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游王城,登独秀峰↓</p> <p>王城外围保存完好的明城墙</p> <p>靖江王城南北长556米,东西宽355米,占地面积19.78万平方米,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漓江西岸,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谦的藩王府,始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年建成。王府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庄严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称王城。</p><p>自唐朝李靖在独秀峰下构筑子城开始,千余年来独秀峰和王城一直是政府和学府所在地,从来没有真正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过,所以过去到桂林的游客,基本上无缘登独秀峰、游王城。</p> <p>靖江王城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缩小规制而建,是典型的明代藩王府规制。王城规模宏大,门深城坚,布局严谨,气势森然。殿堂巍峨,亭阁轩昂,水光山色,恍如仙宫,比北京故宫早建34年。从明太祖朱元璋侄孙朱守谦受封靖江王起,前后共有12代14位靖江王居住于此,历时280年。</p> <p>王府建造前,在独秀峰下,唐有学宫,宋有铁牛寺,元称大圆寺,后改万寿殿。王府被毁后,顺治十四年(1657)建贡院。1921年,孙中山集师北伐曾驻节于此。</p> <p>独秀峰位于靖江王城内,它是王城景区不可分割的部分。最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就刻在独秀峰上。</p> <p>独秀峰山体扁圆,东西宽,端庄雄伟,南北窄,峭拔峻秀,有南天一柱之誉。独秀峰与桂林著名的叠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峰之一,相对高度66米。</p> <p>独秀峰上的摩崖石刻</p> <p>踏进王城,登上独秀峰,感受靖江王府当年的巍峨壮丽。</p> <p>独秀峰下月牙池</p> <p>游览伏波山↓</p> <p>伏波山位于广西桂林漓江之滨,是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汉代时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曾经过此地,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祠而得名。伏波山又因孤峰雄峙,半枕陆地,半插江潭,遏阻洄澜,有“伏波胜景”之美称。牌坊上的“伏波晚掉”的匾额,乃楚图南先生的手书。</p> <p>钟亭,位于伏波山南麓,还珠洞南口西侧,为单层翘檐攒尖顶4角方亭。高4.7米、宽4.5米、长4.4米,面积19.8平方米。因亭中存放古钟而得名。钟亭方正古朴,与文物协调和谐。悬挂在亭中的古铁钟,高2.5米,径1.7米,重2524公斤,铸造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是清代定南王孔有德女儿为悼其父所铸,用以宣扬孔有德封藩建旗之功。</p> <p>还珠洞,位于伏波山的山腹,古时只有临江的一面有洞口,要坐船方能进入,后来人们在西面和南面开了两个口,这才可以从陆地步行入洞。洞内高4米~6米,宽 6米~8米,总长 120余米,面积 600余平方米。现在还珠洞,三面穿透,曲折清幽。洞壁石刻甚多,其中有唐代佛像, 宋代画像等。</p> <p>伏波回廊,在伏波山第2级平台上,为“凵”形游廊建筑,伏波山前的土坡,形成两级平台,为使二者融为有机的整体,建造了这组回廊。</p> <p>正夏堂,据文献推断,为宋范成大建,堂址疑在伏波山西麓。伏波山还珠洞临水处,有睢阳杜易书、吴郡范成大立的“正夏堂”三个隶书大字的摩崖石刻,是宋刻精品之一。</p> <p>登逍遥楼↓</p> <p>在桂林历史上,著名的逍遥楼旁有状元廊。广西历史上共有11名状元,桂林占了八位,其中一位武状元,七位文状元。状元文化,也是桂林历史上的一大亮点。</p> <p>据说石碑上“逍遥楼”三个字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题。</p> <p>逍遥楼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原址位于子城东墙之上,东江门(今解放桥西头)与行春门(今东华路西口)之间,由桂州大总管李靖最早修建,逍遥楼因庄子著作《逍遥游》而得名。