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鹿,摄影:孙奎连 倪艳荣,编辑:孙奎连

奎连

<p>在白音敖包,我第一次和导游老刘去拍摄马鹿。总得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狩猎,只不过是手里的家伙是相机。</p> <p>其实,我对马鹿并不陌生,因为在鸡冠山郑瑞老书记就饲养了马鹿,每年取鹿茸,也是很可观的收益。</p> <p>野马鹿比较敏感,看见人就撒欢的跑,可是跑到一段距离后,它会停下来看看,危险是不是远离。</p> <p>恰恰是在它停下来的时候,正是按下快门的时刻。</p> <p>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10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p> <p>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p> <p>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p> <p>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仔。</p> <p>马鹿的祖先最早出现在中新世期间的欧亚大陆,化石记录在1200万年以前。源自一种已经灭绝的被称为爱尔兰麋鹿(Megaloceros)的物种。从化石记录知道,马鹿是鹿科动物中最大的成员。</p> <p>早期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黇鹿和爱尔兰麋鹿之间的具有姐妹群关系。然而,新的形态学研究证明,爱尔兰麋鹿与马鹿更密切相关,其现代的地理区域对应。因此,在一些出版物中是用“巨鹿”命名。</p> <p>马鹿最早在亚洲西南部(小亚细亚及高加索地区),北非和欧洲发现。在荷兰,英国和爱尔兰,是野外仍然存在的最大的非家养哺乳动物。</p> <p>柏柏里雄鹿(类似于西欧马鹿)是非洲具有代表性的鹿科动物的唯一成员,大多集中在阿特拉斯山脉大陆的西北地区。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都是有马鹿分布的非洲国家。</p> <p>在荷兰一个巨大的马鹿群(约3万只,至2012年年底),居住在东法尔德斯普拉森自然保护区。爱尔兰有自己独特的亚种。</p> <p>在英国,当地马鹿生活在苏格兰的湖区,以及英格兰西南部。不是所有这些马鹿都是完全纯粹的血统,人们为了提高鹿茸的大小和重量,有些马鹿由如沃纳姆(Warnham)或乌邦寺(Woburn Abbey)的公园被人为释放。</p> <p>爱丁堡大学研究发现,在苏格兰,出现了与关系密切的梅花鹿广泛的杂交。其他几个种群起源于狩猎被冷落或狩猎结束后,逃出马鹿农场,或故意释放。</p> <p>大量马鹿存栏起源于分散在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森林,山区,萨福克郡,兰开夏郡,布雷肯比肯斯和北约克郡的养殖场,由于逃跑或故意释放,以及许多其他更小的群体,它们在数量和范围内都普遍增加。</p> <p>鹿的数量在2007年至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马鹿已继续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范围扩大,在中部和东英吉利扩张最为显着。</p> <p>在非洲和欧洲南部的马鹿的数量正在普遍下降。在新西兰,马鹿连同其他鹿被驯化,引入社会进行游戏种类。第一批到达新西兰的马是1851年,是通过Petre勋爵引进到他的桑登公园,埃塞克斯送一对,到了南岛。</p> <p>1861年后这些马鹿被放归到纳尔逊附近,从那里迅速传播。第一批到达澳大利亚的马鹿可能是阿尔伯特亲王在1860年从托马斯的温莎大公园引进的,在维多利亚时代,在华勒比庄园迁至墨尔本西南6匹。</p> <p>其后进一步引进到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和西澳大利亚。如今,马鹿在澳大利亚的分布范围从昆士兰州向南经新南威尔士到维多利亚州和整个南澳洲,数量不断增加。</p> <p>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新南威尔士种群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但南澳大利亚的马鹿,现在基本上都是从农场逃出的。这对野生种群的完整性产生不利影响。</p> <p>马鹿是大型鹿类,体长180厘米左右,肩高110-13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约200千克,雌性约150千克。由于产地不同,马鹿的形态也有一些差异,在全世界共分化为24个亚种,中国的马鹿大约有7-9个亚种之多,大多是中国的特产亚种。雌兽比雄兽要小一些。</p> <p>头与面部较长,有眶下腺,耳大,呈圆锥形。鼻端裸露,其两侧和唇部为纯褐色。额部和头顶为深褐色,颊部为浅褐色。颈部较长,四肢也长。蹄子很大,尾巴较短。</p> <p>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兽才有,而且体重越大的个体,角也越大。雌兽仅在相应部位有隆起的嵴突。雄性的角一般分为6或8个叉,个别可达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乎成直角;主干较长,向后倾斜,第二叉紧靠眉叉,因为距离极短,称为“对门叉”。并以此区别于梅花鹿和白唇鹿的角。第三叉与第二叉的间距较大,以后主干再分出2-3叉。各分叉的基部较扁,主干表面有密布的小突起和少数浅槽纹。