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八月份随虫虫长城队穿越广武长城,这次又来到新广武城下同样是满心期待。 新广武城位雁门关北勾注山下3公里,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是当时雁门关防御体系中的关键军事要塞,也是广武长城的东起点。踏入新广武城遗址,在寻访中依稀还能辨认出当年新广武城堡的规模。穿过北小庙门就瞧见高大的新广武城北大门敌楼,楼北侧门洞以上有部分坍塌,通门的青石上磨就了岁月的痕迹,敌楼南侧二层楼台砖墙开三门,其中中门上方有精美砖雕,中间镶“三晋雄关”匾额 ,尽管字痕斑驳,仍透出威严气势。再往南面存有一段城墙石基砖砌尚较好,并有一砖券拱门,门额上有一石匾因风化字已不可辨,城东、西两面墙的包砖已被拆走,仅存几十米的夯土墙,局部亦有坍塌。城堡东南存有水关遗迹,迹有断续墙体及门洞,两侧均遭水毁。东梁双耳楼已削去一耳,墙迷称椅子楼,按当地口音是否读成"一只耳楼",哈哈,玩笑…,这漂亮的敌楼如哨兵守护着广武城。 作为雁门关的山前御敌要冲,广武新城重重设防,城堡沿内边置三道保护线,同时也使系统防御延伸到十八隘口。当我们站在堡墙边向西眺望,广武月亮门在半山处隐约可见,今天就是要穿越这段山西境内的传奇边墙。</h5><p><br></p> <p>从代县到广武长城有两条路,沿208国道经雁门关到广武城比较近,但翻越恒山的雁门十八弯盘山路段确是天天堵车,全是六轴大货在山路龟行,非常危险,几个小时走完算是幸运;另外一条就是走高速,虽远些却快捷安全,所以后面都走高速到广武城。</p> <p>老商号遗址</p> <p>村里老乡说:北大门前的这个门原是个小庙</p> <p>新广武城堡北门敌楼的确是高大雄奇,异常坚固,现遗两层,楼掳无存。这500年的长城守望,使得无数守城将士的血汗和忠诚浸润在广武城敌楼的夯土里,所有家国情怀就深藏其中。</p> <p>匾额"三晋雄关"虽已是字迹模糊,但环绕匾额的垂花门砖雕确让整座楼都散发着匠心独运精美。</p> <p>北门西侧敌楼</p> <p>同行的萧艾老师在废宅院发现了精致的照壁佛龛</p> <p>南门内侧</p> <p>南门外侧,匾额字迹已无法辨识</p> <p>被水毁的水关</p> <p>椅子楼</p> <p>广武城的防御体系完备,控关扼口,确保雁门固若金汤</p> <p>夯土长城墙脚也被掏出不少洞穴</p> <p>长城文保碑</p> <p>据说广武长城月亮门是使用3D合成技术及材料进行修复的。</p> <p>从月亮门向东眺望长城主线上的新广武城</p> <p>从月亮门向西北眺望山下的老广武城。</p> <p>广武段长城有20余座敌楼,在四座敌楼上保存有精美的匾额,字迹清晰的匾额镶嵌在漂亮的垂花门砖雕里,其中有一穿心楼为双匾额。</p> <p>猴岭,因悬崖峭壁有石酷似猴形而名,为明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顶部三层砖铺面,可以走马。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多米,每120米建戍城1座。敌楼多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下设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高2.3米,宽1.7米,此外还置烽火台、凿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p> <p>在猴岭主峰清理坍塌长城敌楼现场发现断为两截的匾额,上刻有"金城胜槩"四字</p> <p>广武长城残楼"凤回头"</p> <p>这次来时正赶上长城保护部门在对"凤回头"进行保护性加固</p> <p>有墙友看见"凤回头"加固作业现场有工作人员正在搬运作业时发现的石碑一通,碑刻内容不详</p> <p>古雁门关北口,俗称白草口,是雁门十八隘之一。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堡,北为常胜堡。白草口为南北要冲,历史上沿雁门古关道,过往商旅不断。隘关跨河而建,设3道隘墙,6座隘门,6座堡台,东西与长城连为一体。现存隘门一座,额匾书刻“容民畜众”,堡台一座,额匾书刻“猴岭”。(百度载)</p><p>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雁门关隘口十八,东为水峪、为胡峪、为马兰、为茹越、为小石、为大石、为北楼、为太安、为团城、为平型;西为太和、为水芹、为吊桥、为庙岭、为石匣、为阳武峪、为玄岗、为芦板口,各有堡。雁门关整体布防可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p> <p>老广武城西门</p> <p>老广武城东门</p> <p>代县边靖楼,亦名谯楼、鼓楼,在代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加修茸。1958年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为边靖楼 砖木结构,梁架精巧,建造雄伟。登楼可北望雁门,南俯滹沱。边靖楼由砖砌高大的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两部分组成。楼基高耸,楼身壮丽,为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巨构。 合基高13.3米,楼身高26.7米,总高40米。台下券洞南北穿通,洞高约九米,较一般城池门洞要高。楼身制作规整,结架精巧,梁架结构合理,联接严密。楼南面悬挂着两块巨匾,一为雍正间“声闻四达”匾,一为道光问“雁门第一楼”匾。楼北面挂有雍正间巨匾一方,上书“威镇三关”四个大字。</p><p>古城代县阿育王塔坐落在代县城内。与边靖楼遥相对峙,竞相争高。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宋几经废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中国藏式塔中之佳作。</p><p>代县文庙位于代县城内,创建于唐代,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重修。1983年至1986国家又拨款进行维修。庙南向,分前、中、后三院。后院为崇圣祠。中院正北为主要建筑大成殿,单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五间,殿及各坊以绿色琉璃瓦覆顶。是一座金碧辉煌、宏丽巍峨的古典建筑。 前院正北为戟门,戟门两侧有东西二便门以通中院。