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建校155周年前夕百余老上中人隆重举行《老校长郑通和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诞辰纪念文集》首发仪式

陈Sir

<p>2020年9月12日上午,上海中学老校友代表百余人,聚集在徐汇区华泾镇欧洲印象邻里汇,隆重举行了《江苏省立上海中学老校长郑通和先生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文集》首发仪式。下午,老上中人音乐舞蹈沙龙的成员,在疫情后第一次进行彩排演出,以祝贺首发式圆满成功!并借此为10月份即将到来的上海中学建校155周年”老上中人网上云庆典”活动,拉开序幕!</p> <p>首发式举办地—徐汇区华泾镇印象欧洲邻里汇</p> <p>上海中学老校友钱舍(1965届),介绍筹备举办首发式活动的初衷和过程情况。</p> <p>上海中学现任领导关心并支持这次活动,特意派出了原上海中学校友会秘书长、原上海中学校务办主任潘欣老师参与。</p> <p>潘欣老师在首发仪式上讲话</p> <p>上海中学老校友钱大栋(1967届高中),代表编委会向潘欣老师赠送纪念文集。</p> <p>《江苏省立上海中学老校长郑通和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诞辰纪念文集》</p> <p><b>郑通和</b></p><p>郑通和(1899年——1985年7月15日)字西谷,安徽庐江人,10岁入塾。[1]民国元年(1912年)就读于舒城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民国8年,升入南开大学,获文学士学位。</p><p>中文名</p><p>郑通和</p><p>国籍</p><p>中国</p><p>出生地</p><p>安徽庐江</p><p>出生日期</p><p>1899年</p><p>逝世日期</p><p>1985年7月15日</p><p>活动历程任职及著述</p><p><b>人物简介</b></p><p><b>郑通和,</b>字西谷,安徽庐江人,10岁入塾。民国元年(1912年)就读于舒城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民国8年,升入南开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民国12年8月赴美留学,入斯丹福大学,次年获教育学士学位。旋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习,民国14年6月获教育硕士学位,继续留校深造。次年夏返回,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等职。</p><p><b>活动历程</b></p><p>民国16年6月,由著名学者欧元怀推荐,任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长。当时,学校办公室和高中部设在小南门外陆家浜,初中部则设在小西门尚文路,教学、管理均感不便,校舍也陈旧狭隘,难以发展,郑通和鉴于市区和郊区地价级差悬殊,遂萌发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另建新校舍的设想。在征得江苏省政府同意后,经多方奔走接洽,以较高价格售出旧校舍及地产,廉价购得沪闵路(今老沪闵路)吴家宅土地460余亩,于民国23年3月兴工建造新校舍,10月中旬竣工,学生即全部迁入上课。12月29日,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当时,人们称赞“黉宫(指新校舍)宏伟,设备齐全,以类(相比)大学规模,亦不为逊(色)。”</p><p>郑通和悉心办学,以武训精神自勉,为聘请望重士林的学者执教,亲自登门恳情,直至允诺而后止。当时名流如胡朴安、柳诒徵、江问渔等,都曾任该校教职,优礼有加。为从多方面培养人才奠定基础,他制订多科制教学课程,在必修课外,设多种选修课。如外文课,除英文是必修课外,还选修日、德、法文等课。他还制定“为公、前进、合作”六字校训,作为“上中精神”,策励师生奋进。同时,他严于律己,平等待人,和所有师生友好融洽。他生活简朴,四季着学生服,家住学校宿舍,照付租金;即是通信邮资,亦是自付,不费公帑分文。他主持上中校政达10年之久,卓有成效,使该校成为当时全国中等学校示范单位。</p><p><b>任职及著述</b></p><p>抗日战争期间及抗战胜利后,他曾任国民政府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等职。