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祖宗功德.恩重如山】</p><p class="ql-block">——家族世系前世今生⑤</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八章 历代故人安葬</b></p><p class="ql-block"> 1、一世祖王荣、王陈氏; 二世祖王克禄,王、张、陈氏, 葬新民东南大荒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三世祖王绪、王高氏,葬四架山村刘屯道北原王氏墓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3、四世祖王立全,王李氏; 五世祖 王 顺、王黄氏; 六世祖王万秀、王刘氏,葬獾子洞村西大西山王氏老墓地(197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链接7】首次迁葬祖坟</b></p><p class="ql-block"> 1952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寒食节,为便于祭祖扫墓,父亲王德庆从部队转业回乡后,主持将原葬刘屯的四世祖墓(王立全)、五世祖墓(王顺在刘帮屯去世葬刘屯)及原葬东平顶山的六世祖墓(王万秀)迁葬獾子洞村南山西麓墓地,之前找人(苇子沟家族王普,精通阴阳宅风水)查看并用粉色彩纸绘制了坟茔地图。</p><p class="ql-block"> 1965年刘帮屯三爷王生去世(肺部疾病)葬南山墓地。</p><p class="ql-block"> 1975年春因獾子洞大队集体耕地规划(平坟),由王勤、王德文、王江等经手把四座墓(三座祖坟墓,三爷坟墓)迁至村西大西山东北坡(赵家坟)安葬,当时没有查看地形地貌。不久,由王德庆主持把四座墓又往下坡挪至现在的老墓地(即獾子洞大西山缓坡山楂园子北侧),自认为此坡地向阳,土层深厚,是一块不错的墓地。这次是第二次迁葬祖坟。只可惜疏于管理,墓地南部边缘被人挤占且开了一条车道,周边也被别人开荒种地了,墓地范围缩小,以致不得不再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链接8】关于三世祖墓</b></p><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原葬刘屯三世祖王绪墓,由于家族王恩老爷家的因素,原地未动,如今墓地早已被夷为耕地,很是遗憾。王氏家族第四代“立”字辈是亲兄弟,迁葬时只迁了本枝直系王立全等。 </p><p class="ql-block"> 在1952年挪坟时父亲母亲、二叔二婶等参与,从被挪墓中还检出了几件金银首饰,有怀牛、手镯、戒子、耳钤、头钗。1975年刘屯老莹地被铲平多年以后,至2020年,据刘向坤讲,原刘屯王家坟地在耕种时曾几次发现各种首饰、黄金等。</p><p class="ql-block"> 4、七世祖父、祖母及八世父母。</p><p class="ql-block"> 祖父王勤于1982年8月因中风病逝,终年80岁,祖母王高氏于1989年1月去世,无疾而终,享年87岁。父亲王德庆2016年4月辞世,享年93岁;母亲赵桂珍2011年6月去世,终年80岁。葬獾子洞村西大西山东北麓新立墓地(自家承包地北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链接9】大西山墓地</b></p><p class="ql-block"> 这个墓地是2012年4月1日老大股立的,位于獾子洞大西山东北麓。墓地西北背靠鹰嘴山(鹰嘴山位于石桩子村东北,与南土城交界,系马鞍山余脉),东南有獾子洞水库笼罩(现为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前罩后靠,依山傍水,北高南低,漫坡朝阳,明堂开阔。经人查看(苏家屯十里河张先生)实为风水宝地。新立墓地为乾山巽向,偏东南135度(从正北0度子午线起,转至东南方向90度+45度),以东水库东闸门为参照物。此次选墓地,虽然我身体有恙,受父亲委托,也亲临宝地,事后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b>《宝地》</b></p><p class="ql-block"><b>西北远眺后靠鹰嘴,(眺.tiao跳.往远处看)</b></p><p class="ql-block"><b>东南笼罩前临湿地。(国家湿地公园)</b></p><p class="ql-block"><b>自然风光景色秀丽,</b></p><p class="ql-block"><b>蓝天之下山水相依。(墓地自然浑为一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链接10】祖父祖母墓立祖</b></p><p class="ql-block"> 1978年秋七世祖父王勤患中风卧床,祖母细心照料,人周人放,四年后的1982年8月病逝,享年80岁;祖母王高氏1989年1月无疾而终,享年87岁,合葬大西山老墓地。</p><p class="ql-block"> 1996年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三迁出(因老墓地狭小)立祖,与刘帮屯三祖父(王生1965年去世)墓和八世二叔婶墓(原葬老墓地附近北侧,94年合葬老墓地)一同迁葬大西山东坡新墓地(叶元公路北侧百余米,北邻高广汉烈士墓)。这个墓地是请辽中一女大仙(名“小守卫”)事先勘查所选的蟒地。此后七世三祖母、八世三叔相继去世葬此墓地,十五年另六个月后因此墓地小等原因废弃;</p><p class="ql-block"> 2011年10月27日,农历十月初一,七世三祖父(三爷三奶)墓迁回刘帮屯安葬;二叔婶墓迁葬小西山偏脸子;三叔墓迁葬黄山子西南坡。</p><p class="ql-block"> 2012年4月清明节前夕,由王鹏主持将祖父母墓迁葬大西山东麓新选墓地,同时把2011年6月去世寄存在法库殡仪馆的母亲赵桂珍的骨灰迎回,安葬在新选墓地。本着“长子不离父”的习俗,立爷爷奶奶墓为祖坟。2013年4月清明节前夕父亲王德庆给祖父母墓立墓碑。因碑面格式和生卒年份刻制有瑕疵,现墓碑是2019年4月更换的,系“九孔透龙碑”,背面阴刻“祖宗功德恩重如山”八个大字碑文。</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25日父亲辞世后与母亲合葬,2019年4月21日,在父亲去世三周年之日,子女们为父母墓树立墓碑,系“奠”字墓碑,背面阴刻父亲的生平碑记。本村张连春先生主持,以罗盘仪测定乾山巽向口。</p><p class="ql-block"> 5、八世二叔二婶。</p><p class="ql-block"> 二叔王德文1980年6月去世,终年54岁;二婶黄淑清1994年7月去世,终年62岁。二叔去世后葬老墓地北侧不远处。1994年二婶去世与二叔合葬老墓地。</p><p class="ql-block"> 1996年二叔婶墓与祖父母墓一同迁葬大西山东坡新立墓地。</p><p class="ql-block"> 2011年农历十月初一再次迁葬獾子洞村西小西山南坡(偏脸子与倪家对换)自立墓地,2019年清明节前夕,儿女为二叔婶墓树立墓碑,墓周围栽松树绿化。</p><p class="ql-block"> 6、八世三叔三婶。</p><p class="ql-block"> 三叔王德财1996年5月下旬去世,终年62岁,葬大西山东坡墓地;三婶贾淑云2007年1月15日(冬月二十七)去世,终年72岁,葬黄山子西南坡墓地。</p><p class="ql-block"> 2011年农历十月初一,迁三叔墓与2006年底葬獾子洞村北黄山子西南坡的三婶墓合葬自立墓地。