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培育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践行劳动的新时代好少年,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做实、做好劳动教育就是我们献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路上的最好礼物。</p> 发现劳动之美 <p> 请大家看看最美劳动者的劳动画面:负责清扫瑶海区明光路段的环卫工人李有明,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作息时间,他说 ,“干干净净,城市就美了”;疫情期间,快递小哥汪勇成为“流动的风景”,每天接送武汉金银潭医院职工上下班,并带领其他志愿者帮助医护人员解决就餐、出行问题,他说“我接送的医务人员,都是救命的啊”;安徽省对口援疆第九批教师王宗保,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冒着严寒,先后八次下乡到喀热苏村结亲,主动帮扶贫困户,买米、买油、捐款,并发动全组老师从维吾尔族贫困群众家中购买了共计2300多公斤滞销的核桃和大枣。他说,“维汉一家亲,能帮一些就帮一些”。三位劳动者朴实的话语,彰显的“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是如此生动。质朴、美丽的劳动精神,让我们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冲破黑暗的力量,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p> 感悟劳动之贵 <p>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b>“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b>全国教育大会第一次明确地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及美育一道,作为新时代我国的教育目标。总书记告诉我们,<b>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b></p><p>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如果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缺乏劳动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怕苦怕累,难以坚持,参加工作以后就不敢担当,不敢开拓进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美丽,劳动的可贵,从而志愿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p><p>我是一名思政课教师,在《辛勤劳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研讨课上,我展示了以下四幅照片:</p> <p><b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的18个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召开,荣获改革先锋称号的袁隆平没有参加庆祝大会,而是坚守在三亚的水稻田里,继续研发新品种。</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走进生产车间,了解企业复工复产和经营情况时强调:“劳动模范是共和国的功臣,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b></p> <p> 四幅照片生动诠释了“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的非凡意义,讲述了做任何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和辛勤劳动的朴素道理。</p><p>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又一代劳动者挥洒汗水、奋力拼搏。通过科学家、改革先锋、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劳动典型的宣讲,引导我们的学生热爱劳动,让他们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每一个追梦人才会离梦想越来越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早日实现。</p> 践行劳动之贵 <p> 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特别突出地强调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p><p> 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长大后辛勤工作的新时代劳动者,势在必行,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p> <p><b> 开展志愿服务劳动,增强劳动意识。</b></p><p> 在校园里设计和建立劳动服务岗位,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繁杂、琐碎和辛苦,感受和尊重各种劳动人员,培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懂得责任与担当。</p> <p> 在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举办的“致敬身边劳动者”主题活动中,学生们用镜头捕捉身边可亲可敬的劳动者,发现平凡劳动的珍贵,体会劳动的不易,领悟尊重的可贵。学校保安、保洁和校工获得了在工作岗位上的“最美劳动照”。</p><p><br></p><p><b> 开展志愿服务劳动,培养社会责任。</b></p><p> 劳动教育内容不仅是服务自己,而且还需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志愿劳动,能更好地了解和关注社会,同时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p> <p> 合肥市临泉路第一小学的孩子们走进方庙街道,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的打扫人行道尘土,有的走进绿化带捡拾垃圾,有的清理墙上小广告,在劳动中,劳动能力和环保意识增强了,也号召身边更多的人为文明创建贡献力量。全市一大批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合肥南站、合肥地铁等,在志愿劳动服务中,继承和发扬了“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的美好品德,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br></p><p><b> 开展家庭技能劳动,提高生活能力。</b></p><p>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贴切生动地说明了生活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学会了清洗衣物、做饭、打扫和整理房间,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家政、厨艺、服装、插花等选修课程,以此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生活的基本技能,提高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目前,全市中小学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得到明显增强。</p> <p> 7月14日上午,作为志愿者老师,我陪着坐在轮椅上的方开馨同学进入了中考考场,和全省67.41万名考生一样,她在为梦想奋斗着。四年前的一场车祸她失去了父亲,自己也高位截瘫,但是她一直在努力生活。在家里,她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妈妈;在学校,她坚持坐在轮椅上为班级擦擦瓷砖和玻璃;学习中,因为血液流通不畅,上完课手脚冰凉、腿部浮肿的状况经常出现,可她没有落下一节课。谈到未来,她说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考上大学,找一份工作,和妈妈过上幸福的生活。质朴的话语表达了她希望通过辛勤劳动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决心。</p> <p><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b></p><p><br></p><p>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15岁的小开馨和她的同学们将和我们一起见证;2035年,30岁的他们,将用劳动建设美丽中国,将用劳动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50年,当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的时候,他们45岁,正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祝福并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让我们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小康生活!</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