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鬼九歌中的女神

鹤乡

<p>诗画才子屈原于夜梦中邂逅身披奇花异草乘赤豹,立于山悬水涧而痴等爱人的绝色神女——山鬼,自此心中久久萦绕,不能忘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题记</p> <p><b style="font-size: 15px;">山鬼•楚辞 •九歌中的女神</b></p> <p>《山鬼》出自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九歌·山鬼》。此诗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与心上人幽会以及再次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来的情绪,描绘了一个瑰丽而又离奇的神鬼形象。</p> <p>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有着执着人格和高洁情操、有血有肉、丰满可感,青春期爱美卖萌、爱奇思妙想、爱浪漫自由,穷极一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九死不悔抗争宿命。</p><p><br></p><p>诗画才子屈原于夜梦中邂逅身披奇花异草乘赤豹,立于山悬水涧而痴等爱人的绝色神女——山鬼,自此心中久久萦绕,不能忘怀。于是研磨调彩将神女神采淋漓尽致地画在布绢之上,并作《山鬼》诗一首。屈原的诗中,看似句句奇谲逍遥,实则是透着莫大的悲意,而这些悲意正是因为屈原空有一身壮志而难酬。</p> <p><b style="font-size: 15px;">《思美人》•屈原梦境中的山鬼与灵豹 截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九歌•山鬼</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15px;"> 屈原</b></p><p><br></p><p>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p><p>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p><p>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p><p>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p><p><br></p><p>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p><p>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上。</p><p>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p><p>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p><p><br></p><p>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p><p>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p><p>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p><p>君思我兮然疑作。</p><p>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又夜鸣。</p><p>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p> <p><b style="font-size: 15px;">美人美人兮归去来 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b></p> <p><b style="font-size: 15px;">自从一别襄王梦 云雨空飞巫峡长</b></p> <p><b>《山鬼》简析</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山鬼》选自楚辞,九歌。楚辞的作者是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 ,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山鬼是他在《九歌》的一篇,与上一篇《河伯》相对。</p><p><br></p><p>《九歌》,并不是有九篇,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也有传说认为是天上仙乐。</p><p><br></p><p>《山鬼》是屈原以楚国民间有关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来源,从中汲取营养,创造了美丽痴情的山鬼形象。诗歌非常细致地刻划和抒发了女神赴约过程中复杂曲折的心态,表现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贞。</p> <p><b style="font-size: 15px;">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b></p> <p>诗篇第一段,写女神以欢快喜悦的心情收拾打扮准备与爱人约会。她服饰不凡,外貌仪态更是美丽动人。她出游的威仪,于凛然威严中又有芳香温馨。她采摘香花作为约会中给爱人的馈赠。这些铺写都表达了山鬼对纯真爱情的痴心与渴望。</p><p><br></p><p>第二段是描写山鬼的心里状态,她孤独地伫立在山间,在一片凄清的景色背景之下,独自徘徊,心中惆怅,想到岁暮将晚,青春易逝,谁能够永驻她青春的容颜?谁能在最美好的时节与她相见,她满心期待地前来。</p><p><br></p><p>现在却满怀惆怅,徘徊忘归。可是她还是为所谓公子去开脱,说你可能会想念我的吧,可惜你没有空闲。到底这个公子没有空闲前来,还是没有空闲久等,这都无从得之,总之是约会未果。</p> <p><b style="font-size: 15px;">仙梦香魂不久留 满川云雨满宫愁</b></p> <p>第三段山鬼的感情已经从最初的期待转变为失望,他对自己的感情开始不自信,开始怀疑,“你是不是真的会思念着我呢?”山鬼一会相信、一会怀疑。</p><p><br></p><p>她登高望远。伫立山巅,在焦急热切的盼望中,痴待着她的爱人。她坚守相期的誓约,忘却风雨的吹袭,一再等待,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p><p><br></p><p>但爱人始终不来,不由得得使她疑信交并,陷入了“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失恋悲哀中。这种在凄风苦雨意境中透露出来的不可掩抑的悲伤,寄寓着诗人思君忧国的悱恻之情。</p> <p><b style="font-size: 15px;">昨夜巫山中 失却阳台女 朝来香阁里 独伴楚王语</b></p> <p>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她披戴着薜荔、女罗、石兰和杜衡,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身边跟着长有花纹的花猫。