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汉口"三元里",作为一个地域范围的指称,它大致上指的是位于中山大道、京汉老铁路、卢沟桥路合围之间的一片地域。</p><p><br></p><p>百年前,这片地域上是当时汉口规模较大的一片里份,名叫"三元里",与当时的"日租界"隔街相望。后来,"三元里"这片里份历经变故,毁于战火,只留下"三元里"的名字。最后,武汉二中在这片土地上崛起、建设、发展成一所现代化的著名中学。</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矗立在三元里地域上的武汉二中</i></p><p><br></p> <p>百年来在这里演绎过多少曲折跌宕的历史故事,诉说着鲜为人知的、三元里的前世今生。</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01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繁华里份,三元里隔街雄视日租界</b></p><p><br></p><p>1898年7月日本胁迫清政府签订《汉口日本专管租界租约》,从通济门外德租界北首起,沿江小行100丈,至燮昌小路(今郝梦龄路),东起江边,西至平和街(今中山大道)。后日本又将租界扩展至今刘家棋路与麻阳街之间一线。</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日租界,手持警棍的印度巡捕</i></p><p><br></p> <p>1908年,浙江人沈祝三在汉口创建了"汉协盛营造厂″。<b>在日租界的西北隅,沈祝三建起了一片里份,取名为"三元里",西北与京汉铁路相邻接,东南与日租界隔街(平和街,即今中山大道)相望。</b>同时,郑祝三的"汉协盛营造厂″还不间断地为大汉口建设了正金银行大楼、花旗银行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四明银行大楼、西门子洋行大楼、景明大楼等56项优质工程以及全国最美的大学——武汉大学。</p><p><br></p><p><b>"三元里"共分为三元南里、三元北里、三元后街,是当时汉口面积较大的里份。</b>里份的建设借鉴了当时日租界的规划模式,一片片房屋方方正正,据三元里老居民回忆:三元里内多为两层红砖红瓦楼房,门栋入口都是石库门。里份内部道路通达,横横直直,错落有致,并且与外部道路自然贯通,十分方便车辆与行人进出通行。而三元里内部与京汉铁路之间,还有一条与铁路平行的街道——三元后街。此街的出口,北通卢沟桥路,南达新兴街,在当时相当繁华。</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1939年的日制地图</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图中标记的三元里与日租界隔街相邻)</i></p><p><br></p> <p>清末著名女书法家冯铸曾居住在三元里。武昌首义之后,冯铸在三元里一带设摊卖字,卖字所得款额全捐给了革命军,黎元洪为此亲题“女士义举”匾额一块。因为三元里毗邻日租界,1928年8月28日,日本水兵300余人曾在三元里一带举行军事演习。对此,武汉卫戍司令部派兵监视,双方对峙部队仅一丈之隔。</p><p><br></p><p><b>在汉口无数老里份中,三元里一度因其繁华而小有名气。</b>它毁于1938年。那一年,武汉沦陷,三元里也遭受到战火,毁坏几成废墟。<b>但作为地名,它被一直保留至今。</b>此为后话,按下不表。</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在1951年的地图中仍标记着三元里</i></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02</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为建武大,沈祝三抵押变卖三元里</b></p><p><br></p><p>1930年,"汉协盛营造厂″的创始人<b>沈祝三承揽下武汉大学主要建筑物的营造工程</b>,包括武汉大学石牌楼、理学院、文学院、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等。其时,他所创立的"汉协盛营造厂"已是武汉最大的营造厂。</p><p><br></p><p>不料,1931年武汉发大水,沈祝三的砖瓦厂全部被淹,水泥等建材需要从珞珈山上修路运进去,开山筑路的费用非常大,加之建武大的9年间战乱和天灾致使原材料大幅上涨。这导致"汉协盛营造厂"在承建武大时承受了巨额亏损。</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沈祝三铜像</i></p><p><br></p> <p>当时很多人劝沈祝三申请汉协盛营造厂破产,但<b>他坚决信守合同,坚持施工,将包括三元里在内的多处房产和砖瓦厂都抵押给银行,取得贷款40万元。