</p><p class="ql-block"> 7、八世老婶</p><p class="ql-block"> 2016年1月29日(农历2015年腊月二十)老婶陈凤英去世,终年76岁,31日葬獾子洞村西北信家地自立墓地(自家承包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链接11】八世老叔去世</b></p><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7日(农历己亥年六月初五上午8:46分),獾子洞王氏家族“老四股”最后一位老人八世老叔王德本辞世,终年83岁(1937~2019),7月9日迁原葬信家地的老婶墓,在村东北黑山子后新选墓地,老叔老婶合葬,入土为安。</p><p class="ql-block"> 8、如今本村茔地现状。</p><p class="ql-block"> 现在獾子洞村的王氏墓地共有五处:</p><p class="ql-block"> (1)1975年由南山迁葬大西山东坡老墓地一处,葬四、五、六世祖;</p><p class="ql-block"> (2)2012年4月1日葬大西山北侧八世父母墓地立七世爷爷奶奶墓为祖坟一处;</p><p class="ql-block"> (3)2011年10月27日葬小西山南坡八世二叔二婶墓地一处;</p><p class="ql-block"> (4 ) 2011年10月27日葬黄山子西南坡三叔三婶墓地一处;</p><p class="ql-block"> (5)2019年7月9日迁原葬信家地(2016.1.31.)的老婶墓与老叔合葬在黑山子北坡新选墓地一处。</p><p class="ql-block"> 因茔地等因素,从2011年农历十月初一起,住獾子洞的王氏家族八世(老四股)均已自立墓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013年清明节父亲为祖父祖母墓立碑</p> <p class="ql-block">父母墓碑碑文</p> <p class="ql-block">村西赵家坟公共墓地,王氏家族祖莹地于此(原山楂园北侧),1975年由南山迁葬。</p> <p class="ql-block"> 我家墓地位于獾子洞村西大西山北侧,承包地北部,2012年4月1日安葬,坐西北朝东南方向,七世祖父祖母合葬墓为祖坟,脚下是八世父母合葬墓,均立墓碑。</p> <p class="ql-block">墓址示意图</p> <p> 墓地西北靠马鞍山东部余脉、石桩子村东北鹰嘴山。</p> <p class="ql-block"> 墓地东南有獾子洞水库为罩,以东水库大堤上东水闸为参照物。</p> <p class="ql-block">小西山公共墓地,八世二叔二婶合葬墓于此。</p> <p class="ql-block">黄山子公共墓地,八世三叔三婶合葬墓于此。</p> <p class="ql-block">村东北黑山子,八世老叔老婶合葬墓于此山北坡。</p> <p class="ql-block">【祖宗功德.恩重如山】</p><p class="ql-block">——家族世系前世今生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九章 相关情况概说</b></p><p class="ql-block"> 1、七世祖母(奶奶)。</p><p class="ql-block"> 奶奶王高氏生于獾子洞村,系父亲高广庭、母亲何氏长女,兄弟姊妹五个。一个哥哥名不详,1939年得温疫病去世;弟弟高鸿泰,曾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法库六区区委委员,解放后在秀水河子供销社獾子洞分店工作,离休后移居前秀水河子,于九十年代去世。育三子,庆富、庆吉、庆玉。三女:大女嫁本村王喜文,二女儿嫁杨家堡冯国华,三女儿小民嫁地不详。</p><p class="ql-block"> 二妹(二姨奶)高梦兰(清朝末年生~九十年代末卒,享年90多岁),嫁本村刘明远(?~1958年),住西门(高继超处),育二女一子,长女嫁谷家堡王维山家(已去世,育3子2女,树君/胡喜(50年)、树臣/双喜(56年)、树奎/兰喜(59年)二女,长女淑芹(前屯惠德江);次女淑艳(四官堡张庆文)。二女嫁杭家屯杜全家,1958年农历八月十四因脑膜炎英年病逝,其夫移居黑龙江拜泉,今已故。育一女凤芝,1956年生,1958年3岁丧母,1970年15岁去拜泉县投父,1975年结婚,夫张福生,有一子一女。</p><p class="ql-block"> 一子刘中堂(乳名“胡祥”,属狗,1946~1998年),64年参加昌图“四清”社教工作队,七十年代当过九队队长,八十年代中期~2004承包黄山子,1998年4月,因心脏(二间瓣狭窄)病去世,终年53岁;妻张淑芝2021年5月病逝,76岁。育两孙景辉、景新,一孙女小艳(嫁新民后温台)。</p><p class="ql-block"> 老妹田高氏(老姨奶),嫁许家堡村小潘家窝堡(东窝堡)田玉庆家,一生无子嗣,过继一养子田凤财(小英子)。</p><p class="ql-block"> 祖母(奶奶)生前身体健康,虽身材不高,但一生干净利落,总爱用长杆烟袋抽烟,一到冬天炕上放一个火盆,屋子里特别暖和。老人爱剪彩纸,剪的小猫小狗小鸡喜字盘肠什么的,惟妙惟肖,贴在墙上非常好看。</p><p class="ql-block"> 奶奶特别喜欢我们,五十年代后期没少照料众多的孙子孙女,六十年代我们经常去老院去玩,祖母总是贴许多发面小苞米面饼子,分给大家吃,一面焦黄的小饼子既酥脆又香甜,非常好吃。</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男丁特别淘气,互相追逐打闹,玩得甚嚣尘上,不懂世事。 记得文革以前,一次在老院大房后玩,钻进东北角的小庙里,把胡仙堂的彩色人像牌位给拿了出来,祖母是修行的人很生气,拿笤帚追打我们几个,后祖母跪在小庙前把牌位放回去,并虔诚地念念有词,为我们祈祷,祈求众仙们原谅,保佑我们这些“小淘气”。</p><p class="ql-block"> 奶奶到了花甲之年,身体很好,老人家惦记老姑,还几次(七、八十年代)去吉林敦化老姑家串门,老姑夫在铁路上工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来给我们讲述她的旅行见闻,什么火车站、汽车站、大火车、小火车的,以及东山里的新鲜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爷爷于七十年代后期患中风卧床后,奶奶精心伺候了四年多,如给爷爷喂食物,洗手脸,剪指甲,擦身体,接大小便,换尿垫等;特别是每天吃饭,奶奶都要把爷爷周坐起来,两侧放枕头防止爷爷栽倒,后用特制的小桌贴胸前放在爷爷腿上,方便爷爷进食,日复一日,奶奶无怨无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89年1月,家族老叔王德英结婚第二天,87岁高龄的祖母安详地睡着了,她老人家无疾而终。大哥王敏、二哥王杰和我一起到法库殡仪馆,送老人最后一程,看到奶奶的身体犹软,面色自然,一口芝麻牙齿非常整齐,一个都没掉落,难怪老人家长寿啊!</span></p><p class="ql-block"> 2、七世二祖父(二爷)王俭。</p><p class="ql-block"> 1929年与大哥王勤移居獾子洞村,到了娶媳妇的年龄,爷爷曾拉粮食给大姑奶,托人做媒,但终未能成家。1939年伪满洲国时期,二爷不幸患温疫病(鼠疫)去世,终年29岁,葬獾子洞村东北小团山,坟墓早已丢失。</p><p class="ql-block"> 3、七世三祖父(三爷)王生。</p><p class="ql-block"> 1965年住刘帮屯的三爷病世,先葬獾子洞南山王家墓地,1975年因土地规划迁西山老墓地,1996年迁大西山东坡,九十年代后期(1998年?)三奶去世合葬,2011年10月迁葬刘帮屯,育有1子2女。</p><p class="ql-block"> 一子: 王德福(大排行七叔,1953年生),育两孙1孙女:长孙王喜,现居住法库。次孙王静在苇子沟教书。1孙女王艳红90年代嫁沈阳史建春(大郎,沈阳粮食局车队职工)之子,由大姐艳玲做媒。