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探秘泉港七彩樟脚村古民居群,其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p> <p>据说,村子里有一株年龄为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樟脚村因此得名。</p> <p>山坡上,上下重叠、首尾相连的“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古城堡。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卷。</p> <p>走进这一片全是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群里,历史的厚重感充盈在空气中。墙上的石卵石块,都是铁红色的风化石。砌屋时依山就势,上下左右都不讲究布局。</p> <p>许多人家,同一座房子里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还得上几级石阶。户与户之间,都有石卵台阶相连。一般房子都用石砌到顶,也有上面部分垒土坯的。</p> <p>瞧!</p> <p>留影</p> <p>沉思</p> <p>穿行</p> <p>这些房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窗户少而小,据说是从防盗方面考虑的。</p> <p>同一座房子里,却一定要在前房后房之间留一道哪怕只是窄窄的露天巷道或小天井,为的是有利于通风和采光。</p> <p>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里,两边的墙壁伸手可及。</p> <p>不少地方的美术家一旦来过樟脚古民居,都不由自主喜欢上了这个如油画般的乡村。</p> <p>缠在石墙上的老藤,给石屋增添了一份沧桑。</p> <p>抢镜头!</p> <p>陈家祠堂</p> <p>石墙的缝隙里泛出青绿的苔斑,使得巷道的空间阴仄而清幽。阳光只能打在高高的屋脊上,少许的光线漏在墙垣上,与幽暗的巷道对比,形成上下截然不同的空间。</p> <p>这里巷道连着巷道,岔道连着岔道,曲径通幽,颇有迷宫的神秘。</p> <p>石头建成的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卵石砌成的狭窄、幽静的石巷,经过雨水的冲刷,石梁上留下古老的印记。</p> <p>登高总能望远</p> <p>历经岁月的洗礼,石墙已是一片斑驳,但其呈现出来的红褐、灰白、藏青的色泽,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么绚丽、缤纷,俨然一幅油彩画。</p> <p>泉港区山腰盐场,位于湄州湾南岸。</p> <p>海水流入盐田的大闸门</p> <p>山腰盐场,年上缴税收650万元,是全国107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之一,福建省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和出口基地。</p> <p>平坦晒盐池中的海水,无风时,平静的水面几乎没有一点点的波澜,仿佛是一面纯天然的镜子。</p> <p>洁白如雪的盐巴,是大海特有的味道,更是盐工们辛勤劳作的结晶。</p> <p>大家都知道盐是一种白色、咸味的晶体,却少有人熟知盐的制作流程,今天就到泉港山腰盐场见识见识!</p> <p>奶、孙齐乐</p> <p>母子牵手</p> <p>想什么呢?</p> <p>山腰盐场有着十万公亩的生产面积,这片广阔的盐场被分割成无数的方形小格,用于制作盐巴。</p> <p>每个方形的小格中,下面铺有吸热性能突出的瓷砖,能够尽快将多余的海水蒸发,进而将水中的盐分提炼出来。</p> <p>小朋友亲自体验怎么劳作!</p> <p>乐在其中</p> <p>幸福安康!</p> <p>幸福快乐!</p> <p>每个方形的小格有两个进出水的小口,晨间将海水引入晒盐、晚间将已提炼过的海水排出。</p> <p>午后,经过了大半天的暴晒,已有不少盐分凝结成了白色的晶体,沉积在水中。</p> <p><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 font-size: 15px;">百亩明镜——山腰盐场,在这里你能看到平如镜面的盐场,能看到洁白耀眼的盐山,能亲眼目睹晒烟收盐的过程和原理,更能拍出惊艳朋友圈的“大片”。</span></p> <p>到了傍晚,又到了盐工们忙碌的时候,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在盐田里将提炼出来的盐巴推至同一个角落、有的则是将这些盐巴铲上岸进一步晾干。</p> <p>推盐啰!</p> <p>小小“盐工”正在努力地把盐推到一起哦!</p> <p>从地平面上远远望去,天空的倒影就完完全全印在了水面之上,让人甚至会有天地换位的错觉。</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