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海风情录之十

阿华头

<p> 回眸多伦路文化名人街</p><p> ——上海风情录之十</p><p> </p><p><br></p><p> 作者:刘宝华</p><p>&nbsp;</p><p> 本篇文章,之所以取名《回眸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这是因为很久以前,我曾经在多伦路附近的四川北路柳林里生活过。那时常常到多伦路去买菜、买水果,只记得价钱比别处贵了些。后来,离开了四川北路,进了机关工作,而我那书友兼领导的好友的寓所恰恰在多伦路201弄,我们常常在他家聚会的,因此,我也常常去多伦路。但是,当时只知道左联会址在这里,其他的典故却不得知了。后来,我偶然得到了虹口区文化局制作的一套虹口十大文化名人的纪念卡,才知道多伦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建成以后,我去过几次,因为是星期天,或者是春节前夕,发现这里竟然在搞年货展销,因此就没有去拍摄更多的照片。最近,各种各样的事情堆积在一起,我忙得不亦乐乎。但是,还是乘去研究所商量工作的闲暇,去了一次多伦路,拍摄了不少照片。今天就与我这些文字一起发上来与朋友们分享,但愿朋友们能够喜欢。</p> <p>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以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授予“进士”称号的英国传教士、伦敦圣教书会总部干事窦乐安命名。多伦路修建于1911年-1920年,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1943年,才改名为多伦路。多伦路全长550米,宽10-13米,呈L字型,东起四川北路,向西折北再与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称北四川路)交汇。多伦路虽然路不过550米长,却蜿延蛇行,曲径道幽。这几年修葺翻新后,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沪上的人文风情。</p> <p>  多伦路马路对面的左边,则是原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日本海军医院,它像一艘巨大的“海盗船”沉压在这个路段,也沉沉地压在上海人的心头。它就是1932年和1937年日本侵略者对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的指挥部。当年鲁迅先生就是端坐在寓所窗前,在侵略者铁蹄声中奋笔疾书,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惊诧”论》等名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侵略者的枪炮和革命者的刀笔在这条路上对峙。</p> <p>  多伦路则曾经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据点。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夏衍、叶圣陶等三十多位左翼文化人均聚居在这条长仅550米的小街上,其中巴金的《灭亡》,丁玲的《梦珂》,茅盾的第一篇小说《幻灭》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p> <p>  左联会址:位于多伦路201弄2号。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从此标志着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篇章。左联纪念馆(十大文化名人展馆):位于多伦路145号。建成于二十年代,外廊与柱式及砖墙的线条,突出显示其富有代表性的美洲风格的建筑,曾作为左翼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现为左联纪念馆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馆。</p> <p>  景云里,建于1925年,为砖木结构石库门房屋。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居住在此,从事创作、编刊、领导和组织革命文学活动,有历史文化名里之称。</p> <p>  多伦路两侧建筑风格各异,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多伦路的建筑多是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发达之后建造的别墅,后又被一些风云人物所占据。多伦路门口的这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就是孔公馆,1924年建,抗战胜利后曾作为孔祥熙的寓所;白崇禧的公子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伦路210号的白公馆里度过的;多伦路66号叫做“薛公馆”,曾被侵华日军作为海军武官府驻地。</p> <p>  多伦路是上海于1990年代开放后最早规划的一条文化街,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努力,这条刻意想恢复历史场景,但却如摄影棚内布景板般的小马路,已渐渐增添了现实的生活元素与“人”的味道而颇值得一游。这里除了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包括“筷子博物馆”(多伦路191号)、还有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四川北路203弄35号原汤恩伯公馆)、南京钟博物馆(多伦路193号)、文风奇石藏馆(多伦路189号)等,其他的私人收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而给这些店铺的牌匾题名的几乎都是文化名人。</p> <p>  多伦路是上海于1990年代开放后最早规划的一条文化街,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努力,这条刻意想恢复历史场景,但却如摄影棚内布景板般的小马路,已渐渐增添了现实的生活元素与“人”的味道而颇值得一游。这里除了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包括“筷子博物馆”(多伦路191号)、还有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四川北路203弄35号原汤恩伯公馆)、南京钟博物馆(多伦路193号)、文风奇石藏馆(多伦路189号)等,其他的私人收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而给这些店铺的牌匾题名的几乎都是文化名人。</p> <p>  今天,走进多伦路,可以见到站立在花丛道边的一个个名人塑像,他们或穿长袍手提雨伞,或穿中山装手握书本,或穿五四式女装,静坐街头……按真人大小制作的铜像雕塑,将历史定格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多伦路。而今天的人们,站在这些铜像面前,则会触摸到历史,触摸到中国与上海。</p> <p>  如今被冠上“文化名人街”的多伦路,在曲尺型的街道上,颇具特色的旧书摊,怀旧文物古玩小店,咖啡馆有增无减,这里有一家由西式小洋楼改建的以旧电影为特色的主题咖啡吧,店里滚动放映旧上海经典电影,还陈列有老牌影星赵丹的山水墨宝、顾也鲁回忆与周璇搭档拍戏的手稿以及一架19世纪20年代德国产的电影放映机。在迷离昏黄的灯影下,你可以一边听静静流淌的陈年香颂,一边品浓郁的苦咖啡,翻阅一下老《良友》画报,作一下白日梦。这里就犹如可以回到过去的时光机器,让你忘了今夕何年。</p> <p>  朋友,如欲用最短的时间重温旧上海的人文风情,亲自走一趟多伦路就可以了。多伦路是一条适合细细品味的小马路,除了整条街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外,且每幢楼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最近我实在忙坏了,这次一个人前往拍摄,匆匆一瞥,没来得及仔细琢磨,肯定遗漏了一些重要的楼宇和角落,下次再来吧,好在去多伦路的交通很方便的,乘公交21、18、70路可以直达,或者乘坐轨道交通3号线在东宝兴路站下。</p><p>--阿华头2011年9月8日午夜于上海杨树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