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逍遥游

<p>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出差,工作之余便有机会在周边走走。最近这几年对佛陀教育(佛教)的内容兴趣一直未减,有关佛教的书籍、讲经、音频材料等,虽然看的不多,但也从未间断。每年都会看会听那么几部经。于是,周边走走的景物大多选择的也都是跟佛教或是道教相关的景点。就借这个中秋国庆双节的机会,有时间整理整理照片,回顾一下这几年走过的佛教名山及寺庙。</p> <p>先来说说佛教名山,说起佛教的名山,莫过于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以及安徽的九华山了。它们分别是四大菩萨的道场,对应的是:文殊、观音、普贤和地藏四位大士。</p> <p>以前,中国老百姓太苦了,于是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就特别亲近。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位于浙江舟山的普陀珞珈山,常年香火旺盛,信众遍及世界各地。</p> <p>关于普陀山的介绍以及观世音菩萨的传说不胜枚举,感兴趣的自己百度。据说此处去一次就要接连再去两次,每年一次,总共连续要去三次。</p> <p>五台山,位于山西大同忻州市台怀镇,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台怀镇就是这五台环抱其中的小镇。可以想象成掌心向上五指竖立的手掌(左手掌),五指可以代表五台,掌心代表台怀镇。</p> <p>五台山是中国青庙(汉传佛教寺院,住和尚)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共处的佛教道场,有非常多的寺庙,非常集中。多集中在台怀镇。经常有僧侣前来朝拜。</p> <p>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谁都想拥有智慧,尤其是为小孩子求学、求金榜题名的,世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p> <p>五台山之所以出名,除了文殊菩萨加持和青黄共庙的特殊的形式外,当然还有皇家的重视。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顺治帝就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可以找顺治帝相关的书籍,比如《少年天子》来看一看。</p> <p>顺治帝出家的寺庙,镇海寺。</p> <p>绕着五座台徒步走一圈朝拜,大约3天的时间,叫做大朝台。据说这样做功德殊胜。</p><p>位于核心景区外,南朝台附近的清凉寺,始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p> <p>其中有一块清凉石,据说是文殊菩萨从龙宫借来的,此后此山便清凉无比。有趣的是,经地质考证,清凉山之前确实在海底的!</p> <p>另外两种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和安徽的九华山,机缘未到,暂未能得见。望积功累德,随缘相见吧。</p> <p>除了上面四座众人皆知的名山外,其实还有一些相对不那么“热”门佛教仙山,由于其位置偏远,流传相对这四座来说不那么广,反而多了些幽趣。</p><p>比如,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的鸡足山,感觉就特别好,主要是人少。</p> <p>鸡足山是迦叶菩萨的道场。说迦叶菩萨你可能不是很熟悉,其实他就是西游记中传授唐僧无字经书的摩诃迦叶。是佛陀的弟子,他这个人很特别,可以去百度一下。</p> <p>鸡足山在南亚和东南亚是非常有名的。我之所以知道这个地方,最早是通过一部《百年虚云》的电视连续剧了解的;后来,在2015年厦门南普陀有两名法师,三步一扣,历时近400天,行走2700多公里去朝拜鸡足山,又让我对鸡足山提起了兴趣。</p><p><br></p><p>虚云老和尚重建的祝圣寺。</p> <p>位于山顶的金顶。</p> <p>还有一座山,其实也很有名,梵净山,弥勒菩萨的道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不过可能由于是未来佛的缘故,也可能是受限于地貌,寺庙较少且比较简陋。但其承接位于山顶,连接现在与未来两座寺庙的石柱确实非常特别。我去那天云山雾绕的,仙气十足,看的不真切,拍的不好。拿张网站找来的照片充当一下吧。</p> <p>这是我去时候的天气。</p> <p>佛像除了在山顶,还在崖壁上。自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开始,佛像的造像历史可以追溯的北魏时期。最著名的佛像石窟首屈一指的是位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他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次还有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p><p><br></p><p>莫高窟的艺术价值最高,不单单在它的塑像上,还有其建筑,以及美轮美奂的飞天壁画,更有在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的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自此,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p> <p>比起莫高窟的雕塑,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则更显得气势宏伟。