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厚重的尘封,解读久远的密码——周家岭始祖文黄以龙迁徙原因初探

刘云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家岭虽然说不上“穷山恶水”,可是自然条件确实比较差。缺水及土地贫瘠是农耕文明的两项致命弱点,而周家岭居然两者尽占。我在《水调歌头。周家岭赞》一词中写道:“地瘦多生嘉树,水贵常飞仙鹤”,虽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文学夸张,而“地瘦”和“水贵”却是实情。</p><p class="ql-block"> 曾经与本村乡亲或外地朋友调侃,以为先祖是为了逃债或者躲避兵祸而别无选择才定居此地,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其迁徙年代正逢清代颇负历史盛名的“乾隆盛世”,“躲避兵祸”之推测即可排除。乾隆一朝凡六十年,内地几乎没有发生过对百姓生活有较大影响的战事,改土归流也发生在雍正朝,到乾隆初即已平定。躲避兵祸之说难以成立。</p><p class="ql-block"> 经考证,迁徙周家岭之始祖为文黄、以龙二公。刘氏《通谱》中在文黄公的条目中附有简评:“生平正大(在),光欲而则,隆重斯文,不喜狂浮”,查遍《通谱》,条目中附有简评且褒奖者,唯文黄公一人而已。文黄公乃堂堂正正之人,岂肯为污名败德之事?逃债一说,也属无稽之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既不是逃债,也非躲避兵祸,文黄、以龙二公只为开发周家岭而来。</p><p class="ql-block"> 有关资料记载,乾隆一朝,人口暴增。乾隆初年全国总人口为1.4亿,到乾隆末年增长为3亿。每年增长284万。年增长率为千分之12.9。其中湘、鄂、川三省增长更快,年增长率为千分之19.7。人口暴增,土地缺口越来越大。乾隆皇上圣明,但是他老人家却不会搞一个类似“计生委”的机构来控制人口,只能以奖励垦荒为一项“基本国策”。其即位不久就宣布:“劝课农业”,既是地方“督抚第一要政”,也是朝廷的最高旨意。他再三强调:“垦田务农为政之本”,“劝课农桑临民者,第一要务,实力行之。”由于不断扩大的耕地面积仍然适应不了人口的增加,而待垦土地又日益减少,因此,乾隆非常重视开垦零星土地,积极鼓励农民大力开辟山头地角可耕种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文黄、以龙二公原住火田(今耒阳市五里牌街道辖区内),距县城约十公里。城镇近郊,优势明显,其发展无疑要远远先于偏僻闭塞的周家岭,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也更为突出。当时穷山僻壤的周家岭周边必有不少尚未开垦的荒地,也许就是这种“优势”让文黄、以龙二公动心。官府有鼓励,自己有需求,为了摆脱地少人多的困境,二公毅然决定为后人开辟这片处女地。周家岭的地势,一如养精蓄锐之卧虎,天生形胜,是开辟新屋场的风水宝地,坚定了二公开创周家岭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周家岭周边缺水,不说小河,就连一条小溪都没有。不过周边有不少地下泉,泉水冲、香柳塘、畔塘冲、奉家冲等都有地下泉,在没有水利工程只能靠天吃饭的两百多年前,这些地下泉对抗旱救灾能够发挥一定作用。</p><p class="ql-block"> 两百多年过去,文黄、以龙的子孙在周家岭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十余代,总人口繁衍到五百以上,呈现一派繁荣兴旺之景象。诚然,两百多年来我们的先辈一定经历过不少水旱(应多为旱灾)天灾,也饱受过饥饿之苦,然而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哪朝哪代的同胞没有遭遇天灾饱受饥饿之苦?</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周家岭天蓝云碧,山青水秀,树木葱茏,翠竹遍野,稻花飘香,鸡鸭成群,交通方便,通讯顺畅……今天的周家岭人,雄姿英发,朝气蓬勃,男俊女靓,人才济济,年轻一代青胜于蓝,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正所谓人杰地灵!这些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先有超前而独到的眼光!</p><p class="ql-block"> 刘云德 2020.9.4.于长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火田寻根之旅</p><p class="ql-block">据家谱记载,清乾隆中期,元祖文黄、以龙二公自耒阳城郊火田迁徙到现址。2023年4月16日我们一行八人驱车至火田寻根,通过实地考察和询问本地宗亲,大致解开了元祖迁徙之谜。火田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且其山丘特别矮小,火田刘家屋场后岭也号称“虎形”的山岗高不足十米。地处城郊,耕地开发较早,受清康、壅、乾数代鼓励开荒政策的激励,可以想见当时当地的土地开发已达极限。丘陵地区,缺柴少草,又远离煤炭产地,加之当地严重缺乏水资源,(罐区渠道和喇叭冲水库都是现代水利工程)这些自然条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极为不利。康雍乾时期爆增之人口,导致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更为突出。不与当地争夺资源,勇闯异乡,开拓发展,这就是文黄、以龙二公的远离城郊迁徙到相对偏僻的现址之初衷。</p><p class="ql-block">据火田厚礼老人介绍,火田每隔五、六十年就会有一支族人迁出。查阅族谱,兴康堰上湾、龙形湾、新屋里;大屋里都是从火田迁徙而来,其迁徙年代更早于我们周家岭,其开派者都是与我们血脉很近之宗亲。陆续有人口外迁,足以说明火田人口与土地之矛盾难以平衡。</p><p class="ql-block">寻根之旅找到了解开文黄、以龙迁徙之谜的比较客观的答案。</p><p class="ql-block">寻根之旅参与者有厚强、冬元、军林、云德、德站、德文夫妇、德伟等。</p><p class="ql-block"> 刘云德 2023年4月18日</p><p class="ql-block"> (关于兴康龙形湾等地的迁徙资料补充于2023年8月。本文2024年4月2日录入)</p> <p class="ql-block">七律·火田寻根遐想(新韵)</p><p class="ql-block">认祖寻根到火田,叩山问水想当年。</p><p class="ql-block">人丁兴旺升宅价,稻黍薄收贵地钱。</p><p class="ql-block">同室相争甘落后,异乡进取勇为先。</p><p class="ql-block">高瞻远虑开新址,敢教荒冲变乐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