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镇,人文百侯

魏方

<p>百侯古镇,地处粤东北部的青山碧水间,位于有着“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之美誉的广东梅州市大埔县的东面。百侯历史悠久,据相关史料记载,该镇建于唐代,兴于明代,盛于清朝,以前叫做白侯,清初改为白堠,在清康熙年间,有个叫杨之徐的一个进士将“白堠”的“白”字头上加一横成“百”字,又把“堠”字的“土”旁弃之改为“侯”字,立意读书仕宦,屡显公侯,也有“白侯辖地,出百位封侯”之意。</p><p><br></p><p>百侯古镇,人杰地灵,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春晖碑记》载:“百侯者,客地之人文秀区,国家之历史名镇也。境内山川形胜,地灵人杰。”如此说法,毫不夸张。以人才论,百侯人才在清代府属古镇中,位列全国第一。仅清朝其间,这个古镇共考取进士23人,钦点翰林5人,举人134人。从坊间流传的“一腹三翰林”、“同科三进士”、“同堂七魁”等典故便可见一斑。</p><p><br></p><p>而在近现代又从这里走出上将1人、中将4人,少将6人、地厅级以上干部近百人,副教授以上职称45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高等院校正副校长12人,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常住人员3万的偏远小镇而已,走出如此之多的俊杰,真乃风水宝地也。</p> <p>百侯古镇,古建林立。据相关资料介绍,百侯是迄今为止国内官宦富商古民居数量及规模位最多的镇,现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便有120余座。在这些古建筑群中,既有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又有别具一格的大小祠堂;既有原始典型的客家民居,又有亦中亦洋的建筑院落。</p><p><br></p><p>走进百侯,如同闯入一座阵容恢宏的客家民俗大观园,州司马第、种德堂、大书斋、太史第、中宪第、杨氏宗祠、继志堂、禧庐、绮园、裕庐等诸多雅致楼阁星罗棋布、藏匾纳宝、各领风骚。蜿蜒曲折的鹅卵石路将历经时光洗练而别具质感的明清古建筑串联起来,幅幅颇具客家风情的景色画卷,令漫步其中的人们目不暇接,叹为观止。</p><p><br></p><p>侯南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堂、通议大夫第,气派十足的海源楼、百忍楼,凝聚文化精粹的莲瑞流馨,还有久负盛誉的陶行知教育基地、宛若迷宫般的“三十六巷”等;侯北有萧氏鸳鸯祠、马山寺等各色景观,宋代开凿的蔡仙人摩崖石刻,留下佳话至今为人传诵;一派客域风情的骑楼老街饱经风雨、风姿绰约;“侯山十二景”等古迹令多少墨客骚人流连驻足。</p><p><br></p><p>百侯还是华侨之乡,全镇有记录的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有三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北美、澳洲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而镇内“三胞”亲属就达1.4万多人,占全镇人口的40%以上,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华侨之乡。</p> 海源楼 <p>进了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中西合璧的楼房,楼房的名字叫海源楼,是一栋三层的楼房,四周有围墙。</p> <p>海源楼始建于中华民国6年(1917),由杨潮荣所建,1991年曾重修。该楼坐北向南,楼高三层,主体为铜筋混凝土结构,整座楼建筑面积达700平方米,有40多间房。远远望去,能瞧见外楼拱形阳台、尖尖的屋顶、浅浅的浮雕。</p> <p>▽海源楼</p> <p>海源楼坐东北向西南,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作品,外形欧式,内为中式。总面宽33.37米,总进深20.33米,占地面积约670平方米,建筑面积752平方米。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高三层,前后均有宽敞的走廊,柱子有方有圆,为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p> <p>海源楼二楼的正厅屋顶为传统的砖瓦结构,屋顶继承了客家民居建筑特点,呈“人”字形,二、三楼墙面均有精美的灰塑、彩画,室内为木构件组成。海源楼在绿意盎然的掩映下,格外气派。</p> <p>海源楼从前曾是一座“邮局”。原来,海源楼为当年杨潮荣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所赚巨款所建。今天的海源楼门口悬有“海源楼客栈”的木牌,在当年它却是“水客”文化的象征。当年,百侯到南洋的人数在3000以上,身在南洋的人想方设法为家乡亲人捎带东西,于是“水客”成为“消息筒”和“邮差”,甚至成为过番“带路人”。当年的大“水客”,就是海源楼的主人杨潮荣了。