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民国时期是跑马厅,边上的这座大楼是原上海跑马总会,后来曾经是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美术馆,恢复高考时期人们来这儿排着队借书,场景动人,几经沧桑2017年起成为上海历史博物馆。(2019.03拍摄) 进门大厅里循环播放着上海历史,大厅两侧摆放一对汇丰铜狮子,右边的,Stitt 施迪。 左边的,Stehen 史蒂芬。1966年后作为文物被收藏。 冲积平原的上海市,原本以为没有悠久的历史,实际上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文明的火种,并且还有中国之最。 <h3> <b>马家浜文化时期 </b>崧泽出土的陶罐,崧泽遗址在今天的青浦区,离区政府大约几公里。</h3> 6-7千年前上海先民的头骨,还是中国之最。 6-7千年前上海就开始种水稻了。 <b>松泽文化时期</b>(5-6千年前) 松江广富林遗址出土 <b>良渚文化时期</b>(公元前3400—前2300)的石斧,看外形与上一个时期的差不多,但用材和精致度有明显不同。 因此,石斧从生产工具,演变为象征军政权力的礼器--玉钺,部落的社会化发展,据说是文明的进步。 器物已较精美 造型接近现代的水壶 玉琮,良渚文化时期出现,当时加工肯定极为困难费时,拥有者一定是有地位和富有的人。 玉璧同样是高贵的礼仪用品,这类玉器的出现说明社会已经分层,权力开始高度集中,国家初现端倪。 权杖是西方文化中的物品,五千年前生活在上海一带的原始部落,竟然也有权杖,记得成都三星堆出土过金权杖。 <b>钱山漾文化时期</b> (公元前2300—前2100年),这段时期虽然不长但出土文物明显有北方文化的影响,当时发生了什么,历史细节无从考证,但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末期转向青铜时代社会巨变的开始。<div> 钱山漾文化时期的陶壶。</div> 到了大约四千年前,上海松江的广富林文化已经变为以北方中原文化占主导,推测当时中原移民大量进入上海松江。 广富林文化时期的陶鼎(公元前2100—前1900年) 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石犁,外形与前两个时期有明显改进,犁头的角度更尖锐。 广富林文化时期的陶刻槽罐(内壁有凹槽) <b>马桥文化时期</b>,在上海闵行马桥发掘而得此名,距今3-4千年,当时在中原已经建了夏朝,江南可能还处于较原始的部落状态。该时期又受到了闽浙南来文化的影响,印纹陶成为主流。 这个陶甗(yǎn)相当于后来的蒸锅,下部盛水中间有箅(bì 蒸架) ,上面放食物,其形状就可能受到了南方文化的影响。 这把陶壶看似并不精美,但它不是圆形的,异形陶器在当时加工估计会困难得多。 出土的这枚石质箭头已经很有模有样。 上海简称『沪』的由来。扈是一种捕鱼工具或方法,水边筑一个围栏,涨潮时水和鱼进入,然后关闭围栏,退潮时水退去,鱼留了下来。 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古代上海。夏商周和春秋战国,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关于上海的资料遗存大约不算多,直到战国末年相传上海一带是楚国贵族春申君的封地,上海经春申君的治理有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后来上海别称申城。又过了近千年,一直到唐代中叶,才在现在的松江设置了华亭县。 广富林遗址出土的早期青铜器 秦汉和三国魏晋时期的上海 西晋『平复帖』,爱好书法的熟悉。 相传五代(唐宋之间)吴越王王妃所写,像字帖一样,着实的不易。 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在上海的遗存似乎也不算多,到了宋朝经济繁荣商业发达,通过当时的上海青龙镇出口贸易已经非常昌盛,航线到达南亚和东北亚。 青龙镇遗址出土的北宋黑釉盏。 唐代越窑青釉碗和宋代龙泉窑青釉碟 北宋文豪米芾曾经在青龙镇任职,他在著作中有对当时青龙镇状况的记载。 上海最早的地方志《云间志》对青龙镇有详细描述。看来北宋时期青龙镇是上海最热闹的地方了。 此碑记载的是通州判官林公,但侧面也反映了当时青龙镇水上运输的发达。 当年与青龙镇密切相关的隆平寺柱子基石。据记载隆平寺的灯塔为夜间贸易船舶提供航标。 这个资料显示当时青龙镇商税额在苏南地区仅次于苏州城,到了南宋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至1291年(元朝至元廿八年)终于去镇设县,成立了上海县,归属松江府管辖。 上至五代下到清中后期,历代在上海兴修水利的官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范仲淹、海瑞和林则徐等。 林则徐在敬业书院居住并授过课,他留下的墨宝,书法功底深厚。 黄浦区出土的元代青花瓷 随着经济的繁荣,宋元时期人们开始崇尚华美,追求雅致,生活用品精致美观。 明清时期,上海逐步发展,到了清中期已经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除了航运通商贸易,上海民间的纺织技术,在黄道婆的推动下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还有南汇的制盐业 经济的富裕往往会带来文教的昌盛,上海一带科甲蝉联,名人辈出。 学祭用的铜编钟 学祭用的排箫 上海县学镛钟 考蓝,一层放食物,一层放主要文具,科考要进行好几天,进了考场不到结束是不能出来的,因此必须带食物进去,这半篮子食物要吃好几天大约是会有问题的,估计有别的配套措施。 在明代科举及第做了官,便可戴上这顶乌纱帽。 明清两朝在官服前胸或后背织缀一块圆形或方形的织物就是补子,并以补子上的飞禽猛兽区别官员的文武和级别。 文教的昌盛也推动艺术的多彩。嘉定竹刻。 精美的刺绣 松江画派的山水扇面 元代华亭(松江)人画家曹知白的作品。 徐光启像。说到明代上海杰出人物非徐光启莫属,他是明代大科学家、高官,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译著丰富,如《几何原本》等等。同时他还是17世纪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几何原本》六卷,《几何原本》是我国第一部来自西方的数学翻译著作。我们今天用锐角、直角、钝角、平行、垂直等等几何术语均为徐光启所创造。 徐光启墨迹 2014年元月我在徐家汇拍摄的徐光启像 凤楼远眺,上海丹凤楼初建于南宋,重建于明万历,民国初年拆除。该画表现了鸦片战争前上海县城外舟船云集、商贸繁荣的景象。 同治元年嘉定人徐郙中状元,这是徐郙所题写的寿匾。 清代海派画家作品,记录了上海官员在豫园设宴,中外人士共赏昆曲的场景。 <h1><font color="#ed2308"><b>谢谢观看!</b></font></h1><h3> 秦树德 2020.09.19 <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