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门头沟的京西古道第一村“三家店”,历史上曾是永定河上重要渡口和物资集散地,<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为西北出京之咽喉要冲</span>。历来,交通枢纽、水运码头均是人员生聚,经济繁华之地,三家店村亦是如此。古时,没有飞机火车,最方便的即是河流水运。北京东有大运河西有永定河,是京城所需各类物资输送的重要通道,是京城的生存命脉,所以京城有“东有张家湾,西有三家店”的说法。</p><p> 三家店,据平原入山、出山入城之要冲,有河运及陆路交汇通达之便,在隋唐时便形成水陆码头。自古是入山、陕、蒙的必经商旅通道。而门头沟是优质无烟煤的产地,此地煤炭开采始于辽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山区的煤、木材、大量山货的运出,山里所需的大量生活必需品的输入,成就了三家店,至今这里也是列车由京城开往口外的必经之地。</p> <p> 三家店的由来,大多认为源于最初村内三户人家开的三家客店,有说开的是店铺,有说开的是大车店。也有人认为缘起三姓人家,这也有可能,因为这里也曾叫过三家村。 </p><p> 关于“三家”姓氏有多种说法,张姓是有记载的三家店最早的居民。三家店小山后一处台地曾居住曹姓家族而被称做曹家沟。元末修运河时,曹家沟的居民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延续至今曹姓仍为村中大姓之一。据村中老辈人讲,另一老户是牛姓人家,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没有了姓牛的人家,牛家的来龙去脉就没人说得清楚了。</p><p> 据明代《宛署杂记》记载,这里隋末唐初成村,称为“三家店”。海淀区大觉寺的辽碑所记称之为“三家村”。这里还曾叫过“出峡涧”"三堆土”“三家土"等。此地为物流交易中心,商贾云集,大概生意兴隆,吆喝着也顺口,约定俗成三家店的名气便响亮起来,究竟三家店是什么时间叫响亮起来的恐怕神仙也难讲明白了。</p> <p> 虽说是三家店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但兴起应该是辽代门头沟出煤起始,明清至民国繁荣不断。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门头沟附近村民“皆市石炭为生……”,拉煤运货的骡马成群结队,驼铃不绝。随着铁路运输的开始,骡马群骆驼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三家店物流交易中心的功能萎缩,三家店的“店”逐渐弱化。</p><p> 三家店成村于隋末唐初,但现在村址规模的形成始于曹家沟居民搬迁来此,也就是说村子的较大宗建筑民宅始于元代,形成辐辏走集,车马喧阗的商业街则是后话。如今走在街上随处可见破败的不成样子的老屋,老门脸,精致的砖雕、门墩抱鼓石,可完整的不多。还有时不时仰头看到街边沧桑的古树,无不宣示着曾经的辉煌。</p> <p> 如今三家店村被定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准备全面清理违章建筑,恢复古村落及清商业街的历史原貌。谈何容易,村内相对完整的古建筑不多,村落街区恢复形制格局,要大量改建仿古建筑,古房再破修葺后是文物,拆后重建是新房,形在魂找不回来了,游览景点而已。</p> <p> 东街78号是三家店地区最大商户义源记商号旧址。二进四合院,除搭滿小屋棚子,老房倒是基本完好。</p> <p> 精美的门楣砖雕掛落。</p> <p> 如意门门扇上“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的门心联,经岁月消磨,入眼入心已是斑驳不堪。</p> <p> 民国三年(1914)由富商殷海洋出资办学,在村内三官庙建立三家店初级小学。后扩大为完全小学,高级小学,学生增加,三官庙空间不足,迁到当时闲置的山西会馆。解放后,改名为门头沟三家店小学。</p><p> 三家店山西会馆建于乾隆年间,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越制采用了玻璃瓦,更是使用了黄色琉璃瓦。<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琉璃瓦的使用在古代是有严格规定的,黄琉璃瓦为帝王专属,绿琉璃瓦用于王府,绝不能僭越,除非皇家特许。三家店山西会馆主要筹建人是</span>琉璃皇商山西愉次县人赵邦庆。 