有 4 个 5 米。</p><p>师:那是 4 棵树?还是 4 个 5 米呢?我们在图中找找,4 个 5 米在哪里? 师:其实 4 个 5 米,在数学上也可以叫做 4 个间隔。</p><p>20➗5=4的4和4+1=5的4一样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p> <p>三、深入分析,构建模型</p><p>师:大家听懂了吗?有不同想法的吗?</p><p>预设 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每隔 5 米种一棵,20 里面有 4 个 5,所以用 20 ÷5=4(棵),一共要种 4 棵。</p><p>师:那 20÷5=4,这里的 4 还表示什么意思?</p><p>预设:4 代表 4 个间隔</p><p>预设:4 也可以代表 4 棵树</p><p>师:那种 4 棵树的同学,谁能像这样,说说那 4 个间隔对应哪四棵树呢? 预设:生边画箭头边说: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4 个间隔刚好对应 4 棵树。 师:谁听懂了?有疑问吗?</p> <p>师:看来栽 4 棵是可以的,那你开头怎么就不栽树呢?那究竟什么时候可 以不栽这棵树呢?</p><p>预设:当一头有建筑物的时候,就可以了。</p><p>预设 3:两头不栽,所以用 20÷5=4,4—1=3 棵。</p><p>师:那种 3 棵树的,大家都听明白了吗?</p><p>师:什么时候可以栽 3 棵? 预设:当头和尾都有建筑物的时候,我们头尾都可以不栽。</p><p>师:那种 3 棵呢?谁继续来说说。 预设:第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第二个间隔对应第二棵树,第三个间隔对应</p><p>第三棵树,因为头尾有建筑物,所以都不用种。 师:好的,我们整理一下,通过大家交流后,发现原来既可以种 5 棵,也可</p><p>以种 4 棵,还可以种 3 棵。发现 3 种情况都有算式 20÷5=4,这条算式表示什么 意思?</p><p>预设:表示 20 米的路,每 5 米种一棵树,就有 4 个间隔。</p><p>师:然后继续发现如果可以从头种到尾,那么 4 个间隔就对应种 4 棵树, 还得加上头或者尾的一棵,一共要栽 5 棵;如果头或尾有建筑物,那就 4 个间 隔对应 4 棵树;如果头尾都不栽,只需要种 3 棵就够了,因为有一个间隔没有 树。</p><p>像这样,头尾都栽树的情况,数学上叫:“两端都栽”;只栽头或只栽尾, 我们叫“只栽一端”;头尾都不栽的叫“两端都不栽”。【板书】</p><p>【设计意图:将教材的 100 米改为 20 米,目的是为了弱化化繁为简的思想, 其次省略两端都栽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开放学生的思维,不要只单纯地为了寻 找规律和计算三种情况的棵树,最后是为后面建模打下基础。同时在学生清楚</p><p>植树问题有三种情况后,继续深入分析算中的意义,理解“间隔树”与“间隔 数对应的棵树”,在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的同时,也是逐步建模的过程。】</p> <p>四、开放植树,感悟模型。</p><p>师:刚刚我们解决的植树问题路长只有 20 米,你们还能解决更长的吗?除 了隔 5 米种,还可以隔几米种?</p><p>师:请看学习单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植树,路的全长与间隔距 离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过只选一种方案去植树。</p> <p>展示两端都栽,问你们看懂了吗?</p><p>师:谁选择两端都栽的?请举手。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请 4 位同学 上台)</p><p>请其他同学观察发现分享</p><p>强调学会说:100÷5=20 个间隔,20 个间隔对应 20 棵树,加上头 的那棵树,就等于 21 棵树。</p><p>师:那请大家看看这几条算式,你发现了什么?</p><p>预设:要求种多少棵树的问题,首先得算出有多少个间隔,然后加上头的 1 的棵就等于种多少棵树?</p><p>师:同学们,这条公路还可以再长吗?看来只要我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 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p><p>师板书:棵树=间隔数+1</p> <p>师:只栽一端的呢?(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师:不交流了,你们继续观察,发现了什么?</p><p>预设:间隔数=棵树</p><p><br></p><p>师:有两端都不栽的吗?你发现了什么?</p><p>预设:间隔数—1=棵树 【设计意图:开放路长和间隔距离,增强学生学生的主动性;有意识地指</p><p>导学生扩大数据,使建模素材更有可信度,同时总结出植树问题的计算规律。 】</p> <p>五、课堂小结,梳理内化。</p><p>(一)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有关植树问题。我们发现,要想知道栽多少棵</p><p>树,前提得算出什么?</p><p>预设:间隔数</p><p>师:是的,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间隔数。所以呀,植树问题其实 就是间隔问题。那么难道我们学习植树问题就是为了解决怎样植树?植多少棵树 的问题吗?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其实也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的?</p><p>预设:路灯问题、爬楼梯问题、敲钟问题等......</p><p>师:孺子可教也,是的,其实它们都有着相同的地方,都是和间隔问题有关。 也就是说,你遇到什么问题,就会想起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p><p>预设:和间隔有关的问题,都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p><p>师:所以呀,今天我们学习植树问题,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实是为了解 决和一样具有相同特点的问题——间隔问题。所以,刘老师想给题目加个双引号。 你们觉得可以吗?板书:“植树问题”</p> <p>(二)分享收获</p><p>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有什么收获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