</p> <p>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p> <p>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p> <p>由于多次的灭佛运动,人为破坏,再加上时间的侵蚀,一些雕像已经无法辨识了。</p> <p>另外两座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暂时还没有去过。以后有机会再补上。</p> <p>说过了四大佛教名山、四大佛教石窟,佛教在中国传播最多的场所当然就是各地大小不一的寺庙了。“寺”这个词在以前是没有寺庙这个意思的,更跟佛教扯不上什么关系,毕竟佛教是外来的嘛。“寺”在古代是官署名,如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鸿胪寺(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汉西域白马驼经来,初止于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白马寺。</p><p>寺庙最早也不是求神拜佛的地方,而是法师讲经说法、学子学习住宿的地方。所以佛教寺庙的建制都有一定之规。里面的每一尊佛像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里面学问很深,感兴趣的可以找净空老法师的一些光碟来看。</p><p>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至今已有1953年了。作为承载佛教教义之一的寺庙,经历了兴衰荣辱,如今在中华大地上,有多少寺庙,相信没有人能够准确的说得出来。在这些浩如烟海、星罗棋布的庙宇中,回顾一下自己去过的几个吧。</p> <p>厦门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思明区岛内,常年香火不断,游人如织。闽南佛学院就位于此。厦门的很多善男信女在此皈依。由于游客太多,我感觉少了份清净。据说里面的过堂饭很好吃!</p> <p>位于厦门海沧区的石室禅院,是药师佛的道场。倒是个清净的去处。</p> <p>以建筑奇特著称的,位于福建三明大金湖畔的甘露寺。</p> <p>当然,这一类的寺庙,排第一的要数山西的悬空寺了。始建于北魏,里面既供奉着佛教的释迦牟尼,也供奉着道教的老子三清,算是一个释道混杂的寺庙。</p> <p>南华寺,位于广东韶关曲江区的马坝镇。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去过最多次的寺庙。</p> <p>六榕寺,位于广州市的六榕路。六榕寺因苏东坡当年为寺庙题字而得名。</p> <p>六榕花塔</p> <p>光孝寺,位于越秀区光孝路北端近净慧路处。就在六榕寺旁边,净慧也是六榕的别称。其中的文物史迹众多。</p> <p>莲花禅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是莲花山之上,是珠江三角洲珠江口狮子洋畔山脉,是狮子洋西岸的制高点。</p> <p>崇圣寺,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点苍山麓,洱海之滨。历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为“天龙寺”。</p><p><br></p><p>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的,“佛都”匾。</p> <p>南诏建极大钟以及三塔也是五大重器之二和之三。</p> <p>另外的雨铜观音像,鉴于不好冒犯,没敢拍。这尊观音像很特别,赤脚,脚趾很大;身材结实挺拔。更像是男人的身材。可以看出南诏中、晚期大理地区男性观音向女性观音过渡时期的特征。</p><p><br></p><p>后殿的九龙浴佛</p> <p>苍山下,洱海畔的崇圣寺。</p> <p>玉泉寺,位于云南玉溪。要不是我朋友皈依的法师在这座寺庙,我是绝无机会知道的。</p> <p>那天也是为了去见法师,临时没有约,冒然前往。结果法师外出去参加法会,未能得见。也罢,本来就想着随缘,不一定一定要见的。于是自己就在寺庙里溜达。这是我见过游人最少的寺庙,少到什么程度呢?除了我和一个庙助外,一个人都没有!</p> <p>宝莲禅寺,香港大屿山。最早是从《无间道》中知道这个地方的。曾志伟在大屿山天坛,为各位“长官”践行。</p> <p>想一想,还有很多藏传佛教的寺庙,不是很了解,只放图吧。</p><p><br></p><p>布达拉宫。不能算是寺庙,应该是行宫。</p> <p>大昭寺</p> <p>写在最后,其实汉传佛教的寺庙,不论是在平原上的还是在高山上的,其建制都有一定之规。除了寺庙本身的独特性外,整体上看都差不多。那么去到一个寺庙应该看什么呢?我想可能有这么几点:</p><p>1. 应明白寺庙整体建制,各个殿供奉的佛像每一尊的表法意义是什么,以便我们参考学习;</p><p>2. 这座寺庙的历史;</p><p>3. 它的特殊性,主推是哪位菩萨的道场,缘由是什么?</p><p>4. 对于年代久远的寺庙,当然还可以欣赏一下建筑风格;</p><p>5.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当然是看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如果有的话)。</p><p>以上,都应该建立在提前做功课的基础上。</p><p>&nbsp;</p><p>佛讲个缘分,无善根福德无缘得见。往事待回味,未来犹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