他从清康熙晚期到乾隆中期为皇家琉璃窑主事之一, 主管琉璃窑厂期间, 皇家园林、紫禁城及王府所用琉璃瓦, 有近一半产自他所管辖的琉璃窑厂。也难怪他有这么大的面子,皇上把他当自家人了。</p><p> 遗憾的是山西会馆在小学内,禁止参观。</p> <p> 三家店小学对面是村内的白衣观音庵,寺庙内留有两通清代碑刻,其中一通为咸丰二年(1852年)设立的《京都顺天府宛平县玉河乡三家店白衣观音庵重修碑记》,碑文记载:“吾乡旧有古刹白衣观音庵,创始于唐代,重修于宋明,……”。说明白衣庵始于唐,村应该更早一些。</p> <p> 京剧“三家店”秦琼的唱段不爱听的人不多,说的是秦琼发配路过三家店投店的事。词中唱到:</p><p>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p><p> 尊一声过往宾朋听从头</p><p> 一不是响马并贼寇</p><p> 二不是歹人把城偷</p><p> 杨林与我来争斗</p><p> 因此上发配到登州</p><p> 舍不得太爷的恩情厚</p><p> 舍不得衙役们众班头</p><p> 实难舍街坊四邻与我的好朋友</p><p> 舍不得老娘白了头</p><p> 娘生儿连心肉</p><p> 儿行千里母担忧</p><p> 儿想娘身难叩首</p><p> 娘想儿来泪双流</p><p> 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p><p> 叫一声解差把店投。</p><p> 好唱段,把秦琼无辜顶罪发配,想家思念母亲的心境表现的丝丝入扣。可惜是演义,做不得真。历史上有秦琼,但杨林是虚构的。而“隋唐演义”里杨林也没发配秦琼,是秦琼杀了黑店掌柜又受陷害,被县官蔡建德判了斩刑。单雄信得知找到县衙搭救,县官认为毕竟是杀了人,寻私改杀为发配,保住了秦琼的性命,并提出登州、南阳关、太原府、北平府四处发配地供选择。单雄信认为登州、南阳太远,太原留守李渊与他有仇,北平府有朋友可以关照秦琼,便定下发配北平府。唱段中“舍不得太爷的恩情厚”指的就是县太爹蔡建德放他生路之事。发配登州自然是没有的事,秦琼在山东犯事儿,登州是现在的山东蓬莱,登州比北平府远吗?可见,确是戏说戏说演戏之说。</p><p> 我也来八卦一把。隋朝末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揭竿不绝。军阀罗艺借机割据设置北平府,范围在今天河北山西辽宁一带,包括燕云十六州。三家店在隋末已是路口码头交通要道,秦琼发配路过此地好像也没什么不妥。“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叫一声解差把店投”,谁能说不是来到这个三家店街口,投得是这个三家店的客店哪。看来说三家店村始于隋唐有道理。</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73、75、77号院都是天利煤厂旧址。天利煤厂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一处三进院落的大型四合院,煤厂由殷氏家族创建所有,人称“殷家大院”。天利煤厂运行存在了二百余年,是北京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清代煤厂遗迹。</span></p> <p> 保存完好的门脸儿,精美的砖雕,院门,石雕门墩。门楣上砖雕仍然留存的黄土清晰可见,是特殊时期破四旧时,居民为保护文物而抹上的黄泥,幸亏如此,后人才得以欣赏到如此精美的砖雕。</p> <p> 推门而进大门洞气势仍在。</p> <p> 北方民房做到这一步也算是极致了。</p> <p> 院内精美的影壁墙,难得的是保存完美。</p> <p> 院内精美之处随处可见,只是成了大杂院,下脚的地方都快沒有了。</p> <p> 77号院的门脸。</p> <p> 73号院,房脊砖雕脊花独此一例,很有特色。</p> <p> 三家店中街59号院,曾是梁姓商人的宅子。我正仔细观察砖雕时,一位中年人推电动自行车买菜回来,因门口狭窄,我赶快躲闪让路。来人很客气,说不急不急你先看,并向我介绍房子现状。他是梁家后代,在此土生土长从没离开过,院子的格局都在,保存也还完整,只是成了大杂院。看我对门楣砖雕掛落感兴趣,告诉我门楣上突出的砖雕花卉少两朵,是被小孩子调皮掰下来的。从他语气中可以感觉到他对祖宅的热爱,也可感觉到老北京人的宽厚、热络、周到。</p> <p> 为恢复古村落所做的努力清晰可见,可真正的恢复犹如古代走近三家店的驼队,驼铃声声且徐行。</p> <p> 关帝庙铁锚寺建成年代略早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原是供奉关老爷的。