</p><p class="ql-block"> 两女:长女嫁刘帮屯范家,因生次子难产早逝,遗2外孙子,老大范会昌,1998年因车祸去世;老二从小送三面船于家,九十年代初曾经和二姑有联系。那次他来认亲是8月初,在秀水河子车站下车后,因不知去獾子洞的路怎么走,正在向人问路,真巧,我骑自行车路过车站,遇见了他,他是个大小伙子,问我去獾子洞怎么走,我问其详,他说他姓于,在三面船粮库工作,说是来认亲的,提及二姑父尹玉良,我说“我带你走吧。”我说明了自己的身份,与尹玉良的亲属关系,他说“那太好了。”于是我骑车带着他就来到獾子洞二姑家,姨甥首次相见,相拥而泣,叙说身世……。午后四点多二姑还把老叔王德本找来,我们一块吃的饭。</p><p class="ql-block"> 次女1945年生(二姑),嫁獾子洞尹玉良,九十年代后期移居内蒙古阿荣旗,一外孙子尹国强(小元),2017年1月因脑瘀血病逝;小元病逝后不久,二姑也去世了。三个外孙女尹国兰(中蒙医院工作)、尹国萍、尹国菊均住内蒙大兴安岭地区。如今二姑父尹玉良还健在,住阿荣旗镇内。</p><p class="ql-block"> 4、七世四祖父(老爷)王庆。</p><p class="ql-block"> 居家住科左前旗东平顶山(今彰武县后新秋镇),1982年冬去世葬东平,有2子6女。</p><p class="ql-block"> 二子:长子王德仁(五叔1940年生),已故。育4孙:王君,王臣(小柱)去世,王三去世,王四和1个孙女王艳霞。</p><p class="ql-block"> 次子王德义(六叔1945年生),育1孙王猛(孙王效飞)。4孙女:王艳华(前新秋),王艳红(赵家沟),王艳秋(沈阳),王小焕。</p><p class="ql-block"> 六女:老大早逝。二女儿淑文,嫁本村王家;三女儿淑琴,嫁本村丁家;四女儿淑兰,嫁本村单家;五女儿淑清,嫁本村杨家;六女儿淑珍,嫁本村刘家;老七,嫁曲家沟(那斯挠)孙家。</p><p class="ql-block"> 5、七世两个姑奶。</p><p class="ql-block"> 祖父的两个亲妹妹,我(九代)这一代称姑奶。</p><p class="ql-block"> 大姑奶,嫁给东平顶山刘恩(民国初年动乱年代,迫于生计曾在小荒地当过“胡子”)家,曾帮助家里照料三爷和老爷两个弟弟至成家,后迁刘帮屯,已去世,育有3子(其中老大刘文汉,老二刘文林,老三刘文生是獾子洞关德义妹夫),一女嫁罗锅沟项庆显。</p><p class="ql-block"> 老姑奶,嫁十家子村老黄家,有后人,子女情况不详。</p><p class="ql-block"> 6、八世两个姑姑。</p><p class="ql-block"> 父辈的两个妹妹,我的姑姑,大姑早逝,但对老姑熟悉,曾于八十年代中期见过最后一次面。</p><p class="ql-block"> 大姑小名大丫(名王淑清?),1926年生,1945年嫁腰达房黄金印(当时住獾子洞),1946年因月子病去世,葬南山道西(南山东北坡),墓丢失,年21岁无子女。</p><p class="ql-block"> 老姑王淑华(小云),1938年生,1957年嫁本村王继田(敦化森铁六合车站任站长),后迁吉林省敦化县。八十年代中期,曾回獾子洞村看望祖母及哥哥嫂嫂,并带蘑菇、木耳等山货。1988年去世(死因不详),终年51岁,育3子王洪生(1958年生)、王洪刚,小五。2女王小静、王小娟。</p><p class="ql-block"> 7、当今其他信息。</p><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的后代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有迁移。如,王恩次子王德昌现住前秀水河子,育2女,<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女王芳,现在辽宁大学任英语教师、次女王丹。</span>四官窝堡王德生之子王祥现住新民高台子罗屯;刘帮屯七叔王德福之子王喜现移住法库(在沈阳务工),次子王静(教师)现住彰武县苇子沟;进入二十一世纪,本家族王辉(庆丹)、王江、王庆波、王庆彬、王庆龙现住沈阳,均已买楼,但未迁户口。</p><p class="ql-block"> 关于家族近枝当今相互联系之事,受社会现实影响,交流甚少,即使是未出五服的家族,如刘帮屯、平顶山,现在也联系不多,是不奇怪的。其他远枝或已出五服且早已断了联系的家族后代,不知居住何方何地,移居资料尚缺,故无法在此表述。</p><p class="ql-block"> 8、家族只言片语</p><p class="ql-block"> ①大荒地枝,隶属新民市兴隆堡乡。1952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后,曾与王恩老爷去过大荒地一次,抄录王氏家族家谱,确认了“闯关东”前山东祖籍所在地址,並写在家谱后面,这张家谱我小时候见过,毁于文革时期。从那以后父亲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工作繁忙,再没联系,如今大荒地尚有后代。</p><p class="ql-block"> ②平顶山枝,隶属彰武县后新秋镇。1980年秋,我和秀水铝制品厂张中生师傅骑自行车去彰武县各公社销售铝锅盖,由前新秋到后新秋,经过东平顶山, 曾到老爷家,见到了老爷老奶,还在那吃了顿饭,见过五叔一面,以后就没有联系了。</p><p class="ql-block"> ③苇子沟枝,彰武县苇子沟乡政府驻地。1983年8月我曾去苇子沟和王普老人见过一面,属家族第七代,会看风水。1952年父亲在獾子洞南山选坟地时是他老人家给看的,在一张粉色的纸上面用毛笔绘制了坟茔地平面图,此图我读书时见过两次,后来弄丢了,以后就没有联系。</p><p class="ql-block"> ④旧屯枝,隶属彰武县苇子沟乡。听父亲说,这枝和王恩老爷他们家是近枝。</p><p class="ql-block"> ⑤嘎立马窝堡枝,隶属彰武县大四家子乡。六七十年代与父亲同辈的家族王德财,曾几次来獾子洞我们家,还有一个叫王德友的,他们是兄弟俩,后来就没有联系了。</p><p class="ql-block"> ⑥沈阳枝,七十年代初,父亲曾经去沈阳一次,在大东区住,这枝据说是来自黑龙江,是第七代近枝,还有一个妹妹(姑奶)也在沈阳,父亲均见过面,和他们谈了家族事宜,以后就没联系了。</p><p class="ql-block"> ⑦四官堡枝,隶属法库县叶茂台镇。文革时期四官堡王德生与父亲联系相认,有三子:王河/庆中、王荣/庆伟、王祥。后来王祥迁新民高台子罗屯,现仍有联系。</p><p class="ql-block"> 另王泽(音摘)枝有四子(庆丰,庆富、庆有、庆余、庆江,庆贵),长子庆丰也有三子,长子王良(子王洪军)。次子王俊及三子王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祖宗功德.恩重如山】</p><p class="ql-block">——家族世系前世今生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十章 历史事项说明</p><p class="ql-block">一、家族起名歌诀</p><p class="ql-block"> 1、命名规律:</p><p class="ql-block"> 先祖规定,家族后代男丁起名时采用上辈单名☞下辈双名☞再下辈单名的“单双循环”规律。</p><p class="ql-block"> 单名含姓俩字(姓+名),重(chong虫)爷不重父;双名含姓仨字(姓+字+名),双字起名时,前边字是区别哪代哪辈用字,同辈用字相同,后边一字是名,字和名两个字合在一起即双名。</p><p class="ql-block"> 女子用单名双名均可,一般双名较多,为体现辈份,与男丁同样采用字加名的起名规律。</p><p class="ql-block"> 2、命名歌诀:</p><p class="ql-block"> 从家谱记载就可看出一辈俩字一辈仨字的规律,另外仨字人名的中间那个字相同,如:</p><p class="ql-block">“克、立、万、德、庆………。”