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志愿军老战士

启轩天地

<p>202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颁发了 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当日,中车二七机车公司党政领导前往老战士家中探望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26日,在二七机车离退休办公室,二七摄影小组启动了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拍摄活动,走近老战士,聆听他们的传奇故事,用相机为这些最可爱的人,留下珍贵的影像。我们在这些老人们的讲述中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我们用镜头捕捉老军人的气质,感受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领略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p><p>2016年,在编写纪念建厂120年专题图书中,我们以现存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对赴朝参战的志愿军老战士,做了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当时的长辛店铁路工厂,先后有三批赴朝战士,包括后来退伍来到长辛店工厂的志愿军,约计60名。至今健在的只有五六位了,而长辛店工厂赴朝的52名志愿军战士,健在的只有一个人了。由此给此次采访拍摄,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赋予了保护和抢救历史的责任和使命意义。</p><p><br></p> 聋人赵鸿培 <p>采访赵鸿培之前,离退办的同志告诉我们,此前曾三次前去慰问,每次敲门听着屋里有人,就是没人来开门。知道他是一位重度聋人,只能无功而返。巧的是,26日这天老赵师傅来到了离退办。采访中,与老人的沟通都是用写出来让他看的方式进行的。</p><p>今年已经87岁的赵鸿培,是一位参加辽沈战役著名的黑山狙击战,参加过渡江战役,参加过西南剿匪战役,1950年8月,作为第一批入朝志愿军,他参加了第一次围歼美军的战役。他在连天的炮火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就此听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p><p>他至今还清晰的记着首次战斗中牺牲的团长和班里战友的名字,至今讲起志愿军三八大盖儿对抗机械化装备美军,抢占地形,发挥我军游击战的优势,一举围歼美军,取得胜利的战争场面,依然激动不已。他为从此让看不起志愿军的美军,知道了中国军队的厉害而自豪。</p><p><br></p><p><br></p><p><br></p> 荣立三等功的刘玉芳 <p>刘玉芳,90岁,1949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四野42军125师375团3营7连的一名战士。北平解放后,南下安阳、新乡剿匪。1950年随军北上黑龙江五道库开展林业生产,边生产,边训练,准备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6日,四野一个兵团,三野一个兵团,中央直属66军,奉命入朝作战,成为最早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仗打到德川,第二仗打到肃川,第三仗就打到了三八线,在2年多的抗美援朝五次大规模战役中,42军共歼敌30716人。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不知有多少战友在他身边倒下,最惨烈的是,一颗炮弹飞来,几名战友当场牺牲,他的左腿也中了弹,至今还留着伤疤。打到三八线的时候,已经天寒地冻,行军途中,他们只能从山上出溜下来,没有水喝,只能吃雪。他说,跟他一起入朝的战友没有几个回来的。</p><p>1952年4月,部队凯旋回国,赴广西湛江守护祖国南大门。后他调入华东军区装甲兵部队,成为一名坦克兵,1953年入党。1955年他转业回家,经区人民政府介绍,来到长辛店铁路工厂,先是在运输车间,后又调到动力车间锅炉房。做为出生入死的革命军人,他先后获得华东、华南、抗美援朝三枚军功章,成为老人一生的光荣。</p><p><br></p> 牵挂母亲的王良 <p>王良,86岁。1951年,张家口机务段年仅17岁的蒸汽机车青年司炉王良,参加了赴朝担任铁路运输任务机组7名志愿军烈士的追悼会。当时暗下决心,投身抗美援朝。1952年,已经调到太原机务段的他,在太原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当时候没有告诉病中的母亲,只是告诉了姐姐。赴朝以后,他一直牵挂着母亲,多次给姐姐去信,询问母亲的身体情况。1954年,他回国复员,回到家里,进了院子就大声喊“妈!”,迎出来的姐姐,抱着弟弟失声痛哭,告诉他“妈妈早走了”,瞬间他痛不欲生。原来,在他出国两个月后,母亲老是打听儿子的消息,实在瞒不过去的姐姐才说“您儿子参加志愿军,去朝鲜了”,也就在这之后不久,老人在对儿子深深的思念和牵挂中离开了人世。</p><p>在朝期间,他的部队是担任蒸汽机车检修和保障任务的,每天要保证40台机车正常运用。机车保障基地是一个巨大的山洞,每天都在充满浓烟密不透风的环境中紧张的工作。有一台机车,填煤口的门销脱落了,他把棉衣用水浸湿,冒着高温,踩着火炭钻进火塘,靠着熟练的技术,迅速更换的门销,保证了机车准时出发。</p><p>战斗中铁路运输线上的志愿军,随时受到美军的空袭,面临死亡的威胁。战场上的机车都是夜里运行,而且要实行灯火管制。一次为躲避敌机突袭,来自戚墅堰工厂的战友,被行驶的机车压掉了腿,大腿挂在了车上,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他也在躲避中受伤,浑身是 血。</p><p>铁路职工是不拿枪的志愿军,他们是用生命和献血坚守着战场上的运输线,这是关乎战争胜败和前线战士生命和生死线。</p> 两兄弟同赴战场 <p>庞振声,是从工厂直接参加抗美援朝的唯一健在的老人,现已87岁。他家是世代的二七人,到他儿子那代,三代人都在长辛店铁路工厂上班。他的父亲庞德贵是参加过二七工人运动的骨干,每次纪念二七大会都是作为二七老工人代表坐着主席台上的。他是工厂第二批志愿军,于1952年12月27日入朝的,当时年仅17岁的他,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在朝鲜他担任铁路物资管理工作,是抢修铁路生死线上的保障。基地所在地是一个在球场郡的地方,铁路修都哪里,他们的物资就送到哪里,炮火连天,轰炸不断,铁路、桥梁修了炸,炸了再修,离不开铁路物资的后援支撑。</p><p>抗美援朝胜利以后,原来只知道在天津工作的弟弟回家看望父母,家人才知道他也是从抗美援朝的战场回来的。一家两兄弟双双投身抗美援朝,这在抗美援朝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让我们对世代的二七之家肃然起敬。</p> 空军报务员王文庆 <p>王文庆,85岁。1952年,在家乡小学担任团支部书记的他,同年11月入党,12月报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华北兵团一团。在徐水接受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后,于1953年1月赴朝,作为志愿军补充团驻守朝鲜新义州。同年,为加强我军的空军力量,掌握制空权,在志愿军挑选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王文庆被选入空军,随即回国,在现在的西安空军第三航校接受空军报务员专业培训。毕业后分配到西南军区司令部,后在贵阳机场、福建漳州机场担任空军报务员。1958年复员,调入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p> <p>在整理抗美援朝资料过程中,我们找到了1953年两位二七赴朝志愿军写给工厂的信,还有几张老照片,一并编入在这里,以此怀念那些故去的志愿军战士,并告慰这些先辈,祖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历史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名字。</p> <p>拍摄小组成员在这里向志愿军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