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宁夏银川、山西大同行(二)

独上兰舟

<p>  首日参观西夏王陵结束后,第二个景点是水洞沟。</p> <p>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p> <p>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p> <p> 水洞沟历史上六次发掘。1919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在途经水洞沟时,落脚在“张三小店”。</p><p> 肯特在水洞沟断崖上发现了一具犀牛头骨化石和一件经过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在天津遇到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并把自己在宁夏的发现告诉了桑志华。</p><p></p> <p>  1923年6月,桑志华和著名学者德日进在结束对甘肃部分地区的考察之后来到水洞沟。在断崖边,发现了裸露在地表的哺乳动物化石,一场历时十二天的考察发掘就此展开。</p> <p>  继1923年的第一次发掘, 1960年夏季,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开进水洞沟,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p><p> </p> <p>  1963年,被称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学之父”的裴文中亲自带队,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p> <p>  1980年宁夏博物馆、宁夏地质局联合考古队对水洞沟的考古发掘,则是第四次。</p> <p>  2003年至2007年,数十位专家学者满怀希望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这次,是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这次考古,参加人数最多、历时最长、发掘范围最大,收获也最丰硕。这次,不仅调动了GPS定位仪、全站仪、摄像机等先进设备,而且邀请了地质学、年代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的专家到现场研讨、授课,其考古成果也格外引人注目。</p> <p>  2014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宁夏水洞沟遗址举行第四届文化旅游节以及第六次考古发掘。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考古所的专家,对水洞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p> <p> 博物馆内模拟三万年前水洞沟人的生存情景</p> <p>  12分钟的动态演出,实景体验三万年前原始人生产、生活以及面临山洪暴发、山崩地裂的灾难时被迫迁徙的场景。</p> <p> 实景体验馆将高科技、艺术性、文学性等元素融合,使万年的时光和历史场景倒流,亲眼见证远古水洞沟从植被繁茂、动物成群,到气候变迁、环境恶化,水洞沟人不得不远走他乡的过程。</p> <p>  与水洞沟远古先民一起亲身体验3万年前远古祖先的采集、打猎、祭祀、恋爱以及围着篝火烤食猎物,载歌载舞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暴雨,洪水,地震等灾难来临时的震撼场景。通过高科技逼真的还原演绎,穿越3万年的时空距离。</p> <p> 实景还原张三小店</p> <p> 张三小店原是一座古老的车马驿站。1923年6月,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与桑志华发掘水洞沟遗址期间,在此居住。</p> <p>  在张三夫妇的友好接待和配合下,德日进和桑志华在水洞沟发现和发掘了5个地点,共出土了300公斤以上的石器和一些动物化石,完成了推翻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论断的伟大创举,从而揭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篇章,张三和“张三小店”同德日进、桑志华一齐载入了发现和发掘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史册。</p> <p>  桑志华 1914年,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的身份来到中国,从事田野考察和考古调查工作 25 年,足迹遍及中国北方各省,行程 5 万多公里,采集地质、古生物标本达几十万件,创建了北疆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1923 年夏天,他和德日进从天津出发,联袂北上,发现和发掘了水洞沟遗址,使之成为中国最早发现、发掘和进行系统研究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对中国的史前考古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裴文中,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字明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县人,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27年裴文中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p><p> 1963年8月,裴文中先生率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在第1地点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在“河湖相粉砂下的底砾中,发现了磨光的石器和石磨盘,因此可以证明它的堆积时期是全新世,是新石器时代,而不是旧石器时代”。从而第一次明确了水洞沟包含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不同时代的遗存。</p> <p>  贾兰坡1908年11月25日,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郭家屯乡邢家坞村。</p><p> 1935年,他接替裴文中先生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工作优异,继裴文中1929年发现第一个头盖骨之后,他在1936年11月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国际学术界,登上了最高学术殿堂。</p><p> 1960年,中国和前苏联组建的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贾兰坡、盖培、李炎贤先生根据发掘记录和所得的石器材料,于1964年2月整理发表了《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新材料》一文。该文将发掘地点的地层由上到下划分为8层,使用的全部材料出自于第2层灰黄色粉砂土层,被称之为水洞沟第一文化层。认为水洞沟遗址典型的和代表性的石器有尖状器、刮削器和砍斫器。这些石器,完全可以和欧洲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相比。</p> <p> 张三小店内还原</p> <p>  水洞沟村</p> <p>  复原水洞沟村地穴房子</p> <p> “钻木取火”演示(录像)</p> <p>  正在考古挖掘中的水洞沟遗址</p> <p>  明长城。水洞沟地区又是中国北方明代古长城、烽燧、城堡、沟堑、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保护区内,蜿蜒东去的长城、高台耸立的墩堠、古朴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沟堑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遥想当年“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的壮烈场面。</p> <p>  明长城烽燧</p> <p> 七号遗址地层剖面</p> <p>  登上大坝,回首俯瞰芦花谷,呈现在眼前的是成片由绿变黄、摇曳生姿的芦苇,走在其间的小路上,陶醉在苇荡丛中。</p> <p>  水洞沟长城观景台是一座一脚跨两省的长城观景台。在水洞沟旅游区您可以闲庭信步于明长城脚下,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是浓厚西北大漠风貌;而在南边的水洞沟,湖泊湿地、高峡平湖尽显江南秀色(北侧的内蒙)。</p> <p>  南侧的宁夏</p> <p> 横亘在两省间的明长城</p> <p> 水岸长城,这片水域为红山湖</p> <p>  乘船渡红山湖,在游船上观赏雄伟的古长城,别有一番情趣。</p> <p>  芦苇丛中、茅草棚下荡秋千,别有一番情趣。</p> <p>  红柳滩</p> <p> 乘马车穿过红柳滩</p> <p>  第一次见红柳是2017年在额济纳,那只是零散的几棵。此时宁夏正逢秋季,成片的红柳呈现出红黄两色,与黄土坡以及芦苇相呼应,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马车上一路拍过来,以至于到站了直呼“马车还没坐够呢,到站了?”</p> <p>  穿过鸵鸟、鹿养殖园,接着乘驼车至藏兵洞。</p> <p>  这位驼车把式很爽朗,抄着一口浓重的宁夏口音,要为大家唱民歌,接连唱了两首,几位游客按规矩付了费用。</p> <p class="ql-block">“策驼扬鞭”</p> <p>  在水洞沟通往红山堡幽深莫测的大峡谷中,保存着500多年前的明代藏兵洞。它依托雄伟的长城、险峻的崖壁、神秘的古城堡而更显神奇。</p> <p>  水洞沟藏兵洞洞内分岔,有如迷宫。在清理出来的近千米洞道里,辟有20多间土室,其中有小型粮仓、水井、厨灶、兵器库、火药库及陷阱、暗器孔道及指向大峡谷的炮台等军事防御设施。土室内墙壁上有小龛,置有破碎陶器,似为油灯之属。在地面上还可以找到明代兵器的残件、钱币、瓷器碎片等。</p> <p>  储藏室</p> <p class="ql-block">  <b>红山堡</b>始建于明正德年16年(1625),据史书记载,红山堡最多驻军曾达1251名,设守堡将军一名,领烽堠八墩,城堡内原建有兵营和将军府邸。</p> <p> 参观结束,乘拖拉机至景区出口处。水洞沟全景区内共乘五种交通工具:电瓶车、船、马车、驼车、拖拉机,费用100元,游览六天中,这是最为经济、有趣的景区内交通。</p> <p>  2020年10月11日摄于宁夏水洞沟,欢迎光临!祝您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