民国38年2月去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教育部政务次长等职。1980年退休。1985年7月15日病逝于台北。著有《中等学校行政》、《六十自述》和《郑西谷先生教育论文集》等。</p><p><br></p><p><br></p><p><br></p> <p>郑通和老校长铜像</p><p>——上海中学校友会北京联络组制作了五帧郑校长的铜像,以纪念他创办上中的功绩,彰显上中校友对郑通和老校长的深切缅怀。</p> <p>上海中学老校友杭育,担任首发仪式和演出活动的主持人。</p> <p>本文集主编钱重耀先生是省上中时期的学生,今年己九十高龄。他克服了体弱等困难,怀着“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努力迈进“的郑校长做事的精神,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主编了这本文集。</p><p>钱重耀(1951届高中)介绍他眼中的郑校长以及编辑本书的体会。</p><p><br></p> <p>视频一</p> <p>郑通和老校长的外孙郑文先生到会,代表郑校长的亲属发言。他对上中校友以如此隆重的仪式纪念郑通和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深表谢意!</p><p>郑校长的亲属负担了本文集的出版、印刷资金。</p><p><br></p> <p>视频二</p> <p>上海中学老校友杨超(1954届),介绍了当年上中校友会北京联络组开展的纪念郑通和老校长的活动情况。</p> <p>视频三</p> <p>上海中学老校友许佛曾(1951届),介绍了由他主编的郑通和老校长纪念文集的姐妹篇——沈亦珍校长纪念文集的基本内容和有关情况。</p><p>沈亦珍校长作为郑校长的接班人,在1946~1949省上中工作期间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沈亦珍校长的纪念文集正在紧张的编辑中,不久也将举行首发式。</p><p><br></p> <p>视频四</p> <p>《情系上中》主编、上海中学老校友陈庆鸿(1968届初中),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表示,参加首发式,听了老校友的讲述,可以用“敬重、感动、继承”六个字来表达后辈校友的感受。</p> <p>视频五</p> <p>陈庆鸿校友提到,老上中人活动组织者与志愿者们,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上海中学155周年云校庆等系列活动。</p> <p>特邀嘉宾、清华大学校友袁帆,充满激情地介绍了他所了解并研究发表的郑通和先生有关文宣的情况。</p> <p>视频六</p> <p>会场花絮</p> <p>下午,老上中人音乐舞蹈沙龙的校友们,在疫情后第一次进行彩排演出。大家以此来热烈祝贺郑通和老校长纪念文集首发式圆满成功!并借此为10月份即将到来的上海中学建校155周年”老上中人网上云庆典”活动,拉开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序幕!</p> <p>大合唱《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歌》、《老上中人之歌》、《老师,我想你》,表演者:老上中人音舞沙龙龙门合唱团</p> <p>舞蹈《江山》,表演者:老上中人音舞沙龙龙门舞蹈旗袍队</p> <p>视频七</p> <p>女声小组唱《夕阳红》,表演者:老上中人音舞沙龙龙门合唱队</p> <p>独舞《春天的芭蕾》,表演者:孟惠惠</p> <p>女声独唱《浪漫夕阳》,演唱者:颜学龄</p> <p>服饰秀《美丽中国》,表演者:老上中人音舞沙龙龙门舞蹈旗袍队</p> <p>视频八</p> <p>京剧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演唱者:张鑫珂、李月新</p> <p>男声俄语清唱《共青团员之歌》,表演者:老上中人音舞沙龙龙门合唱队</p> <p>蒙古舞《赞歌》,表演者:老上中人音舞沙龙龙门舞蹈旗袍队</p> <p>女声独唱《致敬》,演唱者:高建安</p> <p>视频九</p> <p>朗诵《母亲,永远》,朗诵者:颜学龄</p> <p>旗袍秀《江南美》,表演者:老上中人音舞沙龙龙门舞蹈旗袍队</p> <p>朗诵《蓝色的春天》,朗诵者:杭育</p> <p>健身舞《共筑中国梦》,编创表演者:高仕佐、颜学龄</p> <p>上海中学上中路大门</p> <p>上海中学龙门楼</p> <p>上海中学先棉堂</p> <p>上海中学大礼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