</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王氏家族的部分《字行歌诀》,也叫“辈牒或谱牒”,排序命名用,应有二十个字,很遗憾没能传下全部内容。</p><p class="ql-block"> 还有《名行歌诀》如:</p><p class="ql-block">“仁、义、礼、智、信,</p><p class="ql-block">发、福、生、财、全,</p><p class="ql-block">勤、俭、有、富、贵,</p><p class="ql-block">荣、禄、庆、永、昌。”</p><p class="ql-block">这是单字名和双字名通用的起名歌诀,又叫“名牒”。(“行”读hang杭,如排行)。字诀是祖上留下的,不是一首,一个家族采用哪首字诀,要严格遵循,不得随意变更。</p><p class="ql-block"> 3、命名定式:</p><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后代起名时,严格执行单双循环规律。起单字名时,使用《名行歌诀》;起双字名时,是把《字行歌诀》、《名行歌诀》合起来应用,通过字行序列体现辈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关于后代起名</p><p class="ql-block"> 八世以前家族子续繁衍,同辈是按辈牒(die蝶.文书.证件)起的。王敏大哥我们这一代是王家第九代,一爷公孙。侄王庆飞他们这一代是王家第十代,是三字姓名,姓和名之间应用“庆”字,王志强、王佳宝应该是庆字辈。他们的孩子是王家第十一代,九世和十一世是两个字姓名。</p><p class="ql-block"> 将来第十二世以后的三字姓名,因没有完整的字行辈牒,命名实难,起名只好随意。为了达到起名辈字统一,也可以制定新的《字行排序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家族祖训</p><p class="ql-block"> (1)“言宜慢,心宜善”,据说这是王氏家族最古老的家规。意思是年轻时就该“言宜慢”,这样才能深思熟虑少犯错误,从而保护自己谋求发展。而人到壮年,心智成熟、实力雄厚,这时就应该“心宜善”。这样才能少树敌手,有长者风范,受人尊崇。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平淡,却饱含了古人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中我们能看到仁爱之心,进退之道,造就成熟大气的人格,故此也就成为家族祖训。</p><p class="ql-block"> (2)还有一条祖训,内容为“善为本、孝为道、和为贵、德为高,坦荡做人,宁折不弯”。比“六字祖训”起源较晚,勉励家族在社会上学会做人做事,也成为王氏家族为人处事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 家族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一 、刘帮屯“王家老宅”</p><p class="ql-block"> 第五代先祖王顺携家由刘屯迁到刘帮屯后开荒置地,建房,位于刘帮屯村西道北第三家,(西邻第二家是六世七太爷王万发家)。老宅是五世王顺由刘屯迁刘帮屯后建造的,青砖封笘。两层院子,西侧院开南大门,西侧院与东里院有脚门相通。祖太爷王顺与太爷王万秀住西侧院。</p><p class="ql-block"> 1903年爷爷生于刘帮屯,是太爷的长子。</p><p class="ql-block"> 1922年爷爷奶奶结婚成家,全家住东里院。</p><p class="ql-block"> 1924年父亲德庆出生。此后不久五世祖太爷去世。</p><p class="ql-block"> 1926年大姑淑清出生。因人口多,不便在一起居住,这年起七世爷爷奶奶一家分居租房度日,没有土地,且还供养五世祖太奶和二爷。</p><p class="ql-block"> 1927年二叔德文出生。年末祖太奶去世。</p><p class="ql-block"> 五世祖太爷在刘帮屯拥有土地房产、还开办小商铺。过世后所有财产由六世太爷继承。三爷、老爷少年时代就投奔嫁东平顶山的大姑奶家。“王家老宅”1927年被太爷王万秀卖给刘帮屯范家(如今是袁家),同年变卖土地商铺,后携家(太奶刘氏、老姑奶)迁往东平顶山。</p><p class="ql-block"> 1928年爷爷举家到后五里山子给大户(地主)陈家做农活(今陈国柱家)。</p><p class="ql-block"> 1929年来獾子洞投亲,落脚定居。那年父亲王德庆六岁,大姑四岁,二叔两岁。家庭人口:有爷爷、奶奶,二爷,父亲、二叔、大姑,总共六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 獾子洞“王家老院子”</p><p class="ql-block"> 1929年初来獾子洞找房暂居。</p><p class="ql-block"> 1930年在西门外街置买宋广恩三间土木石平房,位于城墙外土城子道西第二家。这是王家来到獾子洞村的最初老宅,三叔德财、老叔德本、老姑晓云均在此出生(1950年以后由马青林、周井余、张连春先后居住)。这一年,为了养家糊口,爷爷奶奶租种早年搬来獾子洞村的老爷王恩家位于大井沿的五亩土地。并常年以给大户人家打工为生。</p><p class="ql-block"> 1932年六世太爷王万秀在东平顶山去世,第二年七世三爷、老爷曾搬来獾子洞,打算在獾子洞落脚,一个多月后因住房等原因,又分别迁回刘帮屯和东平顶山。</p><p class="ql-block"> 1935年本家三叔德财出生,</p><p class="ql-block"> 1937年老叔德本出生。</p><p class="ql-block"> 1938年老姑晓云出生。</p><p class="ql-block"> 1945年大姑淑清结婚住獾子洞。</p><p class="ql-block"> 1948年辽北解放,随即法库县开始土地改革,全家九口人才分得土地。1949年4月六区政府确权登记(土地性质私有)。</p><p class="ql-block"> 1950年爷爷王勤经手与东院马青林家置换(第一家)住房,四间土木石结构平房,找粮四石五斗,这就是“王家老院子”,今王新住宅。原第二家房屋宅地窄小,我们家人口多,二十余年住房拥挤,相比之下东院宅地宽敞,房屋够用;前后、左侧三面临村道,前面是去石桩子道,道南石岗西侧是官办学校(今村委会);左侧、后面是去土城子道,后边道北为小北山缓坡,地势较高;左侧道东临城墙。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宽敞且出行方便,这是祖父换房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这房宅后三米是土垛大墙,中间留2米宽通门,大墙北五、六十米是平坦宽敞的大园子。园子北墙外是依小北山缓坡的去南城子道路。</p><p class="ql-block"> 祖父换房后,在宅地大园子东北角建有小庙,宽6尺,高4.5尺左右〔尺为旧中国市制长度单位,还有丈、寸,换算关系:1丈=10市尺,1市尺=10市寸,同现在的公制单位米换算:1米=3市尺〕。小庙青砖青瓦,前边中间是砖拱券门,门两侧有砖砌十字花眼墙,庙为“胡仙堂”,供奉着“三黄二胡”保家仙彩绘人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庙前竖立两根木制旗杆,并有影壁墙;庙</span>的后边有不到一米左右的空当,堆着修庙余下的石块以及后来庙拆除的砖石。“胡仙堂”建成的十多年间(1950~1966年),王氏家族虔诚地供奉着,以图保佑我们家族大人孩子四季平安,生活万事顺意。