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上博玉器有感

周仲德

<p>人类在250万年到距今一万年前后,与石器打交道的时间非常的久远,这段时间是史前时期的石器。那时古人应该认识了玉石。</p><p>据考古发现记载,我国最早的玉器出现在公元前5~6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p><p>然后有了良诸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p><p>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的时代,能够看到这么多神奇、美丽、晶莹剔透;透着神学、美学,集王权、财富于一身的宝物。</p><p><br></p><p><br></p> <p>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早期的玉石器从实用器慢慢地演变成了巫玉和神玉,又逐步演变成王玉,其代表了神权、王权和财富。</p> <p>从考古发现来看: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品种全,完全的诠释了氏族首领在神玉和王玉的拥有权和使用权。</p><p>用自然界里最温润的玉石原料,用最优秀的匠人,用当时最宝贵的资源来进行加工。</p><p>可以说尽善尽美,一定符合当时上层人士的美学标准,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工艺是如此的不可思议,那么的完美。</p> <p>阴刻线细如发丝,要知道那时青铜器还没出身呢。玉石的硬度和韧性在那个手工制作过程中是多么的艰难和旷日持久。</p> <p>漫长的埋在土壤中,大部分都已受到侵蚀,改变了玉性。</p><p>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玉器表面的皮売,有着多种的形态。最多的是鸡骨白,(玉质内的结晶水流失)表面的玻璃光柔和温润。有网状结构的灰皮,有冰片纹,还有石英质的解理面(土中蕴出的苍蝇翅膀),最多的还有像霜侵在表层的灰皮。</p><p>当然,有过出土又入土的玉器,最有可能出现老土大红,俗话说老玉变红价值连城。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色彩变化。</p> <p>各个时期的主流玉器,其主题,风格,工艺,功用,会有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玉质-软玉(现在人称为和田玉)。</p><p>现代人对器形、纹饰、沁色、皮売可以仿制的维妙维肖,只有玉质没办法仿制。</p><p>还有一点仿制不了的是:玉器的神韵。</p><p>这是工艺和美学的结合,也是时光岁月的洗礼。</p> <p>我在收藏玉器时尊循古训:首德次符,也就是说一定要以玉质为首要目的。</p><p>判断玉质还是比较简单而且靠谱,</p><p>从玉的物理特性开始:</p><p>一、硬度,摩氏硬度6~7</p><p>二、密度(比重),2.90~3.1克/立方厘米</p><p>三、放大检查,为毛毡状,针柱状和纤维状</p><p>四、声音</p><p><br></p><p><br></p> <p>我们知道:硬度大于等于6以上的就是宝玉石了</p><p>和田玉的硬度大于等于6,</p><p>祖母绿、翡翠、水晶、玛瑙的硬度大于7</p><p>红、蓝宝石的硬度大于8</p><p>钻石的硬度最高。</p><p><br></p><p>地方玉里面:绿松石、青金石、蛇纹石的硬度都小于6。</p> <p>古玉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p><p>土蚀和虫咬(相对较难仿制)</p><p>土蚀一般而言需时比较长久</p><p>尤其是千年以上的坑口</p><p>虫咬主要是保管的原因(指传世品),也有是窖藏的原因。</p> <p>能够较好的判断玉质后</p><p>那么对各种沁色就要下功夫去琢磨了。</p><p>世面上关于沁色的书籍非常多</p><p>尤其是台湾的作者</p><p>我通常看的是赵汝珍、薛贵苼、扬伯达、那志良的书。还有那本说玉(90年代出版)</p> <p>一部玉器发展史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p><p>玉乃天地日月光华之造化</p><p>也是人文智慧神工之精华</p><p><br></p> <p>玩玉一定要真喜欢尤其是古玉。</p><p>这需要缘分、需要财力,成气候者廖廖。</p><p>我非常相信缘分</p><p>美玉结识有缘人。