1921年,永定河上建成了水泥大桥。渡船取消,永定河畔使用多年的一只渡口大铁锚被人们安置在关帝庙内,庙宇重修后称为“关帝庙铁锚寺”,关帝和铁锚一起享受香火,一起镇水?有点神道。</p><p> 该庙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曾经做过本村义和团“坎字团”的拳坊。</p> <p> 如今小庙修缮一新,庙内关老爷、观世音等塑像光彩照人,可大铁锚流失不见。正是“铁锚不知何处去,寺庙真假各半边”。</p><p> 寺内本是禁止参观的,赶的巧,村里的人开门进香,庙门虚掩,我推门而入,一眼到底,人三五个,神三五尊,合十闭目,各拜金身。</p> <p> 清朗明快的山村人家,从门楼看也是一处老宅。</p> <p> 这是一处有五进院子的老宅,住在里面的一位居民老大妈手牵一个孩子,热情的带着我在里面转了一圈。很有感触,由于里面狭窄,也不知道哪儿是哪儿,没人领着还真不行。感觉一是乱,二是院子套院子很大。虽然沒有掛文保的牌子,但房屋状况和掛文保牌子的沒有太大区别,如若清除私搭乱建,修复历史老宅,开辟个私人博物馆之类的场所,善莫大焉。</p> <p> 精致的砖拱券门脸,虽然碱化损毁严重,但仍能展现出建造之初的光彩,看外边,你能想得到里边是厕所吗。</p> <p> 人去屋空的民房,屋前不知何时被腰斩的大树,硕大的树桩上生出的枝条已长成小桶般粗的大树。新老共存,我忽然想到庄子的小年大年之说,这算小年还是大年?</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马王庙,原址只残存正殿。现正殿修复,两配殿新建,外墙随便围起,垒了个院门,从外观看不出是庙。现为村社区服务站。</span></p> <p> 服务站每天上午9点至11点,下午2点到5点开放,可里面实在是没什么东西可看。</p> <p> 三家店是因商业发展而繁华起来的村落,古时店铺林立是三家店的基本特色。做生意就有风险,不确定因素高,就喜欢求神拜佛,因此三家店最大的特点就是“庙多神仙多”。小小山村竞有十数座庙宇寺观,供奉的各路神仙约有30多位,小小山村得如此多的神灵护佑,有草率之嫌,反射出国人对信仰的态度,祭如在、信则灵。</p> <p> 三家店村如今留下有数的几座庙宇劫后余生,或残或破,修复后也就是一个壳子。唯有村北的龙王庙完整留存下来。在三家店小学门前,一位在三家店小学毕业的大嫂给我介绍了三家店村的很多故事。小学内山西会馆建筑做为教师办公室得以保存,白衣观音庵原是有尼姑的,特殊时期被批斗撵走。而龙王庙被大队用草帘子类的东西围了起来,里面堆满化肥,呛人刺眼,使红卫兵避而远之,得以完全保护留存至今。</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不为过,可河水频繁泛滥为害极大,对门头沟地区犹甚。在传说中,龙王管水,主宰永定河的是永定河河神,为</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祈求平安,修建龙王庙成了精神寄托。根据记载,门头沟如今还留有28座大大小小的龙王庙。</span></p><p> 三家店龙王庙创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重修,庙内除供奉四海龙王外也供有永定河河神像。在历史上曾有金世宗、元世祖、清康熙、亁隆给永定河神下诏封爵,重视可见一斑。</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龙王庙还保留有给河神过生日的民俗,始自清初,每年六月十三举行祭河神庙会,长盛不衰。抗日战争期间停止,抗战胜利后恢复。新中国建立,庙会停办。2010年,三家店村委会恢复了祭河神的活动。</span></p> <p> 三家店火车站,为詹天佑百年前修建的京张铁路的一部分,最早建于1907年,位于现在东老店位置,后沿丰沙线向南挪了几里路,形成现在的车站。这里向西仍保有唯一一段仍在运行的百年老路。</p> <p> 三家店村是北京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清光绪初,在这里设立“键锐营火药局”,在永定河的兴隆坝上安装水碓,碾压火药。光绪九年(1883年),李鸿章购置欧洲近代机床设备,安装在火药局,创办了北京第一家近代兵工厂神机营机器局,1884年建成投产,开始制造新式火<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炮、机关枪、水雷、炮弹、子弹等。