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关于“宜州中学”正名</p><p> 的意见</p><p><br></p><p> ——班 兵</p><p><br></p><p><br></p><p> “宜山县中学”自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九十个春秋了!</p><p><br></p><p> 九十年来,这里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是宜山人民的寄托与希望,是地域振兴与强大的标杆。</p><p> </p><p> 它,因奋斗于传承宜山2100多年县州府文化而辉煌,因献身于人类灵魂工程的躬耕而伟大。</p><p><br></p><p> 但是,宜中几经历史洗礼,却因各种变迁而频易校名。九十年易名九次,平均每十年更名一次。即: 宜山县立初级中学、宜山县立国民中学、宜山县立中学、宜山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宜山县中学、红卫中学、宜山县第一中学、宜州市第一中学、宜州区第一中学。</p><p><br></p><p> 其中,解放后易名七次,文革后易名4次(红卫中学、宜山县第一中学、宜州市第一中学、宜州区第一中学)。学校内的班别排列,亦随不同校名而重复、混乱、无序。不但让久别的校友迷朦、难堪,而且因校名频繁更改而失体统,損及形象。本是广西曾经威振一方的省级重点中学之一,至今却变为无历史名声的一“小区”一中。而且,现在的“宜州区第一中学”还依然面临着新的校名更改。在不久的将来,一旦“宜州区”更名,它也就随之变更了。这似乎“合乎随流”,实际上是一种附庸、低俗,更是一个对历史的截断。没多大的前瞻文化意识,甚至有损于宜中近百年的形象与尊严。</p><p><br></p><p> 宜州的建城、建县历史,早在公元前111年前就开始了,而且向来是州、府丶</p><p>郡、路、司、 区、专暑所在地,是广西历 史最早的大行政区域衙门地之一。曾管辖贵州荔波、柳州、来宾、迁江、忻城、罗城,融水及河池各县区。 “庆远学堂——宜山中学”曾是这里的高级学府。是历史上广西重点中学之一。五十年代分出宜山高中(设在当年与宜中相对的北门河岸,当年的任课老师上课两边跑)。 宜山高中建立后即是有名的清华、北大学子的输送者。成为宜山人民的骄傲。尔后,宜州专区撤销,设河池专区,河池便把宜山高中拿去了,只留下宜山县中学。宜山县中学后改为“县一中”,怀远、德胜、北牙等中学分别为二中、三中、四中。后来,二、三、四中莫名其妙地消失,分别被庆远镇城西、城南、城北中学替名了。于是,宜山县一中便与各乡镇、各城区的中学齐名。宜州中学便失去了地级学府地位了。于是,宜州一中逐渐下滑,升学率一直徘徊在建校不久的县高左右,甚至还赶不上县高。更及不上贫困山区的邻县都安高中了。这不能说不与宜中的地位和名声没关系。没名声,聚不下精英与人才,唯校长是问也是无济于事的。这应该值得人们的深思和反省。</p><p><br></p><p> </p><p> 据查,宜州一中现今虽然还在广西示范中学(示范高中)之列。但与同等类别的都安、宾阳等中学(高中)相比,却有较大的距离。而且,在网上,宜中的历史沿革内容空空如也,人文意识淡漠,连“广西示范中学”都不敢明显提及。这是不自信或㡳气不足的具体表现,当然是一种遗憾了——“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亦不顺”矣! </p><p> </p><p><br></p><p> 都安中学(高中)、宾阳高中等,这些都比较朴实,比较尊重历史文化,至今他们对所在地中学,都没有对校名冠以“都安县”丶“宾阳县”,但却办的风风火火。而宜州比较“聪明”,频繁易名,“与时俱进”。坚持用“县、市、区”冠上。似乎“官立”、“正统”,但存在许多局限,而且自信力大打折扣,让文化底蕴深厚的宜州在教育上骄傲不起来!</p><p> </p><p><br></p><p> </p><p> </p><p> 鉴于以上情况,本人认为,应以固定不变的宜山或宜州为姓名。剔去局限及行政变更因素,将宜中冠名为“宜山中学”或“宜州中学”,保持长期稳定不变。“宜州”,历史悠久,浙江大学曾于斯,黄山谷办学曾于斯。“宜州中学”有资格配对。这样正名,至少有几个好处:</p><p> </p><p><br></p><p> </p><p> 一,与两千多年的宜州(州、府、路、郡、区、专暑所在地)历史文化相适应;</p><p><br></p><p> 二,不管宜州今后变为何种行政区所辖,都不影响到“宜州一中”的形象;</p><p><br></p><p> 三,有效地维护宜中的承续性、严肃性与权威性;</p><p><br></p><p> 四,更好地提升地方文化品味,凝聚教育精英,增强宜中自信;</p><p><br></p><p> 五,增强宜中的竞争力,较好地站在广西、站在全国的高度谋划和经营宜中,而不是局限于县级、小区级管理宜中;</p><p><br></p><p> 六,便于理顺各种关系,让校友们找到自己温馨的家,从而增强自豪感,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与民族团结。</p><p><br></p><p> </p><p><br></p><p> </p><p> 以上意见,算是对宜中的最大热爱,并值宜中九十大庆之际,由衷倾诉老校友对母校朴实的心。盼母校领导予以斟酌。如可行,建议提请主管部门乃至宜州政府领导考虑。</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迈入古稀的宜中八十班学生</p><p>班兵</p><p>于南宁</p><p>2020年10月10日</p><p><br></p><p><br></p><p><br></p><p><br></p><p>(本文已托原宜中校长黄立平同志</p><p>提交现任宜州一中校长们</p><p>并已转发至宜州教育局办公室韦主任)</p> <p>宜中八十班学生</p><p>班兵近照</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袁振华同志系原上思县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