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东陈村全村户籍人口330余人,外来人口多达1200多人。该村与城西物流中心相邻,周边企业多,村庄的几条主要道路上,一间间商铺林立,繁荣似集镇。不过,虽然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如何管理好外来人口这一群体,特别是由此带来的大量垃圾,也成为小东陈村面临的难题。   “一大早就产生了六七车垃圾。”小东陈村保洁员应美霞说,这还是垃圾分类开展后的数量,以前更多。<br><br>  “小东陈村的垃圾分类工作,难就难在外来人口比较多、难管理上。”小东陈村村委会主任俞朝忠直指“病灶”。<br><br>  如何让外来人员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单靠“积分神器”似乎难以解决问题。垃圾分类没做好,房东觉得问题出在租户身上,租户因为没有切实的制约,也不把垃圾分类工作当回事。<br><br>  “村里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监督每个人的垃圾分类行为,但我们可以借鉴网格化管理模式,让房东负起责来。”俞朝忠说。<br><br>  于是,在最新一版的《城西新区小东陈村村规民约》中,垃圾分类工作被正式写入村民自治条款。按照条款规定,小东陈村外来人口管理实行房东负责制,房东要管好承租方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等各项事务,同时按时收缴每人每年40元的卫生管理费。如未做好相关工作,房东要接受相应处罚。<br><br>  制度建立起来了,房东的责任感也增强了。垃圾分类做不好,房东不再像从前一样推诿,而是主动找租户沟通,宣传垃圾分类工作。时间一长,垃圾分类“改变理念,改变习惯”真的在小东陈村得到印证。<br><br>  “一部村规民约就是一个村的‘治村法典’。”城西新区管委会主任朱高飞把垃圾分类工作形容为群众工作。“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人人参与”是一句口号,更是一项要全力抓落实的工作。<br><br>  “以前我们能把小东陈村从一个落后的边缘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现在我们也有信心把垃圾分类工作抓好,让村庄更美更干净。”同样,在小东陈村两委干部眼中,垃圾分类既是一项“面子”工程,更是“里子”工程。<br><br>  据悉,近年来通过亮化、硬化、美化、绿化“四化工程”,小东陈村面貌焕然一新,并在永康市、城西新区的支持下,建起物流中心,村民年年有分红。“现在,村里的基础设施、环境都改善了。”俞朝忠介绍,下一步,小东陈村将根据永康市和城西新区的相关政策,在完善硬件的同时,进一步发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共同为美丽乡村建设出力。<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