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一岩山寺五台山

江南

<p>  原计划昨天去五台山的,半夜起一直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当即决定休息一天,睡个懒觉,做点好吃的。贝壳说的好“正好休整一天”,我回答:刚骑了两天你就说修整二字,亏你说得出口!</p><p> 大家都睡到8点才起床,买菜做饭,午饭后雨停了,去了14公里外的岩山寺,爬了十来公里的上坡,还差2公里时差点放弃,其实来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去了岩山寺。</p><p> 由于打算今天去五台山,昨晚大家都睡得很早,早上四点多钟大家都醒来了,包了一部车前往五台山,人均30元。到了车上预约门票,才知道五台山24小时开放。</p><p> 其实玩五台山还是需要自驾游,因为我们想去的北台有50公里,想去的佛母洞也有10公里,这里又没有公交车,所以我们只在几个著名的景点玩了一下。寺殿太多,人也多,根本无法玩得仔细。</p> <p>  先说说砂河镇,如果不是靠近五台山,我们是绝不会到这个地方的,五台山火车站就在这里,有直达太原和北京的火车,也有去五台山和邻近各县的汽车,是个交通枢纽。</p><p> 对这个镇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大,完全是一个县的区域,听说是山西最大的一个镇,传闻即将改为县。</p><p> 提起一首流传千古的《雁丘辞》:“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估计大家都有印象,这个典故就源于砂河。</p><p> 金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元好问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来到太原,游览完汾河西岸的晋阳古城遗址,为我们留下了一首《过晋阳故城书事》。就在汾河岸边,他路遇一位张网捕雁的农夫,农夫告诉他,今天早晨在河滩上网到两只大雁,农夫杀掉其中的一只后,另一只脱网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鸣哀叫,始终不愿离去,最后竟然一头撞向地面殉情而死。听完农夫的诉说,元好问唏嘘长叹,向农夫买下了这两只大雁,将它们埋葬在汾河岸边,用石块垒起一座坟丘,称之为“雁丘”。与元好问同行的学子们纷纷赋诗,元好问也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雁丘辞》:“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台依旧平楚。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恨,来访雁丘处。”</p><p><br></p><p> 现在这里最出名的就是拥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一岩山寺(岩山壁画),就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天岩村。这个村出过许多名人,秀才层出不穷,在村的一个山头上就有一个文笔塔,有文笔塔的地方必定是出过才子文人。</p><p> 关于这个村的故事挺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后大饥荒时期饿死了不少人,不少人把自家的房拆了卖了也没把岩山寺拆了,导致最珍贵的金代“墙上清明上河图”保存到现在。</p> <p>  非常宏伟的范氏祠堂,后面有一大群古建筑。</p> <p>  天岩村具有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历代曾出过不少显赫的人物,如北宋的厚姓家族,为“第一等税户”;金代主画岩山寺壁画的“御前承应画匠”王逵;明初曾任陕西麟游知县的贡生范伯浚;清代任金山卫守府、康熙皇帝诰授明远将军的四品黄堂范王宾;民国时期的少将司令范忠宋</p> <p>  院内有一棵400年的杨树,树周用水泥糊紧了,树下有香火和贡品。</p> <p>  岩山寺又名灵岩院,取意佛法弘扬和感动山石,北宋时期,该寺院已经存在,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正隆三年重建,距今大约八百六十年左右的时间。重建目的是为了举办法会和超度亡灵,主要因为此前的宋辽对峙期间,这里属战事多发地带。</p><p> 元代以后,经过明代,直到清代,该寺院屡经修缮并讲经说法且香火旺盛,也是因为信徒和百姓前往五台山朝拜,大多要经过岩山寺或歇息岩山寺。</p> <p>  岩山寺院里还保存着北宋时期的石经幢,题记年款为北宋元丰三年。</p> <p>  清代末年和民国初年,该寺院的主殿弥陀殿和山门天王殿以及伽蓝和地藏配殿等被毁,现在只余下一座文殊殿可看,而且因为壁画损坏严重,为保护文物岩山寺已关闭,我们是求了守门的老头才开门参观的。