怎料发生文化大革命那场政治运动,搞所谓“破四旧,立四新”,1967年以后小庙废弃不用,被迫拆除原址仍存,那砖石料都堆积在原胡仙堂庙址后面墙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链接12】家族“保家仙”</p><p class="ql-block"> 据父亲讲,王氏家族在山东老家就供奉着保家仙,是有名有姓的“三黄二胡”,二胡是胡三太爷、胡海峰;三黄是黄海峰、黄玉喜、黄小闹。他们从唐朝时期就是王氏家族的保家仙。到东北的王氏家族落脚后就虔诚的供奉着,我小时候去刘帮屯三爷家串门,就看见房后也有胡仙堂小庙,可见“三黄二胡”是我们家族的千年老香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链接13】七世祖父轶事</span></p><p class="ql-block"> 1953年合作化以前,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单干期间(一说在大跃进时期),在祖父王勤身上还发生了一则起死回生的轶事——就是被惊吓昏迷多日,后来竟奇迹般的活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祖父王勤在本村王全和家做工,夜间喂牲畜(一说是58年在第十生产队作饲养员,夜间喂牲畜,住宿队部)一天夜里,爷爷去牲口棚填草,忽见一个没有下颚、身穿白大挂的清风(幽魂),当时就吓得魂飞魄散,抬回家后一病不起,几天不省人事。那时我父亲担任獾子洞村委员会委员(一说是大队长),看爷爷的病情不轻,连棺椁衣服都准备了。此后又找出马仙姜大神(本村姜玉海),跳神查爷爷的病情说还有救,但需要向四个儿子借寿,当场儿子们为了父亲的病都应允了。</p><p class="ql-block"> 还别说,经过姜大神仙的作法,爷爷真的还魂了,马上睁开双眼坐了起来,说他“活见鬼了”。爷爷的病经过大神的处置全好了,这一活就是三十年(一说二十五年),直到1982年中风去世。这是发生在祖父身上的一个不可思议的、真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链接14】祖父中风病逝</p><p class="ql-block">我的祖父在我印象当中,是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爱剃光头。大集体时期,在第十生产队多年当饲养员,对牲畜精心喂养,认真负责。晚年在家伺弄园子 ,栽黄烟,种蔬菜。他的光头年年月月都是学校工友高鸿洲给剃,我几次去祖父家赶上他给爷爷剃头,高鸿洲还谈起1941建设西门外学校的事情,1942年开学后,和同学们参与校园绿化,如今村部西南角的那颗白杨老树和两颗糖槭树就是他们栽的。1978年至1982年患中风病四年,吃饭喝水,起坐翻身,擦洗身子,得益于祖母的精心呵护,安然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原獾子洞学校校园(今村部)仅存的老白杨树以及两颗糖槭树。</p> <p class="ql-block">【祖宗功德.恩重如山】</p><p class="ql-block">——家族世系前世今生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三、本家“老四股”沿革</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24年老大王德庆生于刘帮屯;</p><p class="ql-block"> 1926年大姑王淑清生于刘帮屯;</p><p class="ql-block"> 1927年老二王德文生于刘帮屯。</p><p class="ql-block"> 1929年哥仨随父母投亲獾子洞村。</p><p class="ql-block"> 从1929年起至土改前因没有土地,全家靠给大户人家(地主)做农活为生,为养家糊口,爷爷奶奶、二爷、父亲二叔,都给人家耪青、扛活十余年。其中给本村高焕章、张海家耪青(租尹四官地)。</p><p class="ql-block"> 1935年老三王德财生于獾子洞;</p><p class="ql-block"> 1937年老四王德本生于獾子洞; </p><p class="ql-block"> 1938年老姑王淑华(小云)生于獾子洞。</p><p class="ql-block"> 1942年以后,爷爷奶奶、父亲二叔给赵密林家(绰号赵老密)以“里青外冒烟”形式耪青五年,爷爷奶奶曾在后街赵老密家道南四间场院房西屋暂居(东屋李景春,当中两间是豆腐房,高洪元做豆腐),老叔(德本)8岁时在此玩耍,不慎被挡门的木制车轱辘将一小腿压折,后痊愈。</p><p class="ql-block"> 1944年老大(德庆)被伪满强征,在康平西顺山屯、沈阳南陈相屯当劳工,饱受奴役之苦。1945年7月光复前跑回。1946年参加法库六区武装中队。</p><p class="ql-block"> 大姑1945年结婚(嫁腰达房大姑父黄金印),住獾子洞,婚后第二年(1946年)因月子病去世。</p><p class="ql-block"> 1947年底区村政府土改时赵密林欠我们部分钱粮(工钱)尚未结算,土地、青苗、房产被分,赵老密携家逃往北平。</p><p class="ql-block"> 1948年法库解放后开始土地改革,才分得土地。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春土地确权,全家九口人分得土地,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二叔、二婶,三叔、四叔和老姑。</p><p class="ql-block"> 父亲1947年2月成家,结婚不久参军并参加解放战争,1948年11月解放沈阳后南下。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5月参加解放汉口;6月参加渡江战役;1949年7月至1950年10月参加剿匪。</p><p class="ql-block"> 1948年二叔(德文)成家,1950年与东院马青林家换房,祖父母和二叔住西屋两间。</p><p class="ql-block"> 1952年父亲由南昌转业回乡,与母亲住东屋一间。开始组织互助组,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p><p class="ql-block"> 1954年三叔(德财)成家,住西厢房。</p><p class="ql-block"> 1955年王敏、王杰、王鹏哥儿仨均在老院子出生。</p><p class="ql-block"> 1956年老大(父亲德庆)第一次分家另过住郭殿荣北炕,一年多又搬回老</p><p class="ql-block">院。</p><p class="ql-block"> 1957年老姑(小云)结婚(老姑父王继田),住吉林敦化,1988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1959年二叔、三叔应招去抚顺参加国家建设。老叔到法库二中读书。1959年老大再次搬出老院典住学校后院高洪元房。</p><p class="ql-block"> 1962年老叔成家。这一年老大王德庆在学校道南(倪和房前,东邻刘振有)盖房,63年倪清山家在西院盖房。土地分田到户后,经王程手于1990年、2014年两次翻盖北京平房、瓦房。</p><p class="ql-block"> 1963年3月最后分家确定老人归属及相关事宜,老二(德文)在老院子赡养爷爷奶奶。</p><p class="ql-block"> 1963年王敏大哥、王杰二哥和我一起入獾子洞小学一年一班。1971年1月初小毕业。</p><p class="ql-block"> 1972年3月二哥王杰和我一同考入法库第十五中学,1974年7月毕业。</p><p class="ql-block"> 1975年5月我在法库县秀水河子联合工厂参加工作。1976年三叔长子王杰在秀水河农机修造厂参加工作。二叔长子王敏也于七十年代中期在獾子洞铁业组学徒,后到大队运输组做装卸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7年冬二叔次子王辉参军,在哈尔滨驻军(81164部队),1980年退伍。