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江西庐山行(三)

城市森林

<p>庐山锦绣谷,位于庐山西线,是庐山风景区中著名的自然景观。</p> <p>锦绣谷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p> <p>锦绣谷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处。这儿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故名。</p> <p>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据说是他游览锦绣谷时即兴之作。</p> <p>步入锦绣谷景区,风景美如画。</p> <p>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后朱元璋兵败被逼逃上庐山,带着所剩无几的残兵败将慌不择路逃到了悬崖边,下临深谷,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正在这危急之时,突然天降金龙化作虹桥,朱兵马刚刚过桥脱险,刹时晴天霹雳巨响,龙飞桥断,就此留下天桥奇观。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这一美好传说流传至今。</p><p><br></p> <p>游人或蹲或立于天桥,以远处悬崖作背景,利用视差可以拍得一张感觉惊险的“天桥留影”。</p> <p>进入锦绣谷,有很多悬崖近在眼前,没有护栏,只在石头上画着黄线,风光无限,风险自担。</p> <p>大部分人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黄线半步。</p> <p>爬山我最佩服两种人,一种是穿高跟鞋的女士,一种是穿拖鞋的人诸如此位大叔。</p> <p>好运石,导游说一摸官运二摸财运三摸桃花运,反正导游咋说咋做,谁都祈求平安、好运!</p> <p>很奇怪,庐山海拔本就不高,白云却在下面那么多,怎解白云在那么矮的位置呢?</p> <p>从好运石上看下去,能清楚看到山下的楼房。</p> <p>回看刚才经过的好运石。</p> <p>感觉云层越来越厚,慢慢的向着我们的位置飘过来。</p> <p>头顶上就是很有名的锦绣谷险峰了。</p> <p>险峰上有个较大的平台,有栏杆,和许多名山大川一样,挂满了同心锁和许愿红丝带。</p> <p>在险峰上静静地坐着,看着越来越多的白云慢慢地涌上来。</p> <p>或许是游客太多吧,整个锦绣谷都没见猕猴出没。</p> <p>回望险峰,还能看到上面那一片红。</p> <p>这个小哥更是谨小慎微,离黄线还算较远就止步不前了,努力地伸长条颈看下绝壁下的风景……</p> <p>风起云涌,短短几分钟时间,大量的白云从山谷下涌上来了。</p> <p>一瞬间对面的山峰就被云雾笼罩着看不清了。</p> <p>刚才小哥的位置除了石头还清晰可见,远一些的地方到处已是白茫茫一片了。</p> <p>庐山的云雾,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它干净、柔和、洁白,是庐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庐山活的灵魂之一。庐山的云雾,在庐山深处生成,来时浩浩荡荡,去时飘渺无踪,常常把周围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凡间。</p> <p>“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1961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庐山作了这首诗,当时正是召开中共中央庐山工作会议期间。在毛泽东的主持下,此次会议全面地商讨了工业、财贸、教育、科技等问题,决心通过贯彻1960年8月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逐渐好转。</p><p><br></p> <p>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p><p>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p><p>  【翻译】</p><p>  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p> <p>20世纪60年代初是复杂而严峻的年代。国内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国外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面对着重重反华压力。东南沿海一带,面对着所谓“新月形包围圈”,西部、北部边境也存在安全威胁。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毛泽东依然镇定自若、信心百倍、昂扬奋发,他坚信外来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统统都吓不倒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不但必将能迅速摆脱前进中的困难局面,而且定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目标。毛泽东把自己这种在特定历史年代的情怀,形象而真切地寄寓在这首诗中。</p><p><br></p> <p>在诗中,“暮色苍茫”描绘了“劲松”所处的恶劣环境,用来象征一种当时混乱不清的局面。1959年到1961年,我国连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大量减产,进口粮食又受到封锁,口粮严重短缺,人心不稳。再加上工业生产也急速下降,人们一时感到恐慌,前途渺茫,迷失了方向,在“暮色苍茫”的情况下,那些飞鸟也都躲在自己的窝里,惟有那棵不屈不挠的“劲松”送走了多少个“暮色苍茫”的夜晚,又迎来多少个旭日欲升的黎明。</p><p><br></p> <p>目光远大的革命战士,他们在黑暗的时候,能看到光明;在失败的时候,能看到胜利;在困难的时候,能看到前途。“乱云飞渡”是当时的实景,描绘出乱云的凶猛、它象征当时来自国外反动政治势力的压力。具体指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集团,疯狂叫嚣要反攻大陆;各国反动势力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进行了大肆攻击;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p><p><br></p> <p>面对暮色中的乱云,劲松仍然从容不迫地挺立在那里,毫不动摇;面对各国反动派反华大合唱,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但没有被吓倒,而且进行了顽强有力的反击,经受了磨炼,取得了胜利。“仍从容”表示临危不惧、毫不动摇、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气魄。</p><p><br></p> <p>“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仙人洞自然天成,但无限风光却是在险峻的山峰之上,这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要想看到无限美好的风光,必须登上最险要的高峰。推而广之,我们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扫除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p> <p>一个人精神上究竟能承载多大的极限负荷呢?又该怎么承受来自各方压力呢?毛泽东当时仍然镇定“从容”,一如既往地发挥他的斗争哲学。正是有着这超然的气魄和智慧,才能将前苏联与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玩弄于手掌之间,巧妙利用通过博弈所赢得的空间化解了许多危机和国内纷争,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自信。</p> <p>礼贤门,原称“锦绣门”,在锦绣谷栈道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断裂出一个正正方方的口子,岩石上面覆盖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石头,形成了礼贤门。</p> <p class="ql-block">谈判台:1946年7月至9月,美国总统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曾八上庐山,为“调处”国共谈判,面见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这里是马歇尔与蒋介石晤谈之处。</p> <p>礼贤门至仙人洞沿路山壁一侧,以及仙人洞周围有着很多的摩崖石刻,而且大多为民国时期的。</p> <p>梵音泉位于庐山谈判台旁,一道清泉挂在峭崖之上,每当泉水滴下,撞击崖底的石头时,就会发出象木魚的敲击声,那声音就叫“梵音”。闻梵音,烦恼轻,这道清泉就此得名“梵音泉”。泉水流下来后就汇聚于好运池里。</p> <p>仙人洞为庐山著名景点之一,位于锦绣谷的南端,有参差如手的“佛手岩“。仙人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传说八仙中的剑仙在此修道成仙。每当云雾缭绕之时,骤添几分仙气。至清朝,佛手岩成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称仙人洞。</p> <p>仙人洞右边的太上老君殿,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这是仙人洞道院的主体建筑,是现在庐山道教重要的活动场所,成了道教的洞天福地。</p> <p class="ql-block">进入仙人洞圆门,放眼便见一大巨石横卧山中,宛若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跃,人称“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苍松,名石松。石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态。其枝叶蓊蓊郁郁,生机盎然,迎风挺立, 千百年不倒,充分显示了庐山松特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堪称庐山一奇景,石背有“豁然贯通”石刻。</p> <p class="ql-block">石侧面上镌刻有“纵览云飞”四个大字,传为清末民初诗人陈三立所书,石下乱云飞渡,如入仙境。</p> <p>御碑亭,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疯癫和尚周颠建立的。御碑亭平面呈正方形,内外厚重,四面无柱子都是石壁,结构独特,亭中至今还保存着朱元璋的御碑。</p> <p>2013年5月,庐山御碑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仙人洞对出的观景平台,在这里近看人来人往,远观云卷云舒。</p> <p>庐山,真的是太美了……这是游客们对庐山风光由衷的赞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