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鳌头矶之名缘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此处北侧原有元代运河自问津桥入卫,明代又开挖运河南支,经大众公园,由头闸口入卫,西面有卫河,这样鳌头矶以西便形成了一个四面环水之地,时称“中洲”。鳌头矶处中洲突出之地,明代正德年间在此叠石为坝,状如鳌头,元代运河之临清、会通二闸及明运河南板、新开二闸分左右如鳌足,后有广济桥如鳌尾,知州马纶题名曰“鳌头矶”。</p> <p>临清地处漕运孔道,自明朝以来已成为四方辐辏之地,每年农历四月至十一月漕粮北运期间,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等,都习惯成筐成袋地买些耐存放的咸菜,以备路途之需。在临清钞关前买盐价格低廉。精明的商人们便纷纷开起了酱菜铺。</p><p>公元1792年大清乾隆57年安徽歙县人汪永椿城中御史巷对过后营街口办起了酱园,铺号为“远香斋”。汪永椿酱菜用料精良,制艺独特,产品质量高于其他酱园,因而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购买者。远香斋的酱菜口味融汇南北,产品大为畅销。“远香斋”已成为名噪江北的著名字号,其牌匾为夏津县的翰林学士甄梦龄亲为题写。及至清末民初,远香斋便更名为“济美酱园”取《左传》“世济其美,不损其名”词句之意,其经营也进入了鼎盛时期,顺运河而名遐南北,来往客商无不以其腐乳、小菜为返乡旅途之备馈赠亲朋好友所需,引来八方客商争先购买洽谈生意,被誉为江北著名酱园。</p> <p>在考棚簧门西侧,有一座阁楼,这就是“县治遗址”。为明初临清县治所,又称“文昌阁”,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阁楼用城砖垒砌敦台基座,高3米,占地42.3平方米,基座南北向辟券洞门贯通街巷。门楣上镌刻“县治遗址”四字。阁楼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卷棚顶,抬梁式木构梁架,简瓦覆顶,飞檐四挑,阁楼结构巧妙,和谐得体,是明代北方建筑风格,是临清历史沿革的重要实物资料。</p> <p>考棚街是指科举考试的考棚,临清现在仍保留着簧门。现为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明代为“工部营缮分司”,专门督理烧造、解运贡砖。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里改设考棚,设置考院,为四县(临清为直隶州,辖领夏津、武城、邱县三县)生童应试之所。清道光二十年门(1840年)山东道又确立临清为乡试会考之所。</p><p>民国期间,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设于此。张自忠,李苦禅,臧克家都在此就读或者任教。</p> <p>会通桥(会通闸)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通桥位于临清市先锋街道办事处福德街北首会通河之上。会通桥原为会通闸,元世祖至三十年(1293)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会通河南支,漕舟改航,嘉庆年间改石桥为闸式单孔石拱桥,桥南北向,砖石结构,石砌单孔,孔宽6.2米,高4米,桥身长6.4米,跨径3.2米.</p> <p>临清自古就是北方著名的河网城市,早在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由开封直抵涿郡(北京),赐名御河,经临清穿城而过。至元代又开会通河(临清至济宁一段运河),又在临清穿城而过,即京杭大运洞。到了明代,在临清又开会通河南支,与卫河交汇。这样,临清就成了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城”,终日里漕船舶舻相接,官船画舫弦歌相闻。有河有水就有桥,大大小小40余座桥梁分布在河面上形态各异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虽经沧桑之变,现仍保存十几座。保存较好的有会通桥,问津桥,水济桥,月径桥等。 </p> <p>临清慕善戏院位于会通闸南侧</p><p>临清慕善戏院,位于临清城内。1936年落成,图纸参照北京哈利菲舞台。以安徽省主席刘振华驻临清时期所欠的军事供应还款建造。门上面塑鲤鱼跳龙门彩色图案,刻有“慕善戏院”4字,池内座次分楼上、楼下,容纳900多观众。楼下设藤椅,4人一组成扇形排列,并置茶几。楼上为以木板相隔的包厢。此院无论建筑式样、演出设备、还是经营管理或约团演出均属鲁西北之冠。抗日战争时期,临清城内日伪军经常戒严封锁戏院,致使临清舞台日渐冷落,能够勉强维持演出的只剩“民生”、“慕善”两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