他是我们第九代兄弟中唯一一个当兵的。</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后期老三、老四先后搬出老院,自己置买了住房(三叔在供销社县道南买邢振岭房,西邻张殿恩;老叔在学校道南老大后院东邻高洪满,西邻邢万全处)。</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期老三、老四先后在村西道南盖房(东邻王会恩),两家挨着,东院三叔房在三叔去世后卖给代文义、2019年转卖邢振武;西院老叔房2015年由王健卖给王敏居住。</p><p class="ql-block"> 从1980年6月起至2019年7月近四十年间,老哥四个及婶子们先后去世。</p><p class="ql-block"> 目前在獾子洞王氏家族是“老四股”,即八世王德庆、王德文、王德财、王德本哥四个的后代延续,人丁兴旺,各枝在獾子洞住房计11所,不含在外地(沈阳)的多所住房。</p><p class="ql-block"> 在沈阳从业居住楼房的有王江、王庆波、王庆丹、王庆彬(2023年2月21日王伟也搬沈阳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家族大爷王治</b></p><p class="ql-block"> 2004年7月,法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了一本《法库县人物志》,书中收录了法库县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做过贡献、官居或客居的重要人物,包括政界、军界、教育、科学、经济界有过影响的人物,其中包括我的家族大爷王治,大爷自此成为本县以及獾子洞村的知名人士。</p><p class="ql-block"> 我在2017年7月根据父母亲健在时的讲述和1991年大爷回乡探亲前后的见闻,梳理了王治大爷的生平轶事,并作了如下记述。</p><p class="ql-block"> 家族大爷王治,系我们王氏家族 六世太爷王万发长子,原住东科前旗刘帮屯村西街,隶属后新秋宾图王管辖。其母亲是獾子洞村“新房子”高君泉之女,学名王治,号静远,1911年(1912年?)生于刘帮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迁獾子洞村定居,住西门里街。兄妹四个,老爷王恩(妻马氏,康平县董家窝棚人)、大姑奶王静珍(嫁秀水河子村刘姓人家)、老姑奶王静华(嫁吉林长春市刘姓人家)。</p><p class="ql-block"> 大爷少年时到獾子洞村外祖父家寄读,入郭家私塾读书,1928年叶茂台高小毕业后,入沈阳南关师范学校学习。“九·一八” 事变以后,(1932年)与表弟高鸿羽、表妹高尔华从新民巨流河坐火车流亡关内,投奔大表哥高鸿飞(时任河北省安平县县长,解放后在沈阳市人民法院工作)。在关内,考入南京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另一说是保定军官讲武堂第18期),毕业后在国民党军炮兵部队任职。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至1942年,日军进攻长沙,王治任炮兵独立团长,率部坚守长沙,痛击日军。1947年中国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曾任国民党军某基地炮兵司令,官至中将军衔。在台离休后,赋闲在家。</p><p class="ql-block"> 蒋家父子虽偏居一偶,但都“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为促进两岸关系,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蒋经国当局于1987年开放台湾和大陆间探亲交流的通道,结束了两岸同胞40年不相往来的局面。家族大爷想念家乡几十年,从此看到了有生之年,能回乡探亲的希望之光。</p><p class="ql-block"> 1988年大陆、台湾两岸实行“三通”(通邮、通商、通航)后,老爷王恩心中牵挂远在台湾的胞兄,修书信发往海峡彼岸。大爷王治收信后老泪纵横,以书信经香港与其胞弟王恩取得联系,我是通过在秀水河邮局工作的沈景贤女士(大姑奶儿媳),看到的这第一封信,信封上竖写着“法库县西獾子洞村 王恩胞弟收”,那繁体字书写规范流畅,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老人的思乡之情。 </p><p class="ql-block"> 1991年6月26日,身材高大健壮,已78岁高龄的王治大爷回家乡獾子洞村探亲,在王德英家,大爷的老弟王恩,大妹王静珍、老妹王静华,侄儿德昌、德英以及侄孙们亦盼望已久,齐聚獾子洞等候,大爷终与分离五十多年的胞兄妹团聚,大家相拥相泣,泪流不止。我的父母亲也到老爷王恩家,同去的还有本村高庆中伯父等亲属,探望五十多年未见的王治大爷,大家欢聚一堂,叙谈久别之情。临别大爷还给父亲和高庆中两人以外汇兑换券(每人50元)相赠。</p><p class="ql-block"> 6月27日,中共法库县委书记周孝成、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王成礼,秀水河子镇党委书记杨玉芳来獾子洞村住所会见。村里领导及父老乡亲也前来看望老人。大爷于返台前夕曾在秀水河子镇政府逗留,我当时在秀水河铝制品厂工作,得以亲眼见到了大爷的尊容。</p><p class="ql-block"> 7月1日,大爷返回台湾。返台后,大爷常给弟妹写信,并几次汇美元资助老爷家。妻湖北省人闵氏,育3子1女,均入美国籍,住加利福尼亚洲。王治不久投子女移居美国洛杉矶。</p><p class="ql-block"> 2012年大爷王治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102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本家在獾子洞村居住沿革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家族叔叔,健在的王德英,是王治大爷的亲侄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名词解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①“西门外”、“城墙”</b></p><p class="ql-block"> 獾子洞于清初(约1650年以后)建屯。民国初年,本村为防匪患,在村北、村西修建城墙,村南挖堑壕(战壕),与村东小河构成防御屏障。东西南北主要通道均建有大门(木制卡子门)和多个炮台。西门位于县道与土城子道、大街道口交汇处(今高继超房后)建国后相继拆除。民国时期村民都住城里,西门外只几家住户:东起马青林、王勤、高鸿元、陈海清、高广瑞、高广山、李向春。道南是学校,再往南、西均为耕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②“里青外冒烟”</b></p><p class="ql-block"> 是一种做工结算方式。爷爷给地主家耪青当工头,所找长工在自家管饭,秋后和东家以粮食结算工钱。另一种方式秋后所产粮食对半分,叫“耪青”。它和“扛活”不同,后者是纯粹的被奴役、被剥削,不平等的出卖劳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③“石(旦)、斗、升”</b></p><p class="ql-block"> 旧中国农民计量粮食数量的市制容器。斗升两种互用,用木板制作。通用换算:1石=10斗,1斗=10升。以高粱为准,1石粮500市斤,1斗50市斤,1升5市斤,亩产225斤,通常把升叫作“板升子”。