</p> <p>  先看大门,这座珍贵的金代遗构,因为长期贴对联,这4块地方已经发黑,损坏得很严重。</p><p> 看这门框,我们很惊奇的发现,现代装修包门完全与这里一模一样,只不过这里用的是整木。</p><p> 门槛叫观音的肩膀,不能坐,不能倒着进门。</p> <p>  岩山寺这座文殊殿现在是坐北朝南,开的是南门,以前是开北门坐北朝南的。这尊体态婀娜的观音本来是佛坛北侧的文殊菩萨的倒座,因为文殊菩萨的彩塑严重被毁,观音像现在成了主要参拜的菩萨。</p><p> 这座观音像很有研究价值,体现一些金代彩塑风格和特点,例如,其少妇形象,就可以说明观音形象自南北朝的男性化到隋唐的中性化再到宋辽以后的女性化演变历程,其面部长圆,最能够反映观音形象自南北朝的清秀到隋唐的丰满再到宋辽以后的瘦长和圆润,其自在坐姿,也可以解释观音形象自南北朝的神性到隋唐的似宫娃再到宋辽以后的彻底世俗化发展路径。</p><p><br></p><p> 从这个照片还可以看看文殊殿内部梁架,为彻上明造和抬梁结构,并为六架椽屋且四椽栿对前后劄牵而用四柱,此外,使用了辽金时期常见的减柱法和移柱法,其内柱由八根减少到四根,从而出现了巩固和稳定梁架的超长跨度由额。</p><p> 观音菩萨后面的那三根细柱,是为防止当心间四椽栿弯曲下沉,而附加的立柱。</p> <p>  内柱的减少,使文殊殿中央有了建立了巨大佛坛的条件,佛坛占到整体面积一半左右,有长方形的束腰须弥座且有壶门设计和精美砖雕。</p><p> 经过同意,我跳上佛坛近距离仔仔细细地欣赏遗存的金代彩塑,这是别处根本无法享受的待遇。</p><p> 这尊青狮文殊菩萨彩塑,在破四旧时遭到严重损坏,青狮的头已经砸坏,文殊菩萨的全身被毁,只留一柱木桩。</p> <p>  2003年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抢劫案,劫犯杀死了守门人,劫走了院内许多珍贵的文物。这宗抢劫案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文字资料记载,只是听守门人介绍。</p><p> 这是殿中四大天王中的托塔天王,他的塔被偷了。</p> <p>  佛坛上面现存彩塑六尊,根据各尊摆放位置和零星残桩推断,被盗和被毁以前的彩塑应为十四尊。即原先的佛坛四角分别有四尊护法金刚,现在只有西南角和东北角两尊,西北角和东南角两尊已经不存。</p><p> 图中于阗王和化身老人两只彩塑的后面就是著名的岩山寺壁画。</p> <p>  在山西地区的古代壁画中,人们常常会说,南有永乐宫、北有岩山寺,语出我国现代工笔重彩画家潘絜兹先生。这些颜色已经很暗淡的壁画,是我国现存的为数不多的金代壁画。</p><p> 岩山寺壁画的规模远没有永乐宫那么大,只有文殊殿内约90平方米。但是,岩山寺壁画比永乐宫壁画更久远,为金代壁画。特别是岩山寺壁画上面还有题记,注明创作年代为金大定七年(1167)以及作者王逵。王逵是金代宫廷画师,当时已经68岁。</p><p> 壁画分布在大殿四壁,西面的壁画描绘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东壁讲述的是养生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的故事;北壁绘制了一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罗刹女营救他们的生动画面;南壁绘有楼阁人物和供养人像。</p><p> 这里还有“鬼子母经变”,是中国仅存的一幅鬼子母因缘经变画。</p> <p>  我是怀着非常愧疚的心情拍下这张照片,而且不敢多拍,特别是颜色已经非常斑驳的珍贵壁画。但是我对岩山寺又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真是罪过。</p><p> 也只有这一副古代宫廷生活图比较清楚:头戴冠冕、身着长袍的王子,伺列阶下的文武官吏,焚香祈祷的王后,手执团扇的宫女,或威严、或肃谨、或端庄、或俏丽。</p><p><br></p><p> 除了有清明上河图的繁复,壁画中将古代建筑的透视法用得精致,建筑的阶级、勾栏、柱额、斗栱、脊饰、鸱吻无所不备,各抱地势,钩心斗角。</p><p><br></p><p> 壁画完工时距北宋王朝覆灭已40年了,但画中多处出现大宋王朝的市井风格,不仅表现了这位皇家艺术家对过往的怀念,也表现了辽金统治者对艺术的宽阔襟怀。</p> <p>  殿顶的盘龙琉璃鸱吻和琉璃瓦,明显是经过修复的,周边还有一些铁丝是古建筑保护的避雷针。</p> <p>  柱头斗拱、补间斗拱以及转角斗拱均为斗口跳出单昂。</p> <p>  简单的木棂窗,不多见。</p> <p>  岩山寺的文殊殿,屋顶是明清时修缮的,下面是辽金的原建筑。</p><p> 屋顶砖雕为阴线刻,祈福纳祥纹样。三角形下那个圆木牌是拨风,挡风用的。</p><p><br></p><p> 岩山寺就介绍到这里,我对小众景点有着浓厚的兴趣,了解的人少,资料少,要搞清楚非常不容易。</p><p> 对大众景点反而没什么兴趣,资料也多,写的人也多,如果想了解,随手一翻一大把,所以我对五台山游记就干脆一带而过。</p><p> </p> <p>  1080级到黛螺顶,</p> <p>  遥望小布达拉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