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p><p><br></p><p>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这种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正是屈原诗歌中的一贯方法。</p> <p><b style="font-size: 15px;">岂知为雨为云处 只有高唐十二峰</b></p> <p><b>《山鬼》品赏扩展</b></p><p><br></p><p><b></b>《九歌》是一组与楚人祭祀有关的诗篇,是屈原流放江南沅、湘之间时,在楚地信鬼好祀的风俗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一组歌诗。这一组诗歌共11篇,《山鬼》是第九篇。</p><p><br></p><p>学术界对“山鬼”这一形象的解释以及对《山鬼》通篇主旨的理解没有定论,历来楚辞研究者对《山鬼》的形象与意境的理解说法不一。有以下几种说法:</p><p><br></p><p><b>1、瑶姬</b></p><p>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清人顾成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述其《九歌解》:“曰《山鬼》篇云:楚襄王游云,梦一妇人,名曰瑶姬(相传为天帝的小女,即巫山神女。)通篇辞意似指此事。”</p> <p><b style="font-size: 15px;">巫山神女庙•婵娟似恨襄王梦 猿叫断岩秋藓稀</b></p> <p><b style="font-size: 18px;">襄王梦典源</b></p><p>《昭明文选》卷十九〈赋癸·情·神女赋并序〉~886~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玉。</p><p><br></p><p><b>同源典故</b></p><p>来云去雨 入梦人 化朝云 问云楚女 梦峡云归 梦瑶姬 梦神女 梦落巫山 梦襄王 梦识阳台 梦雨梦云 梦高唐 孟阳台 寄朝云 峡雨 峡云 峡云巫雨 巫娥 巫娥含雨 巫山 巫山女 巫山暮 巫山枕 巫山神女 巫山雨 巫山云 巫山云雨</p><p>……</p><p>高唐十二峰 高唐梦 高唐神女 高唐赋 高唐雨 高唐云 高阳人 高阳客 高阳暮雨 丽赋朝云 彩云下巫峰 彩云梦断</p> <p><b style="font-size: 15px;">巫山巫峡高何已 行雨行云一时起 一时起 三春暮 若言来 且就阳台路。 </b></p> <p><b>襄王有梦 神女无心</b></p><p>宋玉《神女赋》中,神女贞谅清洁,意态高远,以礼自持,凛然难犯。“欢情未接,将辞而去”,楚襄王在梦中的求爱遭到了神女的拒绝。襄王“惆怅垂涕,求之至曙。”</p><p><br></p><p>宋玉《高唐赋》中:梦神女愿荐枕席之人是“先王”(楚怀王),而不是楚襄王!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p><p><br></p><p>宋玉在《神女赋》中花了大量笔墨来赞颂神女“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的美艳。然而神女圣洁不可侵犯,“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襄王求神女而不得。此所谓“襄王有梦,神女无心”。</p> <p><b style="font-size: 15px;">古老中国最多情的一块石头 巫山神女峰图</b></p> <p><b>2、精怪说</b></p><p>“精怪说”之提出者者是宋代楚辞学家洪兴祖,他在《楚辞补注·山鬼》题解中说:“《庄子》曰:‘山有夔’。《淮南子》曰:‘山出魈阳’,楚人所祭,岂此类乎?”夔之为物,习见于典籍,传为一足怪物。魈阳,《淮南子·氾论训》高诱注云:“山精也。人形,长大,面黑色,身有毛,足反踵,见人则笑”。在后世传说中,二者乃为一物。洪兴祖认为,楚人所祭者乃山之精怪。</p> <p><b>3、山神</b></p><p>明人汪瑷认为:“谓之《山鬼》者何也?盖鬼神通称也,此题曰《山鬼》,犹曰山神、山灵云耳。”近人陆侃如说:“《山鬼》是楚人祭祀山神的乐歌。”持这一看法,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马茂元的《楚辞选》:“山鬼即山中之神,称之为鬼,因为不是正神。”</p> <p><b>4、人鬼</b></p><p>明代的张京元《删注楚辞》认为:“又注《山鬼》曰:灵修、公子、君、山中人,皆指所祀鬼言。”清人朱冀认为:“夫鬼属常祀之末,即今郡属厉坛,春秋设祭,祀土谷正神之余,遍及无主群厉,可见此风相沿至今。”</p> <p><b style="font-size: 15px;">离鸾别凤烟梧中 巫云蜀雨遥相通 </b></p> <p>这首诗中的“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存在争议。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女神的。</p><p><br></p><p>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郭沫若先生也持此说他引证《山鬼》“采三秀兮於山间”句,指出:“於山即巫山。凡《楚辞》‘兮’字每具有‘於’字作用,如於山非巫山,则‘於’字为累赘。”既然《山鬼》篇明确提到了“於山(巫山)”,则此“山鬼”不是“巫山神女”又是什么?郭沫若此证一出,“山鬼即巫山神女”说即在楚辞研究界迅速流行起来。</p><p><br></p><p>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阐发,“山鬼”当为“女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b>此处品赏即以此说为据,想来与诗中一所述山鬼的形象也更为接近。</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江南弄 巫山连楚梦 行雨行云几相送</b></p> <p>《山鬼》篇,是《九歌》中悲剧之最。诗人以丰富的想象、绚丽的文辞、细腻的笔法委婉曲折地再现了诗人的的心态,感情缠绵,语言哀婉动人。山鬼由满心喜悦,到哀怨绝望的心情;道路险难,狂风暴雨的险恶环境;隐含着对对楚王和佞臣的怨恨和鞭挞。</p><p><br></p><p>《山鬼》这一形象被屈原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比《九歌》中的其他神仙,像湘君、湘夫人、云中君等等都要灵活生动,她有着人、神还有精灵的共性,痴情、神秘、灵动,自由烂漫。她披着薜荔、女萝、石兰、杜衡,骑着赤豹在山间游走,身后还跟着“随从”文狸。山中就是她的地盘,她可以无拘无束,无忧无虑。</p> <p>《山鬼》文辞优美,情景瑰丽,形象奇特,引出无数文人墨客一系列诗画词曲等文学作品,形成了描写、咏叹神女的韵文学长廊。神女在中国历代诗文中,慢慢积淀成为一种排解不开的“巫山神女情结”,千年传诵不绝。</p> <p><b style="font-size: 15px;">巫山十二峰之首-神女峰 </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源于《山鬼》相关文图资料编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