獾子洞黑壳高梁骨重,每斗52市斤,一晌地产高梁四石五斗(520x4+260=2340斤),亩产234斤。民国时獾子洞村主要农作物是黑壳高梁、牛星黄高粱、小金黄玉米,还有谷子、黄豆、杂粮等。现“石、斗、升”旧制均已废除不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④“大户人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 所谓大户人家就是“地主”。獾子洞由高氏家族开荒建屯,大部分土地所有权在高姓人手里,住房在当时是很阔气的,传统的四合院。土改时人民政府按拥有土地、财产的大户人家被划“地主”、“富农”的二十多户(如“生发堂”高四官、高焕章、高洪富、“新房子”高庆余、东高庆余等)。此外,还有尹姓“地主”(尹廷珍、尹文化、尹文兰、尹凤书等)、赵姓“地主”(赵密林,赵泽田,秀水河子人,来本村建房置地)、吕姓“地主”(吕富)、王姓“地主”(王万发)、任姓“地主”(任德贵)等。1947年,在区政府、农民会斗争地主富农运动中全部被分,穷苦人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民国初年至1952年的“獾子洞城”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旧中国农民计量粮食数量的器具,大的是斗,小的是升,今已废除不用。记得我们家就曾经有一个升,通称“板升子”。</p> <p class="ql-block">【祖宗功德.恩重如山】</p><p class="ql-block">——家族世系前世今生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十二章 敬祖孝亲传美德</b></p><p class="ql-block"><b> 一、祠堂、祖仙堂楹联</b></p><p class="ql-block"> 1、祠堂楹联</p><p class="ql-block">一经传旧德;</p><p class="ql-block">五字耀英才。</p><p class="ql-block"> 这是清吏部员外郎.书法家.王澍撰写。(澍.shu音树)。王氏家族闯关东后,迁徙频繁,一家一地,单门独户,没有祠堂。只山东老家村庄建有祠堂,是供奉、管理和议事的场所,这幅楹联是网上收的关里家祠堂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祖先堂楹联</p><p class="ql-block">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p><p class="ql-block">宗庙之礼玉帛云乎哉。</p><p class="ql-block">永言孝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祖宗金炉不断千年火,</p><p class="ql-block">孝父母玉盏长明万寿灯。</p><p class="ql-block">追远常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木发千枝同出一本,</p><p class="ql-block">长江流万派总属同源。</p><p class="ql-block">本枝百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祖宗功德深似海,</p><p class="ql-block">父母恩情重如山。</p><p class="ql-block">祖先神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祖宗年年增寿,</p><p class="ql-block">孝父母月月平安。</p><p class="ql-block">祖宗功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祖宗荣华富贵、</p><p class="ql-block">孝父母金玉满堂。</p><p class="ql-block">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几副家堂联,是我们王氏家族供奉祖宗家谱时常用的。我有记忆以来,每到过年,都是本家族王恩老爷书写,老人家有文化,毛笔字写的非常流畅漂亮。老爷过世以后,供奉祖宗的楹联,就由我书写了。</p><p class="ql-block"><b> 二、父母称呼问题</b></p><p class="ql-block"> 前文说过,王氏家族是华夏民人,也就是户口登记的“汉族”,对父亲、母亲应该叫“爹”“娘”,这是历史上就决定了的。</p><p class="ql-block"> 清代顺治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为维护王朝统治,征部分汉人加入“八旗军”,又称“汉军八旗”,他们的民族变成了“满族”,这样的户随满族人的习俗,称父亲母亲为“爸爸、妈妈”,一直延续至今。而我们家族不是在旗人,是“汉族”人,家族有的户当今对此观念认识混乱,竟然也让后代把父母叫作“爸爸、妈妈”,这是不准确的,即使不叫“爹、娘”,起码也该叫“爹、妈”,错误的称呼虽然无法改变,但王氏家族汉族的根基深厚,所以在此把对父母的称呼由来说明一下。</p><p class="ql-block"><b> 三、追远常怀</b></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道德,任何人都要发扬光大。几十年间,我们王氏家族老四股都供有家堂,他们过世后,当今仍有部分后人供奉着世代祖先,原来记载六世以前的先人名讳,因没有续谱,七世以后的逝去者谱上无名,因此当今都换成“王门堂上世代宗亲之位”的家堂,原抄写先祖名讳的老家堂也就同时升了天。</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是典型的大汉民人,农民家庭,家堂是宅院式堂龛(kan.刊)图案,显得非常阔气(旗人的家堂是“五位神头”图案)。每当初一、十五都要上香,年节上香上供,三拜九叩,祈愿祖宗保佑,家宅平安,家人健康,吉祥如意,特别虔诚。如今王氏家族男婚女嫁,人丁兴旺,这个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将代代承袭下去。</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苦乐自当,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繁衍生息,代代传承。历史上王氏家族为了养家糊口,勤劳作为一种“美德”传承至今,我记忆中,祖父身体好,大高个,会干活,能张罗事,他的一生,勤劳能干在獾子洞村是出了名的。那个时代家里没有土地,只在村西“大井沿”租了王恩老爷家一块地耕种,全家为了家庭生活,都奔波劳累着。解放以后,从五十年代起勤俭、劳动、事业、奋斗、困难、挫折、成功、幸福与欢乐交织,是过日子的“交响曲”。随着时光的推移,过去的社会生活都已灰飞烟灭,成为历史。人文之祖,生命之源。人之常情,岂能忘祖? 父母恩情,更应常怀。如今王家后代在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到祖宗和亲人坟墓前上坟烧纸,生者感恩心安,逝者泉下有知也该欣慰了。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b>七绝·《祭祖》</b></p><p class="ql-block"><b>年年扫墓上西山,</b></p><p class="ql-block"><b>几处荒冢几处烟。</b></p><p class="ql-block"><b>祖宗恩德深似海,</b></p><p class="ql-block"><b>焚香洒酒告苍天。