登楼可鸟瞰漓水诸峰,历经唐、宋、元、明、清、逍遥楼多次损毁又多次在原址修建。逍遥楼最后毁于抗日战争时期。</p> <p>独秀峰下,漓江西岸,始建于唐代的逍遥楼,曾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人文地理坐标齐名,共同见证了大唐盛世的兴衰。尽管这座曾经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城楼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雨中,但有关它的记忆,并未在桂林城消失。</p> <p>历史上的逍遥楼,是达官贵人与文人骚客来桂林的必到之所。身处楼阁近可观漓江影倒横流,远可眺青峰此起彼伏,桂林老八景中的訾洲烟雨、东渡春澜、尧山冬雪尽收眼底。</p> <p>2015年1月,桂林市有关部门在离逍遥楼原址不远的解放桥西北角、滨水生态广场二层平台,重建逍遥楼。新建逍遥楼为二层三檐楼阁式景观建筑,高约24米,长宽各22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p> <p>逍遥楼承载了桂林城的历史兴衰和文化辉煌,是历代桂林城重要的文化符号。重建逍遥楼,对于唤醒人们对逍遥楼的历史记忆,挖掘和弘扬桂林的历史文化,提升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质,具有重要意义。</p> <p>登楼鸟瞰漓江山水</p> <p>解放桥上远眺逍遥楼</p> <p>逛东西巷↓</p> <p>东西巷,位于靖江王城正阳门前,分别又称“正阳东巷”“正阳西巷”,是桂林明清时代遗留下的唯一的一片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宜人,是桂林古历史风貌的观景区,包含了正阳街东巷、江南巷、兰井巷等桂林传统街巷。也是桂林古历史风貌的观景区,体现了桂林的历史文脉。见证了桂林城自唐代武德年间建城后近1400年的历史兴衰。东西巷早在明清时期就盛极一时,鼎盛时还有“青龙白虎”宝地之美誉。</p> <p>东西巷经改建于2016年6月6日开街,改建后的东西巷体现了清末民初风貌,重在突出文化价值,营造以商业、药业、建筑等为主体的市井文化,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文化的延续性和风貌的整体性,修缮了珍贵的历史古建,保护了原有的古巷风貌,成功打造了桂林城区文化旅游的新地标。</p> <p>东西巷曾是独具桂林地方特色的许多老字号的发祥地,如“又益轩”米粉;“张永发”的染布;“曹保元”的膏丹丸散;“熊同和”药店;“巨丰泰”商行;“友信”商行;“黄昌典”毛笔;“鸿庆隆”月饼等,均发源于此。</p> <p>东西巷曾是鸿儒巨贾云集往来地方,达官显贵也在此栖居。特别是近代以来,曾有许多名人绅士在此置业定居,如清朝两广总督岑春煊;“兄弟翰林”龙朝言、龙朝翊两兄弟;前清秀才解放后任桂林市副市长魏继昌;中共著名地下党白崇禧的机要秘书谢和赓等都在这住居过。</p> <p>游訾州岛↓</p> <p>訾洲公园,因唐代,洲上曾有訾姓人家住而得名。洲呈条形如舟浮水中,又称浮洲,漓水环绕,群山环绕,群山簇拥,东靠普陀,月牙,西对象山,南接穿山,塔山,北有伏波,叠彩,斗鸡,南溪、独秀、尧山视野可及。</p> <p>凤尾竹林</p> <p>訾家州亭</p> <p>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应邀登洲游览时,作名篇《訾洲亭记》,详绘訾洲秀丽景色,盛赞“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给予了桂林山水极高的评价;“环山回江”,四如一出,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唯是得之。今是厅之胜,甲于天下,则把甲天下与桂林联系在一起的最早评说。</p> <p>城池图</p> <p>訾洲公园位于桂林市区中心漓江东岸水滨的訾洲上,和象山隔江相望,是桂林最年轻,又是最古老的公园。这里江山会景,人文荟萃,浓缩了桂林山水及历史文化的精华,是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p> <p>訾洲风景开拓历史悠久,是桂林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园林遗址。自古以来訾洲即为文人墨客驻留隔江观象之圣地。</p> <p>远观象鼻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