</b>对于武大工程,材料选优,检验甚严,保质保量按期施工,不仅着眼保固百年以上,而且原来承诺的奉送水塔、水池等配套工程依然兑现。就这样,沈祝三的汉协盛营造厂为了建设武汉大学耗时8年,费尽苦心,终于在1938年将最大、最美的一组近代高校建筑群呈现给世人。</p><p><br></p><p>但是,沈祝三的负债本利却已经滚成100万元,他<b>变卖了包括三元里在内的几乎全部家产,直到武汉沦陷时才还清贷款。</b>沈祝三从一代富商变为一贫如洗,汉协盛营造厂也大伤元气。1941年,一身萧条的沈祝三在汉口去世,享年64岁。</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武汉大学初期校舍外观</i></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03</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武汉沦陷,三元里毁于战火成废墟</b></p><p><br></p><p>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汉口日租界侨民于同年8月全部撤离回国,汉口日租界由中国政府接管。1938年8月,日军逼近武汉。<b>8月13日,淞沪会战一周年纪念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收回汉口日租界,改为汉口第四特别区。</b>同时将原日租界内具有日本符号的街道名称也改为了以抗战事件和抗战英雄命名:一二八街、八一三街,九一八街,卢沟桥路,台儿庄路,虹桥路,五三街,七七街,郝梦龄路,姚子清路,刘家祺路,陈怀民路,阎海文路等。</p><p><br></p><p>在武汉沦陷前夕,国民政府组织了政府机构和学校、工厂的"西迁大撤退″,<b>并下令对第四特别区(原日租界)进行了大强度破坏,大部分建筑都被烧毁,</b>日本总领事馆、海军陆战队本部被夷为了平地。经过四个月艰苦卓绝的武汉保卫战,武汉人民留给日本鬼子的几乎是一座焦土空城。</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日本总领事馆被夷为平地</i></p><p><br></p> <p>1938年10月25日,日军攻陷武汉。在日军进攻武汉期间,<b>三元里遭到日机轰炸,</b>房屋大部毁于战火,几乎成为废墟。日军攻陷武汉后,又恢复了汉口日租界。</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04</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日军越界,圈占三元里地域兴建筑</b></p><p><br></p><p>1941年,日军越界圈占三元里地域,拆除了三元里在战火中幸存的部分建筑以及断垣残壁,在这片土地上大兴建筑,分别<b>建成了日军第六军司令部和日本明治寻常高等小学堂等建筑物</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日本明治寻常高等小学堂</i></p><p><br></p> <p>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后,从1942年6月开始,武汉的日本租界就开始遭到美军飞机的轰炸。1944年,战争临近结束,为敦促日寇早日投降,美机常常轮番轰炸日租界以及在汉口的所有日军设施。</p><p><br></p><p>1944年12月16日,日本鬼子俘虏了3个美国飞行员后,令其脱去外衣,′用绳子牵着游街,沿途拳打脚踢,百般折磨,致使被俘飞行员头破血流,行走艰难。后来,日本军士又将美国飞行员拖到日本寺院(今市民政局外),绞死火化。消息传到美军基地,<b>愤怒的美国飞行员立即作出反应,在12月18日这天,美军出动飞机170余架,对汉口一元路以下直至黄浦路一带猛烈轰炸。三元里地域上的日军第六军司令部和日本明治寻常高等小学堂等日军兴建的建筑物在轰炸中毁损大半。</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美军空袭后的德日租界(航拍)</i></p><p><br></p> <p>抗战胜利后,上述毁损建筑被国民政府接受、经过修整后进行利用。日军第六军司令部原址,最初驻入一所国民政府的青年干部培训学校。解放后,一度作为市团校,教师进修学院。后来市团校搬迁后,其校址划归现在的武汉二中。</p><p><br></p><p>日本明治寻常高等小学堂,作为一所小学,其规模大得惊人,里面还建有一座游泳池。国民政府将其修整后,把它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设立为汉口市立39小学(解放后分设为三元里小学和沈阳路小学,后来又合为七一中学)。另一部分(包括游泳池)则委派陈直在其上<b>恢复筹建汉口市立第二中学。</b></p><p><br></p><p>且慢,这里为什么又说是"<b>恢复</b>"又说是"<b>筹建</b>"呢?这就要追溯历史了。