</p> 企南轩 <p>海源楼的左侧相邻是企南轩。进企南轩要经过大门,门两旁有一副大门联“源流千里;溉灌万顷”,体现了儒家时期百侯地方人士对传统耕读生活的向往。</p> <p>企南轩,为百侯士绅杨之徐书斋,始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民国六年(1917年)时重修。企南轩占地1252平米,建筑面积1490平米,由一座堂横屋和一座西式洋楼组成。杨之徐生前著《企南轩诗集》,为重要的地方文献。</p> <p>企南轩的正门,非常古朴,与里面的西式建筑相依而立。企南轩是一宅两院,但中式的院子却深藏不露,而西式的洋楼尽显风范与芳华。</p> <p>▽企南轩</p> <p>企南轩有庭院、小桥、古屋和古井,外面还有水塘,这些体现了大埔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还有对天人合一居住环境的向往。</p> <p>在堂横屋的天井往上可以看到隔壁西洋楼聚奎楼的顶层。</p> <p>▽聚奎楼</p> <p>企南轩聚奎楼的前面是一方池塘,池塘种有莲花,房屋倒映在水中,一座小桥横跨水面,构成一幅淡雅的山水画。</p> <p>现在企南轩内,康熙进士杨之徐的后人还居住在二楼,守护着这栋楼。</p> <p>深秋的阳光洒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上,古老的建筑焕发着温暖的光芒,仿佛在讲述着那历史深处最温暖的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百候文化的厚重、人文的精彩。</p> 肇庆堂 <p>肇庆堂,又名敬修衍庆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距今已有100余年之久,占地三千多平方米,主体为“堂”、“横”组合的府第式客家围屋,平房为中式结构,包括中堂、下堂和禾坪,左右各有横屋一排,共有12个房间,6个厅。</p> <p>▽肇庆堂</p> <p>在百侯百余幢建筑中,肇庆堂当属规模最大、装饰最堂皇。肇庆堂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既体现了岭南建筑所特有元素,有融合了西方明媚的拱门等元素,精致中有淡雅,朴素中有活泼,非常美。</p> <p>肇庆堂的主体建筑是“二堂二横”府第式客家围屋,处处弥漫着儒家传统文化气息。屋主从全国各地请来建筑、雕刻、绘画的能工巧匠制作泥雕、瓷雕、木雕、石雕和梁画,屋内的梁画就足足有200多幅。</p> <p>纵观整座大屋的雕刻和绘画,构图奇特、意境无限,但最具代表性的非中堂屏风门扇莫属。</p> <p>从外观看,肇庆堂就是个地道的客家围屋,屋脊上飞起的檐角上都是缤份的色彩,配上了各色图案。历经百年的风雨吹打,依然像新的一样。</p> <p>整座建筑全部砖土木结构雕梁画栋,屋顶屋檐等用瓷片及粘泥和木工雕塑而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堪称世间精品。</p> <p>屋内上堂牌匾“肇庆堂”为胡汉民亲笔题写。</p> <p>▽“肇庆堂”匾</p> <p>屋内抬梁、斗拱、屏风严谨精密,并彩绘有山水、花鸟、人物,雕凿有龙、狮、虎等动物。</p> <p>大门屋脊及正堂屋脊雕塑有各种花鸟、瑞兽、鱼虾等图案,造型美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p> <p>外墙屋顶灰塑等浮雕丰富,饰有动物、花鸟等图案,精致非常。</p> <p>楼顶有一圆形的时钟雕塑。是一座客家民居的建筑精品,更是一幅民间雕凿、雕塑的立体画屏。</p> 太史第 <p>太史第,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坐北向南,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系“一腹三翰院”之一杨黼时所建。砖木结构,三进院落二横屋,九厅十八井,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抬梁式架构,大门用石门框,门额上书“太史第”三字,上堂悬挂“礼耕堂”金色大匾。上堂右侧挂一幅拓印“圣旨”,太史第左侧建有书斋“撷英斋”。该建筑规模宏大,是典型的殿堂式围龙屋。</p> <p>▽太史第</p> <p>2014年百侯镇政府按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缮太史第,开设农耕文化博览馆。走进太史第,在第一进天井处,左边立着轩辕氏•黄帝的雕像,右边立着神农氏•炎帝的雕像。</p> <p>▽黄帝雕像</p> <p>▽炎帝雕像</p> <p>太史第谦受堂,取“满招损、谦受益”之意。古宅维护非常良好,厅堂里梁柱楹联天井画壁以及农耕文化陈列都古香古色,历史气息扑面而来。</p> 通议大夫第 <p>通议大夫第位于百侯镇侯南村,是杨缵绪故居。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3866平方米,建筑面积2970平方米,共有80个房间、9个厅、18个天井。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时任陕西按察使杨缵绪所建。</p> <p>▽通议大夫第</p> <p>杨缵绪,字式光,号节庵,生于康熙丁丑年( 1697年)闰三月,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员外郎,迁山西省察御吏,后累官至陕西按察使。