1890年失火,烧毁部分厂房,军械军火库房幸未波及,火后该局结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1937年日军占领平西,兵营工厂被毁,地块归属三家店火车站使用,位置就在这块汽车站牌子的后面。东老店即存在过初期的三家店火车站,也存在过中国早期的现代兵工厂。</p> <p> 东老店处还在使用的老铁路,值得多说几句。这就是詹天佑在1906年主持修建的京门铁路,是京张铁路的辅助铁路。自西直门南侧车公庄分岔,西经五路、田村等站,达门头沟的三家店、色树坟、大台各站至木城涧,共11站。修建目的是将门头沟的煤炭运抵西直门,供京张铁路蒸汽机车燃料之用。单线行驶,迄今也已百年。1971年2月1日西直门至五路段线路被拆除。火车改从三家店发车,向西过京门铁路桥向南拐到门头沟站,再折回向西驶入山区至木城涧。这条线上有一趟只有一节车厢的列车,被称为“京城最短的火车”。全国火车时刻表上查不到,售票处不卖票,需上车购票的特别列车。一路上,可观赏三家店的水库,永定河上的桥梁,铁路两侧山间景色。小火车每天两趟,全程约两小时,到达终点后稍事休息即返回。主要是接送铁路职工上下班,也被称为通勤车。</p><p> 由于疫情暂停运营,路上长滿野草,真希望它能够做为人文景观,旅游路线永远存在下去。</p> <p> 网上无意间查到的三家店车站资料照片,向西的铁路,看看是同一条路吗?照片拍于1940年12月。</p> <p> 三家店自古是京西水路旱路的交汇点,也是永定河上的重要渡口。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千里永定河上桥梁最为密集的所在,一华里多的河段上,有7座桥梁横跨河面,有桥梁博物馆的美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古代时,永定河两岸来往极其不便,人们在春秋水浅时摆放大石块,踩石迈步过河,称“迈石”。汛期涨水时,迈石落入河底,河总要过,于是人们在河边设立渡口,最初人坐在柳条笸箩中划水过河,后来有了木船,三家店逐步发展成为大渡口。明朝万历年间,在村西面永定河上建了一座季节性木板桥,白露节气搭桥,惊蛰节气拆除,成为古代西山大路极重要的过河桥梁,一直延续使用到民国初期。1923年12月三家店京门公路桥竣工通车,才最终解决了行人过往永定河的交通困难。</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家店建起的第一座大型桥梁,京门铁路桥。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门头沟生产煤炭,数百年来一直以畜力运输,随着社会的发展,京城用煤量越来越大,为了大量运输煤炭,1906年6月,由清政府经商部奏请“接修京张铁路支线,以兴煤业,自是应行筹办之举”。同年7月获准,10月由詹天佑率队勘测设计京门铁路。路跨永定河建起京门铁路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京張铁路1905年开工1909年建成,而京门铁路1906年开工1908年建成。京门铁路“京张支线,以兴煤业”保证京张路的能源供应,功不可沒。也是百年京张铁路现今唯一仍在运营的路段。</p><p> 毋庸置疑,三家店村的商业繁荣走下坡路始于此桥此路。</p> <p> 三家店公路桥,又称京门公路桥。民国十年(1921年)京兆尹公署拨款三十万大洋,由法国工程师设计监造,华洋义赈会法商承建。<span style="color: rgb(43, 43, 43); 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1923年12月竣工通车。是</span>北京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路桥梁,<span style="color: rgb(43, 43, 43); 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北京最早的现代公路桥。</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 color: rgb(43, 43, 43);"> </span><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此桥建成后,1936年北平长途汽车行开通了门头沟的第一条公交路线,阜成门至圈门通行不定班次的公共汽车。</span></p> <p> 京门公路桥,设计使用年限二十年。1958年,上游不远处拦河闸公路桥建成通车。为确保安全,轻重车分流,轻车走京门公路桥,重型车走拦河闸公路桥。