</b></p><p class="ql-block"><b>《常怀》</b></p><p class="ql-block"><b>历史跨越时光飞逝,</b></p><p class="ql-block"><b>抚今追昔不忘祖宗。</b></p><p class="ql-block"><b>祖宗功德千秋永驻,</b></p><p class="ql-block"><b>父母恩情似海如山!(2017.7.)</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十三章 【跋】编写说明</b></p><p class="ql-block"> 整理和编写本文内容依据:</p><p class="ql-block"> 1、父亲王德庆在世93岁,是王氏家族最长寿的老人。记性好、耳不聋、眼不花。一生五个称号一一老农民、老军人、老党员、老领导、老寿星。受过剥削奴役,向往翻身解放,参加革命、从军征战;当过多年的基层领导,认真实干,大公无私。对本村八十多年的沧桑变化,社会发展,记忆犹新,了如指掌。说是獾子洞的“活词典”一点也不为过。对于家族史实,老人家健在的最后四年里,和我谈论得最多,使我也产生了编写家族史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2、七世(爷爷王勤)以前的内容是根据父亲健在时所讲述的家族历史编写的,有些事情是他小时候听长辈传说的,很多事情是他亲身经历的。</p><p class="ql-block"> 3、先祖的迁徙时间是我和父亲根据所在地居住年头及各代先祖墓葬地推算的大约时间。</p><p class="ql-block"> 4、八世以后至现在的内容,是根据我对王氏家族亲历事情的记载和基本记忆编写并核实。今生社会关系情况、家族成员男丁女眷的生年属性我全部做了调查核实,以前世今生的方式编辑,所有内容真实可信。本文在编写过程中,难免疏漏,有些资料信息需要细致调查,尚待补充佐证。</p><p class="ql-block"> 5、王氏家族历史起于“闯关东”,此前关内的先人既无记载又无传说,无从说起。本文为便于表述,“闯关东”的先祖为一世祖先,依此排序类推。</p><p class="ql-block"> 编写此文,不是为了光宗耀祖,只是以平常之心,追念久远的祖先,理清王氏家族270余年的平凡历史,让模糊变清晰,让后代了解家族历史,了解当今家族状况。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部平淡的家族史,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纵观王氏家族一路走来的发展轨迹,展望未来,旨望家族世世代代过平常日子,健康、平安、幸福、文明生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迁徙地概况:</p> <p>今日马鞍山下刘帮屯村</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獾子洞村一角 知己知彼2019.7.1.摄</p> <p class="ql-block">今日獾子洞村 2020.11.30.知己知彼摄</p> <p class="ql-block"><b>【链接14】大荒地</b></p><p class="ql-block"> 大荒地,曾用名荒地沟,自然屯。清时隶属新民府管辖。今为村委会所在地。隶属大荒地村。</p><p class="ql-block"> 1740年(清乾隆五年)立屯,因屯中有三条东西平行的天然大荒沟,人们故取屯名荒地沟。嘉庆年间将“荒地沟”改成“大荒地”。是王氏家族祖先“闯关东”来到东北,最初落脚定居之地。我们家的祖先在此地生活了几十年,为谋生又北迁刘屯,但家族的另一枝仍居住在大荒地。</p><p class="ql-block"> 大荒地村东邻胡家窝堡屯,西与大民屯镇七家子屯搭界,南连小荒地屯,北与马户屯接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链接15】刘屯</b></p><p class="ql-block"> 刘屯,自然屯。隶属法库县叶茂台镇四架山村。清道光初年,有刘姓者首居此地,后移住者增多,成为村落,得名刘屯。也就是这一时期,我们王氏家族第三代迁居于此。多年后家族大搬家,居家从刘屯北迁刘帮屯、苇子沟、旧屯、嘎立马窝棚、黑龙江等地。在刘屯王家一户也没有留下,搬离后家族只委托一户姓刘的人家给照看一下坟地,並耕种墓地周边的大片土地。据说王氏家族后人每到刘屯上坟祭祖,就在刘家驻留,一直延续到195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链接16】刘帮屯</b></p><p class="ql-block"> 刘邦屯村,建制村。隶书法库县包家屯镇。辖大莫嘎、水泉、洼子、大泉眼、于家窝堡、张家窑6个自然屯。清时为东科前旗领地。</p><p class="ql-block"> 崇德七年(1645年),伴随和硕格格(镶黄旗郑亲王济尔哈郎之女)下嫁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萨克图郡王的随差,高、董、杨、刘、王等姓,行至柳条边内时,不愿北去,便留在了秀水河等地,因见靠近柳条边外的荒地肥沃,于是出边垦荒耕种,子孙繁衍,地越开越多,日久成村成为庄主,遂名“刘邦屯”。历史上的“七大屯”之一。</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王氏家族第五代先祖由刘屯北迁刘帮屯,盖房开荒,定居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链接17】獾子洞</b></p><p class="ql-block"> 獾子洞村,建制村,隶属法库县秀水河子镇。</p><p class="ql-block"> 清初顺治年间伴随和硕公主下嫁科尔沁右翼扎萨克图郡王的差役高、董、杨等姓,行至柳条边内,中途畏避,流寓秀水河子一带,嗣(几年以后)见边外土地肥沃,因而出边垦荒耕种,子孙繁衍,日久成村。因坡岗高地有大量小动物獾子于此筑洞栖息,遂名“獾子洞”。是历史上的高氏家族在柳条边外所建的“七大屯”之一。</p><p class="ql-block"> 清时,高家是村中望族大户,为本村庄头,向扎萨克图旗王府纳租,后被宾图王查之告发,经中旗温都尔王查处未果,史称“七大屯事件”。越多年后,经康平涂知县再度调查审理,土地始归还宾图王,庄丁入宾图王丁册,但每年仍向扎萨克图旗缴纳公主祭祀银两。</p><p class="ql-block"> 獾子洞屯高氏家族“老院子”是我祖母的娘家。祖父生于清光绪年间的刘帮屯,民国初年成家,祖父以给人做农活为生,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携全家到獾子洞村投亲定居。</p><p class="ql-block"> 抗日女英雄高尔华(女)烈士,1917年出生于本村。1937年参加革命,并在山西南部参加抗战,1942年5月牺牲。1945年末,法库县民主政府曾命名本村为“高尔华村”。解放战争时期,本村是国共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对敌斗争的前沿,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斗争地主富农,分青苗浮产,土地改革,参军支前运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附录:八世兄弟四个小传及历史文献</b></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老民人家族祖先堂式样,宅院式图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知己知彼撰文制作</p><p class="ql-block">音乐:古筝曲《祝福》</p><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