其为官清正硬直,有胆气。曾以焦弘勋案与庄亲王抗礼,秉公执法,不附不阿,惊动京师,名噪一时。</p><p>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因此民间有“一腹三翰院"的传说。</p> <p>通议大夫第为砖木结构建筑,建筑主体分上、中、下三堂,左右共四横(两侧各有两排横屋),为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府第式建筑。虽是平房,但它气势恢宏,结构科学合理,既是一座客家民居,又是一座大官府第。</p> <p>整个建筑天顶屋脊用沙灰雕塑有鲤草高翘而成。屋内抬梁拱斗木瓜敦均雕有各式花草图案,工艺巧究精美。</p> <p>进入上厅即后堂,悬挂着杨缵绪及其夫人蓝氏的遗像。古老的神座顶方木牌匾为清乾隆年间古物,上书“咸庆堂”三个大字,遵劲苍健;下款右书:“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闽浙等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眷弟钟音顿首拜题”;左书:“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仲冬谷立”。</p> <p>▽“咸庆堂”匾</p> <p>上厅另一块“七叶衍祥”牌匾也属珍贵文物。匾中间竖写的蓝色小楷为“御赐”两字,右方书:“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朱圭 ”;左上角书:“陕西西安按察使杨缵绪之妻上事祖姑,下逮元孙蓝淑人立”。整个厅党显得古朴幽远。</p><p> “七叶衍祥”及金匾的由来:杨缵绪之妻蓝淑人在百岁寿庆时,由时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广东巡抚朱圭,上奏乾隆皇上,称杨妻上事祖姑下逮元孙共七代,其家族有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子孙进士,同堂七魁,七代举人,实属少见,后得乾隆皇帝赞许,特御赐“七叶衍祥”金匾一块,以资表彰,启迪后人尊老爱幼,好学上进。</p> <p>▽“七叶衍祥”金匾</p> 南麓公祠 <p>南麓公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南麓公祠是清乾隆年间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三位翰林为纪念其祖父杨士薰而建。</p><p>百侯镇后期将其修葺、布展,打造成为百侯翰林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展示作品分实物展览和图片解说两大类。通过民间募集、复制采集的实物展览有18个陈列柜,分别展示了笔、墨、砚台、书籍、印章、古钱币和清代圣旨仿真件、仿明清文官服饰等;图片解说分百侯翰林文化、中国科举文化共48个版面。</p> <p>▽南麓公祠</p> <p>杨公士薰,号南麓,大埔县百侯镇侯南人氏,享有10子、36孙、102曾孙,人丁鼎盛,家族兴旺。南麓公贡生出身,严谨治教,其脉下更是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一腹三翰林,父子进士,祖孙进士,公孙进士,同榜七魁,七代举人,十代书香的诗书世家,谱写了百侯灿烂的人文历史篇章。</p> <p>杨之徐一家三代“科举接力”,被御赐“三世进士”匾。</p> <p>▽“三世进士”匾</p> 百侯古民居 <p>百侯古民居还有州司马第、太史第、外史第、青箱世业、渊雅公祠、文明毓秀、清白流嶶、景足东南……只是听听名字,就让游客陶醉了。</p> <p>百侯的古民居,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行走在百侯的三十六巷,闲逛百侯老街,在悠长的石板路上,发思古之幽情,再品尝百侯薄饼、忆子饭、五香牛肉干等。我仿佛看到当年一个又一个大埔商人在百侯墟起行,先经过饶平北部山地,再进入今天的汕头埠,再坐红头船到达南洋……</p> 百侯村巷 <p>百侯特有的现实版的村庄迷宫——三十六巷。巷子里面都是由大小不一样的鹅卵石铺设的,巷子两侧是由鹅卵石砌成的高墙,高墙将古村落里的各类宅子、祠堂连在了一起。“三十六条巷子,巷巷都一样”,巷子四通八达,互联互通,外人来到这里,想要轻松地走出去可没那么容易。</p> <p>悠长无人的巷子,可见一幢幢老屋老院子,在无声地讲述当年的故事……</p> <p>悠然走过老巷,悠然走过岁月。感谢百侯,为我们留住岁月的印记,让我们回到最初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文/摄影/魏方</p><p class="ql-block">摄影地/广东大埔县百侯镇</p><p class="ql-block">时间/2020年10月14日</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古镇(伴奏)</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谢谢您赏阅点赞与分享</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