</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05</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中溯源,洪益巷广雅中学是前身</b></p><p><br></p><p>武汉沦陷后,日军把武汉划分为军事区、租界区和难民区。如今的汉口三民路至硚口、中山大道以南地带,是当年所划分的难民区。难民区进行监狱式管理,四周都用铁丝网圈起,在各个水陆要道设置武装岗哨,在难民区街道两端设立木栅栏,每天上午9时开放,下午3时关闭。进出都要接受严格的搜身检查。</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沦陷时期的汉口三民路</i></p><p><br></p> <p>除设难民区以外,日军将汉口民权路至民生路段设为日华区,允许华人和中下级日本人混合经商;中山大道民生路到江汉路一段设为商业区,全系日商高级行家,其次者不容插足;沿江河上至集稼嘴,下迄日租界设为“军事区”。合作路以下为日本海军特务部管辖。</p><p><br></p><p>据史料,武汉沦陷时因有组织的"西迁大撤退"、以及人员自发南逃或移往汉阳乡下,武汉市内人口锐减,汉口市居民由78万骤降为28万。三镇加起来都不足39万人。公办中学男校仅有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还有一所女中以及几所小学。公办学校完全被日方把持,推行奴化教育。教育事业一片凋敝。</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沦陷后的“汉口分区图”</i></p><p><br></p> <p>后来实行所谓“复归复业”,人员逐渐有所增多,1939年底,留学东京帝国大学的黄州人程文华回国后与程德义在汉口民权路洪益巷夏口县署(在当时的"日华区")开办了私立广雅中学,招收初中学生。洪益巷是清代形成的老巷子,从黄陂街延伸到统一街,巷子不宽,但在当时却是汉口政治商业文化会聚的地方,民国夏口县署就设在洪益巷花楼街口。</p><p><br></p><p>1942年,广雅中学移交给当时汪伪政权下的汉口特别市政府,并改名为汉口特别市立第二中学。</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洪益巷的位置图</i></p><p><br></p> <p>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学家祝总斌曾经就读于当时的汉口广雅中学,曾撰写过回忆文章说道:"1941年秋,我考进汉口私立广雅中学,读初中一年级,校址在旧民生路洪益巷内。1943年,广雅中学改为市立二中,校址迁至旧法租界口外兰陵路上,有座高高的钟塔,是学校的标志。按建制,没有高中,只有初中,且全是男生。市二中有校歌,头两句是:江深汉广浪滔滔,平畴旷野长堤绕。整首歌我至今全都记得,一唱起来,往事便涌上心头。"</p><p><br></p><p>他在回忆文章中还写道:"广雅中学是为纪念张之洞而创办的。因张之洞曾在两广总督任上创办广雅书院、广雅书局,亦称张广雅,故名。学生每年还要过江一次,参观武昌蛇山抱冰堂(张之洞自号抱冰),接受教育。届时滔滔江水,青青蛇山,野地就餐,恣意呼吸大自然新鲜空气,对我们这些生活在汉口狭窄里巷中的少年来说,是十分有吸引力的。"</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汉口特别市立第二中学学生合影</i></p><p><br></p> <p>进入1944年,美军飞机轰炸武汉。武汉地区粮食供应极为紧张,其他民生用品价格也飞涨,恶性通货膨胀持续,民生处境急剧恶化,日伪在武汉地区的统治处在崩溃的边缘。在这种形势下,<b>1944年底,汉口特别市立第二中学停办。</b></p><p><br></p><p>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委派陈直在日本民治寻常小学堂的废墟上<b>恢复筹建汉口市立第二中学。</b></p><p><br></p><p>这就回到了上一节结尾时说的<b>既是恢复又是筹建</b>的问题了,就是说要将已经停办的原汉口特别市立第二中学恢复起来,但又不是简单地复原,而是要在其基础上筹建一所新的学校"汉口市立第二中学"。</p><p><br></p><p>汉口市立第二中学只收男生,亦称“二男中”。到武汉解放前,初中毕业 6 届 267人,高中毕业 4 届 128 人,共计 395 人。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直到解放前夕的汉口市立第二中学,校舍依然破敗不堪,校园内断垣残壁杂草丛生,教室漏风漏雨。师生翘首以盼解放的日子,积极投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主义运动。