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近日,与好友@观海逸麓大哥同游青岛百花苑。百花苑是青岛市首座规模较大的纪念性园林,面积8.25公顷。1995年青岛市政府聘请国内著名雕塑大师在园内为高凤翰、蒲松龄、康有为、杨振声、洪深、王统照、闻一多、老舍、沈从文、华岗、吴伯箫、刘知侠、王献唐、童第周、张玺、朱树屏、赫崇本、毛汉礼、束星北、林绍文等二十位已故青岛籍或客居青岛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塑立雕像,故又名文化名人雕塑园。每尊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置身于名人雕塑区,细细品味名人生平,其思想之伟大,学术之精深,抱负 之远大,犹如翻开一部历史长卷。园内山势起伏,碧草如毯,石径曲折,花溪蜿蜒,春来繁花似锦,四季树木荫翳,确是一处游览胜地。</p> <p>百花苑大门</p> <p>清代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之一高南阜先生</p> <p>胶州市高凤翰纪念馆</p> <p>青岛市博物馆开设的“左臂丹青——馆藏高凤翰书画陈列”</p> <p>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高南阜先生部分书画作品</p> <p>清代文学家、小说家、柳泉居士蒲留仙先生</p> <p>蒲留仙先生画像</p> <p>淄博蒲留仙先生故居聊斋</p> <p>蒲留仙先生曾游览崂山,写下了《崂山道士》、《香玉》等作品。</p> <p>《香玉》中花神原型太清宫绛雪</p> <p>太清宫中蒲先生塑像</p> <p>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维新派领袖康南海先生</p> <p>福山支路5号康南海先生故居</p> <p>“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这是南海先生对青岛的赞誉</p> <p>青岛象耳山康南海先生墓原址</p> <p>康南海文化广场一角之康体书法墙</p> <p>浮山上的康南海先生墓</p> <p>与先贤合影</p> <p>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华岗先生,曾任山东大学校长</p> <p>抗战期间华岗先生主编《群众》周刊</p> <p>华岗先生的部分著作</p> <p>龙口路40号华岗先生故居</p> <p> </p> <p>聆听先生教诲</p> <p>民主战士、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曾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p> <p>闻一多先生的诗集《红烛》</p> <p>1946年7月11日,闻一多先生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这是事后进步人士编写的《人民英烈——李公朴闻一多先生遇刺纪实》。</p> <p>鱼山路5号闻一多先生故居</p> <p>敬仰先贤留张影</p> <p>“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1934年至1937年寓居青岛</p> <p>在青期间,老舍先生发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牛天赐传》等五部,中篇小说《月芽儿》等三部,《老字号》、《五月的青岛》等短篇小说、散文、杂文几十篇。《樱海集》、《蛤藻集》从名字上就看出与青岛有关。</p> <p>老舍先生抗战期间主编的《抗战文艺》期刊</p> <p>黄县路12号老舍先生故居,现已成为骆驼祥子博物馆</p> <p>安徽路老舍公园</p> <p>小说家、诗人王统照先生。1927年迁居青岛,在青岛铁路中学、市立中学任教,1946年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p> <p>王统照先生193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山雨》</p> <p>抗战期间出版的王统照先生诗集《江南曲 》 </p> <p>海洋大学图书馆门前的王统照先生塑像</p> <p>观海二路49号王统照先生故居</p> <p>教育家、作家杨振声先生,曾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p> <p>杨振声先生选集</p> <p>黄县路7号杨振声先生故居</p> <p>导演、剧作家、教育家洪深先生,1933年任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p> <p>洪深先生改编的剧本《寄生草》</p> <p>抗战期间洪深先生与夏衍先生、田汉先生共同创作的剧本《风雨归舟》,又名《再会吧,香港》。</p> <p>洪深先生以青岛为背景创作了中国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p> <p>福山路1号洪深先生故居</p> <p>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先生,曾任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教务长、副院长。</p> <p>鱼山路9号赫崇本先生故居</p> <p>给我和大师来一张合影</p> <p>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王献唐先生,曾任职青岛督办公署秘书、国立青岛大学教授。</p> <p>王献唐先生部分著作</p> <p>观海二路13号甲王献唐先生故居</p> <p>浮山王献唐先生墓,毗邻康南海先生墓</p> <p>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1931年到国立青岛大学任职。先生曾对友人说“我对青岛感情很深,青岛是我一生最喜欢的地方”。</p> <p>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沈从文先生短篇小说集《都市一妇人》</p> <p>福山路3号沈从文先生故居</p> <p>教育家、文学家吴伯箫先生,1931——1935年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任职,写有《岛上的季节》、《海上鸥》《阴岛的渔盐》等散文多篇。</p> <p>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先生作品集《黑红点》和《潞安风物》</p> <p>平原路55号吴伯箫先生故居</p> <p>著名作家、《铁道游击队》和《红嫂》作者刘知侠先生,1986年定居青岛。</p> <p>电影《铁道游击队》海报</p> <p>沂蒙红嫂的代表,《红嫂》的原型明德英塑像。</p> <p>金口二路42号刘知侠先生故居</p> <p>海洋动物学家张玺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领导了四次“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工作。</p> <p>张玺先生、马绣同先生共同编写的《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第一、第二、第三期采集报告》合订本</p> <p>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第四期采集报告</p> <p>莱阳路28号张玺先生故居</p> <p>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东方爱因斯坦束星北先生,解放后任山东大学、青岛医学院、国家海洋局海洋研究所教授。</p> <p>束星北先生组织科学研究</p> <p>束星北先生的著作《狭义相对论》</p> <p>鱼山路36号束星北先生故居</p> <p>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朱树屏先生,曾任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教授。</p> <p>朱树屏先生主编的《太平洋西部经济鱼类名称对照手册》</p> <p>朱树屏先生发表的文章</p> <p>金口二路1号朱树屏先生故居</p> <p>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p> <p>毛汉礼先生的著作《海洋科学》</p> <p>福山路36号毛汉礼先生故居</p> <p>海洋学家、生物学家、淡水虾养殖之父林绍文先生,1935年任山东大学生物系主任。</p> <p>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先生,曾任山东大学教授</p> <p>鱼山路36号童第周先生故居</p> <p>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犹如长夜中的明星,照亮了青岛的夜空,极大地提高了青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引以自豪的宝贵文化遗产。当然,青岛还有包括郑玄、童恢、邱长春、王邦直、胡绎阳、柯劭斋、周至元、蔡元培、赵太侔、梁实秋、王子平、蒋丙然、倓虚、宋春舫、顾随、萧军、萧红、陆侃如、冯沅君、芮麟等一大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很多名人在青岛的史料需要深入挖掘,期盼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名人的影响力,为青岛这个“胶州湾畔的明珠”增添绚丽夺目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