1982年桥梁设计者后人来信,提出使用年限的问题,相关部门做了检修。1986年3月,经过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桥梁室检测,此桥仍可使用。仅投资70万的整修,1987年7月1日又恢复通车。与拦河闸桥组成上下单行车道。2002年8月19日与老桥并列的三家店京原公路新桥建成通车,老桥禁止机动车通行。2014年进行保护性维修。2015年围起围栏成为文物。</p> <p> 老桥新桥相距仅仅几十公分,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当地俗称老桥为“洋灰桥”。洋灰桥至今已97岁,结构主体依然坚固。</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新老两桥并列,除了新桥比老桥宽,其它还真看不出多大区别。桥洞远处看到的是拦河闸公路桥。</p> <p> 位于门头沟三家店村西的三家店拦河闸桥,建于1956年。曾经分流京门公路桥机动车辆以保护老桥,京原公路桥建成后,不再通行车辆。</p> <p> 车辆通行是次要功能,主要功能是拦蓄永定河上游下泄水量,改善水质,保证市区的水质和用水量。是永定河引水渠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水闸上游,可看到丰沙线复线铁路桥和环绕山脚的<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西六环跨丰沙铁路斜拉桥。</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丰沙线老一号桥,是日军占领时期为掠夺京西及大同煤炭,修建同塘(大同至塘沽)铁路时所建。1939年开工,至1944年停工,全线完成近一半。老一号桥桥墩、桥梁全部完工。1945年日本投降,同塘线暂时被人们当作便道使用。<span style="color: rgb(43, 43, 43); 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道部决定修通丰沙线(丰台—沙城)。1955年6月30日全线铺轨并正式通车,</span>老一号桥做为丰沙线上下行双线运行使用。1972年永定河一号桥开通,因为历史原因只架设了一侧砼梁,另一侧预留,这样新桥实际是单线,作为下行线使用,而老一号桥则作为上行线继续使用,上下行分走新老两桥。1979年丰沙线开始电气化改造,才补架起另一侧砼梁,把上行线从老桥挪到新桥上,1983年竣工通车。老一号桥从此弃用,钢桁架梁拆除,如今留下水中的一排桥墩。</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 color: rgb(43, 43, 43);"> 丰沙线永定河一号桥,1959年开工,1972年完成一侧桥梁架设,作为丰沙线下行单线运行。1983年补齐另一半桥梁,成为完整铁路大桥。</span></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 color: rgb(43, 43, 43);"> 斜军(斜河涧至军庄)联络线一号特大桥。建于1985年,全长1047米。</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斜军线的意义在于该路线可使经由北京的西北环线列车不再经三家店车站转向行驶,大大缩短距离节约能源。</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 color: rgb(43, 43, 43);"> 斜军线一号特大桥是全国罕见的弧形桥梁。桥体呈圆弧形延伸,弯转近90°,漫步于水面之上,轻盈洒脱,潇洒向前。</span></p> <p> 洞口标着1号隧道,不知道从那里祘起,列车出隧道后跨上永定河<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 color: rgb(43, 43, 43);">斜军联络线一号特大桥。</span></p> <p> 由此入山,通往口外。</p> <p> 三家店傍山近水,山渺渺,水依依,野趣空灵。放浪山水间,有出世离尘之妙。前有久远历史足迹,今存近代工业发展文明,不同于街市园林,非乡村野店可比。来此可长见识、明心性,何乐不为耳?</p> <p>【水仙子】</p><p> 三家店落北京西,隔水村西入涧隈。水边一片青蒲苇,恰秋光正宜。</p><p> 俏精灵动涟漪。翩翩起,比翼飞,渐入云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