</p> <p>俗话说:“瓷看底,玉看皮”&nbsp;就象人的皮肤一样玉皮壳是玉器所有里外表象的连结和公开之地</p><p>看懂了皮壳那对古玉的认识就更进了一步</p> <p>岁月无情</p><p>同样对于玉器也是如此</p><p>漫长的岁月都会在玉皮壳上留下自然进化或老化的痕迹</p><p>虽然有的玉天生丽质,所处的坑口非常的完美</p><p>能抵抗老化留下的痕迹</p><p>但大多数古玉还是会在玉的表里</p><p>留下岁月的痕迹</p><p>这可以在科学的对比中分析出玉皮壳的老化程度</p><p><br></p><p><br></p> <p>观察了许多古玉</p><p>玉器磨制必备的三个要素:</p><p>即转动的设备工具</p><p>硬质的磨料砂</p><p>以及调和砂时所用的水</p><p>三者缺一不可</p><p>当然更早期的制玉有侍进一步的考古发现</p><p>有了这三个要素那么对研究皮壳就有了方向</p><p><br></p> <p>我们的成功一定是与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成正比</p><p>每天进步一点点</p><p>每天多积累一些资源</p><p>再加上自己足够长寿你就赢了</p><p><br></p><p><br></p> <p>古玉收藏,藏的是真、稀、美</p><p>首先 玉质是不能仿制的只要替代品</p><p>质地以温润缜密.光泽如脂</p><p>摸之灵泉应手而出</p><p>叩之清越悠扬</p><p>半透明而敦厚纯朴者为上</p> <p>其次 玉器的神韵是难以仿制的</p><p>神韵 是严谨的工艺和高超的治玉技巧的结合</p><p>是漫长的时间酝酿而成的</p><p>是集美学之大成者</p> <p>第三古玉的皮壳是难以仿制的</p><p>皮壳的形成非一蹴而就急功近利而成</p><p>古玉以千年记的岁月 受土中的温度、湿度、酸碱度,以及干坑、水坑、沙坑的影响</p><p>都会有土蚀虫咬的痕迹</p><p>各种矿物离子的交换而产生各种沁色</p><p>古玉皮壳上的侵蚀痕迹和玉色的老化沁化是长时间的变化</p><p>形态自然表里相成</p><p>可以清晰的看到它变化的来龙去脉所有的变化也有根有据</p><p>最重要的是注意刻工都是沉在老化沁化之下皮壳之中</p> <p>重要的是玉皮壳上还可以分析出工的痕迹和沁纹的痕迹</p><p>因为工和沁纹都是在玉皮壳上进行的</p><p>所以不通过玉皮壳的工和沁纹或者与皮壳不符合的工和沁纹</p><p>都是要特别注意</p><p>如果玉皮壳老化了</p><p>而玉里肉显新或者玉里肉色老而玉皮壳不老</p><p>都是要注意的</p> <p>古玉出土后</p><p>几经把玩形成熟坑皮壳</p><p>把玩过程中会磨去了很多原来的工和抛光痕迹</p><p>产生一种熟旧的感觉</p><p>而且会激活玉性</p><p>使古玉透出温润柔和的光泽</p><p>色彩也更趋于稳定丰富</p><p>盘玩古玉的心得和乐趣以后再聊</p> <p>现代的仿假皮壳工艺是使用一次或多次酸杀、碱杀、石灰杀、硝杀、高压闷煮染、热拈处理、喷沙加热处理等等</p><p>最新的是仿桔皮纹、仿象皮纹和仿皮疹纹&nbsp;</p><p>老玉新工是用原璞玉皮来冒充玉皮壳和玉里的沁化</p><p>这就要注意沁和工的关系特别是沁化的切割面要注意玉皮壳本身</p><p>玉里肉或沁纹有没有出现新老之分</p><p>这些不得不察</p> <p>说起沁色</p><p>古今中人均有大量论述</p><p>这儿略举几例</p><p>清·蔡可权《辨玉小识》中说:</p><p>“沁之深入玉骨而精光内蕴者为真</p><p>否则其色浮其光死赝品也”</p> <p>据清人陈性《玉纪》所载,</p><p>:坩黄、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等,总名之“十三彩”</p><p>还有我们现代人熟悉的牛毛纹、洒金皮、钉金沁、鸡骨白,老土大红、蚂蚁脚、冰片纹、蝇翅、霜沁、五彩沁等等不一而足</p> <p>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p><p>“夫宝玉之可贵者</p><p>晶莹光洁温润纯厚</p><p>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p><p>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p><p>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p><p>则远胜十倍矣”</p><p>看比宝石还胜十倍</p><p>说明古人玩玉时何其重视沁色</p><p>甚至有“玉有五色沁胜过十万金”</p> <p>如何辩别沁色的真伪</p><p>说难很难</p><p>其实也简单</p><p>清·蔡可权《辨玉小识》中说:</p><p>“沁之深入玉骨而精光内蕴者为真</p><p>否则其色浮其光死赝品也”</p><p>这句话反复咀嚼</p><p>可以品出真味</p><p>当然手中要有真古玉</p> <p>盘玉</p><p>是世上最枯乏无味的工作</p><p>也是世上最充满乐趣和惊喜的过程</p><p>盘一件高古玉</p><p>少则三五年</p><p>多则几十年</p><p>个中滋味</p><p>当你经历过了才能真正明白</p><p>正如刘大同语:</p><p>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p><p>玉质之脱胎换骨</p><p>深感晶莹剔透温润细腻柔滑</p><p><br></p> <p class="ql-block">关于盘玉的心得,请看我美篇中另一篇文章(玉璧说)在哪我会经常更新,请喜欢盘玉的小伙伴们可以来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