</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06</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浴火重生,三元里崛起腾飞新二中</b></p><p><br></p><p>1949年5月16日,清晨,汉口市立第二中学的学校师生在永清街铁路孔磨盘段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城。1949年6月,学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b>8月26日,学校改为武汉市立第二男子中学,方蔚任校长。</b></p><p><br></p><p>1950年学校新建两层楼大礼堂一幢,可容纳1200人。1951--1952年,武汉市教育局先后将树人、首义、建华三所私立中学併入二中,分别称为二中一分部、二分部、三分部。办学条件和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到1952年已有在校学生1120人,高中5个班,初中20个班。经过解放初期三年的恢复、改造和建设,为二中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五、六十年代的二中校门</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1953年武汉二中被定为中南行政区重点中学,中南行政区撤销后即定为湖北省重点中学, 是全省最早的省级重点中学之一。<b>1955年,定名武汉市第二中学。1960年开始实行男女同校。</b></p><p><br></p><p>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二中开办了学农基地和校办工厂(灭火机厂)。校办工厂有铸造、锻打、车工、钳工、冷作、电焊、油漆等较全面的车间和工种。学生定期到校办工厂参加劳动,学习各种劳动技能,与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相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生与工人师傅的关系和师生关系一样密切。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二中学子对此都深有体会,至今难忘。</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五、六十年代二中的操场和教学楼</i></p><p><br></p> <p>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以人为本,立德强能,主体发展,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以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示范高中”为办学目标,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工作幸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着眼主体、面向未来、培养志向高远、人格健全、 基础厚实、素质全面、特长明显、自主自律、善于创新的一代新人。<b>1999 年底,学校成为湖北省 首批省级示范高中。</b></p><p><br></p><p>截至2015年1月21日,武汉市第二中学占地面积40余亩,已有120多个(含分校)教学班,近7000名学生。学校校园宁静典雅,拥有先进齐全的教学设施。</p><p><b></b></p> <p>武汉二中在汉口三元里这片土地上迅速崛起,已经建设、发展成一所现代化的著名中学。</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改革开放后二中的操场和教学楼</i></p><p><br></p> <p>弹指百年,沧桑巨变。百年前三元里那一片祥和繁华的里份早已经了无踪影。如果说历史还留下了些许印迹的话,那就是,当年日军在三元里的废墟上建成日军第六军司令部和日本明治寻常高等小学堂等建筑物后,这些建筑物的后墙与京汉铁路之间留有一片空隙。逐渐有外来的贫苦劳动者陆续在此搭棚建屋谋生。日久天长,竟形成一片狭长的贫民居住区。居民们也把这里叫做"三元里"。随着历史变迁,最后这一片居民区仅剩下十来户人家,连同市政三公司后来建设的宿舍一起,形成了现在的“三元里社区”。然而这显然只是一个沿袭借用的名称,是历史留下的一点印记。</p><p><br></p><p>在历史上真正的"三元里"的这片地域上,矗立着的已是一座现代化的著名中学——武汉二中。现在,目睹"三元里"这灿烂的"今生",还有多少人知晓它的曲折苦难的"前世"呢……</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武汉二中矗立在三元里地域上</i></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