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首望长城,俯身拾落叶

湛蓝的天空

<p>  坐落在司马台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以其独特的景色和军事文化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苏辙、刘敞、纳兰性德等文词大家在此留下了许多名文佳句。“地扼襟喉趋溯漠,天留锁钥枕雄关”,但古北水镇的美景并不是几句诗词可以概括的。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面前,司马台长城的军事价值已不复存在。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依托古老的长城萌发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丰富多彩的长城艺术。长城脚下的古北口,就被设计打造成了一个北方的“乌镇”——古北水镇。虽说是仿造复制,但开发商独僻蹊径,与很多地方的人造景观相比,这里人为的痕迹并不显眼,不禁打造出了民国风格的建筑群,而且还别开生面在院里内外房前屋后种植了爬墙虎,春夏藤蔓缠绕、葳蕤茂密,秋天随着转凉,满眼渐变的叶片五彩斑斓,缠绕在墙里墙外、门头屋角,古色古香的楼阁、精致典雅的门窗,在红叶的装扮下无不带着岁月的沧桑,延续着江南古镇的历史文脉。于是,北方的深深庭院与江南的脉脉曲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坐拥了与众不同独具风骚的特色,尤其是多彩的秋天,给人的视觉带来无比的震撼。</p><p><br></p><p> 网上说古北水镇被誉为长城下的红叶小镇,名副其实。红叶与江南庭院式建筑相结合,构成一座洄游式的观景空间,不枉其景。散落山脚水边的明清风格四合院仿佛是古老建筑样本,在漫墙而生的红叶深处,静静地讲述着中式美学的内蕴。所以,这座红叶小镇有着植物与建筑、景色和人文相结合的独特美感。于是,这个周末我们专程一睹古北水镇的独一无二的秋色风光。</p><p><br></p><p> 沿路的景致已经具备十足的秋天魅力。晨阳中,车后不断掠过红绿参半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间或有耀眼的红色,行驶中忍不住就抓拍了几张,因为旖旎的秋色实在撩人。到达水镇刚过八点,九点才开门迎客,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先在水镇外围转转。从停车场出来还要走一段路才到达水镇入口处,这段路上的风景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举头仰望,苍穹下横亘着绵延起伏的长城,目测大概有十多个敌楼历历在目。垂首右看,石桥下水流两旁的景色倒映在水面上,一旁是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有一片醒目的红叶像瀑布般洒向水面,水边栅栏让人一看就知道前方就是水镇范围,而另一边则是我们来时经过的马路,路边笔直的杨树上挂满金黄的叶子,背后蓝天峰峦作为背景,霎时间一幅秋意山水画就呈现眼前。顾不上过石桥,奔向杨树下堤岸边,踩在厚厚的软软的落叶上,向北望去,映入水中的拱桥形成圆孔,远远的彩林被圈在里边漂亮之极。立马举起相机咔嚓一声,美景定格。</p><p><br></p><p> 过桥向右拐,走进水镇看到的就是另外一幅光景,仿佛与外面分离开来的一个桃源古镇一般,红艳的爬山虎沿着石墙房屋攀爬,把原来白墙青瓦的淳朴小镇硬生生变成一个红色的世界,不!应该是姹紫嫣红的世界。漫步在水镇的青石板路上,走街串巷地穿梭在各个砖石建筑之间,满眼充盈着红黄蓝绿澄紫七彩斑斓的藤蔓叶片,画在斑驳的墙壁上,绕在屋檐门楣下,甚至墙角地面上都铺满了红叶,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唯有按动快门,将一幅幅画面留住。随手一拍,就是屏保。</p><p><br></p><p> 水镇小巷里飘落着许多红叶或是黄叶,不少游客把好看的红叶捡起带走。今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得水镇里的红叶更加热烈红火,而红叶下的合院楼阁,石墙灰瓦更让人有移步换景的感觉,永远不知道蜿蜒向前的小巷中下一个转角的景色有多漂亮,随意拍拍都非常有意境。</p><p><br></p><p> 水镇里面的石桥,溪水中摇晃着的山顶长城的落影,闪耀着秋日的明光,都呈现出这里独有的秋韵。红绿交映处的枫叶爬山虎,红的明艳,像火苗一样蔓延在水镇的大街小巷中,点燃了水镇的美丽风景。在青苔和红叶相互交错的弄堂胡同里,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仿古水镇浓郁的人文氛围。江南的柔美风韵和北方的粗犷壮美,令人迷离沉醉,无法自拔。拍了一张又一张,不知不觉中,一个电池就没电了。还好我已备好了一张满格的电池,匆匆换上,继续痴迷。我觉得最美的秋色就隐匿于这些胡同里,红叶沿着小路悠然伸展,步行在其间好似行进在画中,满墙色彩浓郁姹紫嫣红的秋也成为我选择拍照的绝佳之地。</p><p><br></p><p> 正值晌午,此时阳光正好,耀得人眼睛发花,但色泽饱满的红叶可以完美征服各类逆光场景。阳光穿过房檐下的红叶透射进来,并没有对画面产生明显影响,反而在光线交错之中凝聚出了一种晶莹剔透的别样美感。叶片的细腻的纹路经历春夏洗礼之后留下的痕迹,都清晰呈现在镜头下。翻看拍摄的照片,似乎能看出时光荏苒,使人更加留恋,恍如隔世仙境,快意无限。</p><p><br></p><p> 常有人说,秋天是个伤感季节,昨天还弥漫着生命活气的绿叶,蓦地变得枯黄。但是这里的秋天,依然处处彰显着生机。