泮池位于戟门前,池前有唐槐两株。唐槐前是六柱五楼棂星门。门前有“万仞”坊,两侧有“仰圣”、“育贤”二坊,东西对峙,中凿“星聚池”,广约数亩。文庙内东有忠义祠、文昌阁;西有明伦堂、节孝祠。忠义祠左右,清代没有学正、训导二署,形成一组庞大的儒学建筑群,宏敞伟峻。</p><p>代县武庙位于代县县城内西南街,元天历二年(1324年)建,庙内祀关羽。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关岳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庙占地8000平方米,是一处两进四合院落式的古老建筑群。庙坐西向东。门前有牌坊五营中枢,壮武忠壮暮中午四字。牌坊后,戏台五营中营即为庙门台,对面筑路,抬高无耻,互倚雕栏,其雕刻精细,图案秀丽。台上见大殿五楹。重檐歇山顶,三昂斗拱。前赴后下。突出店外结构,古老奇巧,蔚为壮观。中悬横幅中悬横匾,天日同照。为明兵部尚书孙传庭所提。殿内正中塑关羽,像高四米。加背靠。树龙腾飞,金碧辉煌,左边速关平王普照,累右边素周仓,杨怡廖化。塑像神态各异,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南北两相会,三国故事壁画线条流畅,着色庄重,廊外户以蓝鹏。后院高见。建高楼五间。及冠第三代主考。建筑奇特,塑像有别。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侵蚀和。文革十年浩劫后,武庙见见。破败不堪,岌岌可危,时时有坍塌的危险,2003年代县民间捐资重建了提盛楼忠武牌坊、钟鼓楼和南北战功坊。</p><p>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在历史上是北部边塞的军事重镇。在古代南北贸易商埠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代州古城原设东西南北四门,建有瓮城四座,巡城四座。城门和瓮城门上共建门楼八座。城郭四角设角楼四座。南门外建有与鹳雀楼齐名的南楼一座。城中央建有雄伟的边境喽。城区内建有坊,表,牌,路32座。庵,观,祠,庙48座,旧衙署三座。环城建有东,西,北三关和南园。城内遗存有边境楼,钟楼。西门瓮城及西城墙。将军庙,文庙,武庙,城隍庙。州衙署。文昌祠,阿育王塔等</p> <p>宁武关,汉为娄烦县地,置有娄烦关。今县南的宁化村即为娄烦关南口,县北阳方口即为娄烦关北口。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隋为崞县、静乐县地。唐治宁武郡,明朝时无县的建置,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宁化巡检司,十一年改巡检司为宁化守御千户所,隶山西都司。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设三关总兵,驻于宁武关,统领偏头、宁武、雁门三关边防事宜。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p><p>宁武关城,在阳方口南二十五华里,关城北依华盖山,南靠凤凰山,恢河水自城南向东流去,关城两翼顺河而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初为军屯,明景泰元年筑城,方四里,高二丈五尺,下有堑。城东、西、南三面门,东门称“仁胜”,西门称“人和”,南门称“迎薰”。门上皆建有关楼。“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巡抚魏绅拓广周七里一百二十步,增碑五尺,加辟北门,亦建正楼于上。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宁武道郭光复始甃以砖,又筑东西关城,皆砖甃。宁武关城,因踞凤凰山之北,历来又有“凤凰城”之称。 宁武关一带,历代在较长时期里,鲜卑、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的贵族经常率兵由此南下,争战连绵不断。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东渡黄河,挥师北上大同,经宁武关,与据险抵抗的明三关总兵周遇吉在此进行了一场血战,最后攻下宁武关,擒杀周遇吉,为进军北京推翻明王朝扫清了道路。</p><p>今宁武关城,除残存极少的零星夯土残墙外,基本上被拆毁。位于城中心的宁武关鼓楼位于今宁武县城人民大街。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外观为三层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顶,下置砖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余米,气势宏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阳方口长城为明长城山西关隘之一。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北约13公里。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抚陈讲所筑,万历四年(1576)增修。堡城周1公里左右。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阳方口堡城今已残毁,尚存城北砖券拱门,可供小型车辆及行人往来。</p><p>阳方口长城在城堡两边延绵15公里,现存较完整明代砖石砌筑长城一千多米,其平均高度8-10米,宽5米左右。在原阳方口石油公司油库保护区内,现为储煤场,这里有两座较完整的长城敌楼(敌台),其建筑通体为城砖和石料所砌,坐北朝南,内部为空心造,建有回廊,中部可驻兵数十名,三面开石卷箭窗十余个,遇敌来犯时,守军可藏于其中,利用天窗居高临下向外放箭。两座敌楼正面均设券门,门楣置砖雕斗拱,两侧刻嵌垂花,工艺精湛。据明《阳方口新修敌楼记)碑文记载,宁武实为三晋门户,而阳方口一带又为宁武门户,往岁虏骑阑人,率从兹口。其地形平衍靡可束戎马毁垣数里。兵备兹士,概然有兴举之志,于是下令鸩工,大兴畚筑于本堡九龙口,并建敌楼者二。</p><p>2019年11月,阳方口段长城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p><p><br></p> <p>有机会还要多走走山西内外边长城,十分感谢百度相关功课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