</p> <p>夏毛短,没有绒毛,通体呈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冬毛厚密,有绒毛,毛色灰棕。臀斑较大,呈褐色、黄赭色或白色。马鹿川西亚种,背纹黑色,臀部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几盖整个臀部,与马鹿其他亚种不同,故亦称“白臀鹿”。</p> <p>马鹿属于北方森林草原型动物,但由于分布范围较大,栖息环境也极为多样。东北马鹿栖息于海拔不高、范围较大的针阔混交林、林间草地或溪谷沿岸林地;</p> <p>马鹿随着不同季节和地理条件的不同而经常变换生活环境,但一般不作远距离的水平迁徙,选择生境的各种要素中,隐蔽条件、水源和食物的丰富度是最重要的指标。</p> <p>它特别喜欢灌丛、草地等环境,不仅有利于隐蔽,而且食物条件和隐蔽条件都比较好。但如果食物比较贫乏,也能在荒漠、芦苇草地及农田等生境活动。</p> <p>马鹿在白天活动,特别是黎明前后的活动更为频繁,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种类多达数百种,也常饮矿泉水,在多盐的低湿地上舔食,甚至还吃其中的烂泥,夏天有时也到沼泽和浅水中进行水浴。</p> <p>平时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群体成员包括雌兽和幼仔,成年雄兽则离群独居,或几只一起结伴活动。马鹿在自然界里的天敌有熊、豹、豺、狼、猞猁等猛兽,但由于性情机警,奔跑迅速,听觉和嗅觉灵敏,而且体大力强,又有巨角作为武器,所以也能与捕食者进行搏斗。</p> <p>马鹿的发情期集中在每年9-10月,此时雄兽很少采食,常用蹄子扒土,频繁排尿,用角顶撞树干,将树皮撞破或者折断小树,并且发出吼叫声,初期时叫声不高,多半在夜间,高潮时则日夜大声吼叫。</p> <p>发情期间雄兽之间的争偶格斗也很激烈,几乎日夜争斗不休,但在格斗中,通常弱者在招架不住时并不坚持到底,而是败退了事,强者也不追赶,只有双方势均力敌时,才会使一方或双方的角被折断,甚至造成严重致命的创伤。</p> <p>取胜的雄兽可以占有多只雌兽,发情期一般持续2-3天,性周期为7-12天。雌兽的妊娠期为225-262天,在灌丛、高草地等隐蔽处生产,每胎通常产1仔。</p> <p>初生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有白色斑点,体重为10-12公斤,头2-3天内软弱无力,只能躺卧,很少行动。5-7天后开始跟随雌兽活动。</p> <p>哺乳期为3个月,1月龄时出现反刍现象。12-14月龄时开始长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个枝叉。3-4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6-18年。</p> <p>马鹿的生活习性有5大特点:(1)白天活动,母鹿3-5头成群,公鹿平时独居,繁殖季节也和母鹿群居在一起。(2)行动非常敏捷,嗅觉、听觉发达,但视力相对较差。(3)善奔跑,喜跳跃,好安静,怕惊吓。(4)以草为食,夏秋采食禾本科植物嫩枝、芽,冬春采食各种灌木枝条、叶片。(5)适应性强,各地均可驯化饲养,零下40℃亦可正常生活。</p> <p>1、鹿茸 主干长平均为60厘米左右,主干围度16厘米左右,叉口深12厘米左右,平均鲜茸重3.7公斤左右,干茸重为1.3公斤左右,干燥率平均为46%。</p> <p>2、鹿角 亦是重要药用原料。鹿角主干长平均118厘米左右,主干围度16厘米左右,每校平均重3.4公斤左右。</p> <p>3、肉质 马鹿体内脂肪少,蛋白质含量高,肉质鲜嫩可口。屠宰率:公母鹿分别为54.89%、51.22%,净肉率分别为39.02%、38.91%,骨肉比分别为1:3.19和1:3.18。</p> <p>马鹿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寿命长达25年,繁殖年限可达15年。母鹿1.5岁性成熟,但以2.5岁体成熟时配种为宜。公鹿4-5岁时参加配种为好。</p> <p>1、交配期 鹿的交配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常集中于8-11月份。母鹿在发情期表现不安,阴唇肿胀,阴门流出黏液,腰部拱起主动接近公鹿。公鹿先出现交配欲望,寻觅母鹿,常鸣叫,性情凶恶,骚动不安,食欲减少。</p> <p>2、友情周期 为21天左右,发情持续期时间因品种、个体而异,短者18小时,长者48小时,一般在20-36小时。母鹿妊娠期为240-250天。</p> <p>3、配种方式 一是每天早晨把公鹿放入母鹿群中,与母鹿交配后,将公鹿赶到另圈,再换另一公鹿再配。二是一配到底。在8-11月份,按公母鹿比1:15-18,组群配到结束,中途可换2-3头公鹿复配。三是杂交。</p> <p>1、鹿舍建造 选择地势平坦,阳光充足,背风向阳,高爽干燥的地方建舍。鹿舍应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棚舍,二是运动场,四周要建向3米的围墙。运动场内设食器和水器,冬季舍内垫草,运动场内铺沙。每只鹿占地6平方米,采取舍饲或半舍饲饲养均可。</p> <p>2、饲料 为降低饲养成本,可从本地饲料资源出发配制日粮。(1)公鹿:粗饲料有野草、农作物茎叶、青贮料和杨、柳、榆树的枝叶等,豆秧和红薯秧是很理想的粗饲料。精饲料配方:玉米50%、豆类(油渣)30%、麸皮(糠)20%、钙20-30克、盐30-40克。</p> <p>2)母鹿:粗料种类与公鹿相同。精饲料配方:玉米30%、豆饼(油渣)20%、糠麸50%、钙30-40克、盐20-30克。</p> <p>(3)生茸期:粗饲料有苜蓿草、红薯秧、大豆秧、青贮料等。精饲料配方:豆科子实55%、禾本科子实35%、糠麸类10%、钙30-40克,盐20-30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