红叶凸显鲜艳色泽,经历长时间的风吹雨打,稚气淡淡的绿色叶片才成为了今天这片红叶,这是它生命结束之前的灿烂——红得像火,美得鲜明。</p><p><br></p><p> 重重叠叠楼,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水,高高下下树。秋风自北而南来,吹得柳枝摇摆,枝条在水中投下影子,影影绰绰。这个时候,这样场景,行在小桥流水中,会让人偶有穿越之感,充满了西塘情韵的长廊,更是让这里濡染了一派岁月安然。一座桥连着一座桥,一个河湾接着一个河湾。水镇的小路,就是这样幽幽荡荡。</p><p> 一砖一瓦挂红叶,如画。有山有水环长城,如梦。</p><p> 抬首望长城,俯身拾落叶。</p><p> 逍遥自在行,快意濡秋色。</p><p><br></p><p> 逛古北水镇,一定要爬一次司马台长城,司马台长城堪称万里长城最为陡峭之地。五月逛水镇因天气突变没能如愿,此次来之前丹丹就网购了套票。我们刷二维码入内,介绍说步行一千多米就到了长城登临处。于是决定步行前往,揣着希望提着兴致,沿着崖壁栈道一路蜿蜒向上。海拔慢慢升高,回望身后,红叶小镇就在山涧,绿色的汤水环绕其间,山水画一般,好美!转身继续上行,山转路变,左前方应该是北边山头,绵延不断的长城扑入眼帘,目测有十几个敌楼,一眼望不到头。据说有三十五个敌楼,游人可到的仅有十个左右。</p><p><br></p><p> 历数各个朝代,明朝是长城修筑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朝代。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经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近万里,因此被称为万里长城。北京境内的长城,八达岭、嘉峪关都赫赫有名,但唯一保留了明长城原貌的却是司马台长城。这段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后又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论加固,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结构新颖,造型各异。其中“天梯”、“天桥”、“单边城墙”堪称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这里的步梯变化起伏很大,悬崖峭壁处需手脚并用,坦荡平缓处却可城墙跑马。城墙和敌楼座座相连,形式多样迥异,给人坚实无比的感觉,在万里长城中极为罕见。</p><p><br></p><p> 再往前走就到了长城登临入口处,门不大,钻进去右边向上是宽窄不一厚薄不等的步梯,左边向下也是斑驳累累的步梯,一处敌楼残垣连着绵延北去的长城。原来入口也是个敌楼,上下连接着不间断的长城步梯。北边的长城没有开发,游人只能上行。记得多年前登过八达岭长城,记忆里没爬多远就止步了,原因是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没有兴致,气喘吁吁中原路返回。今天许是天气晴好,秋风微拂,游人虽然也不少,但攀爬在厚薄宽窄不一的步梯上,有种寻觅历史的感觉,竟然没有气喘,反而还提醒丹丹向上攀登,一定要弯下腰来既有力又省劲儿。果然,爬了五个敌楼,竟然没有很累的感觉。脚下的台阶凹凸不平,风吹雨打的痕迹依稀可见。破损、斑驳,每一级台阶都记录着战火纷飞与硝烟弥漫的岁月,而我们踩在上面的每一个脚步似乎都有着历史的故事。蓝天白云下,明长城沧桑古朴,残旧的墙壁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狼烟滚滚。金戈铁马已成过往,如今的长城早已变身为中国人的旅游胜地。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青砖叠垒的传奇。</p><p><br></p><p> 我们走在险峻的长城上,还真见识了天梯天桥单边城墙,令人叹为观止、感慨万千。纵观历史,明朝是修筑长城时间最长的朝代,也是中国开始闭关锁国的朝代。总是有一种感觉,城墙的存在,是保护是守卫,却也从侧面代表了某种封闭和不自信。因为历久经年的岁月里,真正具有震慑力和抵抗力的,从来都不是厚厚的城墙。立在崖壁栈道上,远眺崇山峻岭间,蜿蜒迂回的长城如笔走龙蛇般书写在河山之上,一座座城楼傲然屹立,为秋日的山峦平添几分壮怀激烈,也触发我此时此刻的思古悠悠。</p><p> 秋深叶变树梢黄,斗胆长城走险梁。</p><p> 远眺天梯上敌楼,峰脊穿雾连单墙。</p><p> 残垣断壁不言寂,仍伴英魂守边疆。</p><p> 燕顶思幽耳顺翁,望京楼上数重阳。</p><p><br></p><p> 千百年来,长城内外,烽火硝烟,斑斑驳驳中,写满了荣耀与沧桑。秋阳下连绵不断的长城给人一种更加悲凉苍桑之美,仿佛千年一瞬。透过敌楼望过去,苍山莽莽,地势险要。残旧的长城在蓝天白云下,无言地记录着过往。但有了山脚下红叶的装扮,巍峨沧桑的长城多了几分柔情。</p><p><br></p><p> 回到家里,仍然兴致不减地翻看镜头里保留下的缤纷秋色,回味着这段美好记忆。或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从不缺失此类美景,房檐下窗棂边缠绕的藤蔓红叶,小巷两侧来道的红叶墙体,甚至一朵野花,都蕴藏着无限美好。而江南水乡的灵气和北方边关的豪放在这里相得益彰。漫步小镇,会不经意间发现历史的痕迹:古旧的长城、美味的司马小烧、明清风格的英华书院、充满了满族文化的八旗会馆、历史悠久的永顺染坊跳跃其间。游人被秋日熨贴得暖洋洋,爬山虎近乎炫耀地舒展摇晃着,呈现出夺目的红,使水镇的一砖一瓦、山山水水变得格外灵动艳丽……</p><p><br></p><p> 二零二零年十月十八日写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