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周恩来和毛泽东最后一次握手, 两人说了什么话? 看完让人潸然泪下</b></p><p>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人携手近半个世纪,殚精竭虑,为了新中国付诸一生,在历史上树立了丰功伟绩。他们二人是亲密的战友,是风雨同舟的同事,非亲非故但比亲人还亲。在他们漫长的革命岁月中,可能没人知道他们到底握过多少次手,但最后一次握手的瞬间,却在摄影师的偶然抓拍下留存了下来。</p><p>毛泽东和周恩来最后一次握手</p><p>1974年,周恩来的病情已经恶化,体重骤减,看起来非常消瘦,虽说此时邓小平已经恢复职位,但是他刚刚到任,有些事情还不是特别熟悉,所以一些国家大事还需要他去处理。周恩来非常明白自己在中国政治中是何地位,只要还有一口气,自己就不能倒下。</p><p>5月,毛泽东会见英国首相希斯,希斯在毛泽东的书房内,和毛泽东聊了起来。这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而此时毛泽东的身体也不好,周恩来怕毛泽东过于劳累,看了三次表,希望会谈早些结束。希斯也注意到周恩来的细微举动,考虑到毛泽东年事已高,他主动起身,结束了这次会谈。</p><p>几天后,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前来会见毛泽东,周恩来依旧陪在毛泽东身边。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走进毛泽东的书房,会见结束后,乔冠华和邓小平向毛泽东告别后就离开了,而周恩来依然没有离开,这点异常被当时书房内的摄影师杜修贤发现了。</p><p>这是怎么回事?平时周恩来在毛泽东书房内并不拘谨,会谈一结束往往起身就走,让杜修贤都捉不到合适的镜头,而这次周恩来却并未离开,似乎他在等着什么。</p><p>经典往往就在一瞬间,凭借自己多年当摄影师的直觉,他好像感觉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既然周总理不走,干脆自己也不走,他站到墙边,默默地等待着。</p><p><br></p> <p>邓小平复出后和毛泽东第一次握手</p> <p>毛泽东在送走拉扎克之后,转身之时看到了周恩来,他们二人目光相遇。毛泽东刚才笑容一转眼就消失不见,立刻垂下忧伤的眼帘。而此时消瘦的周恩来,正用温馨的目光注视着毛泽东,他看着如今垂垂老矣的毛泽东,怀念着他们携手走过的峥嵘岁月。</p><p>周恩来慢慢的伸出手,而毛泽东也慢慢的伸出手,二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庄重而又沉重的瞬间被摄影师杜修贤发现了,他果断拿起照相机,“咔嚓”一声,一张经典的照片就此流传了下来。</p><p>毛泽东和周恩来握手之后,没有说一句话,但是此时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周恩来支撑着消瘦的身体,与这位相伴一生的战友握下了最后一次手,这不仅仅是他们二人长期以来建立的信任,更是两人对对方一生工作的肯定。毛主席此时的痛苦,或许只有周恩来能够体会。</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毛主席回韶山住过的“神秘山洞”, 直到林彪事件后才被人们知晓</b></p><p>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毛泽东的出生地,从1927年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以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这一别便是32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两次回故乡:一次是1959年6月,已为读者所熟悉;而另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则是1966年6月,前后在滴水洞住了12天之久,由于毛泽东行程在当时并未公开,故此人们知之甚少。</p><p>1966年6月16日,毛泽东“南巡”到了长沙,住湖南省委九所3号楼。住了一天后,因盛夏季节天气太炎热,而当时的九所又没有空调设备。所以,省委的负责同志向毛泽东建议,是不是到省委为他修建的位于韶山滴水洞的“茅棚”住住。省委负责同志说:那里冬暖夏凉,可以到那里住一住,试一试,避避暑。原来,早在1959年毛泽东第一次回韶山,在韶山水库游完泳回住地的时候,毛泽东情不自禁地向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谈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小舟,那个地方倒很安静啊。我退休以后,在那儿给我搭个‘茅棚’好吗?”说完毛泽东朝韶河上游滴水洞的方向指了指。后来周小舟向省委作了汇报,一致同意毛泽东这个合乎情理的要求。并于1960年下半年动工,1962年建成了由三个小楼组成的"西方的一个山洞"(毛泽东语)。</p> <p>◆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与乡亲们亲切交谈。</p> <p>◆滴水洞大门口。</p> <p>听省委负责同志这么一说,也许出于避暑的原因,或许真的想看看他所说的“茅棚”建的怎么样,毛泽东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湖南省委的这一提议,到那座他亲自选定且十分钟爱的“山洞”里住了12天。</p><p>这次陪同毛泽东到滴水洞避暑的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处长曲琪玉,湖南省公安厅领导高文礼,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肖根如,以及记者钱嗣杰。</p><p>毛泽东一到滴水洞,就看到先他而来的中共湖南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王延春和韶山管理局局长王毅忱早已等候在门前。毛泽东与大家亲切握手后,边走边说:“这是个好地方,我小时候在这里放过牛、砍过柴、割过草,还和小伙伴们打过架。特别是我小时候到外婆家去、到湘乡去读书,都要从这里经过。山那边有我的石头干娘,所以,我又叫石三伢子。”</p><p>也许是一种故乡情结吧,毛泽东一说起家乡的事,说起小时候的事来,就有些滔滔不绝。他见大家都在仔细地听着,便指着山间的一条小道继续说:“从这里过去是龙头山,再过去就是黄田坳。过去以山为界,山那边是湘乡,山这边是湘潭韶山,所以,这一带人又叫它为‘湘潭坳’。”</p><p>说完,就走进了他住的滴水洞一号楼。毛泽东在这里一住就是12天。</p><p>这12天里,毛泽东基本上是深居简出,谨言慎行。除了阅看审批从北京、长沙通过机要送来的文件、资料,静静地思考党和国家以及国际一系列重要问题外,就是散散步,和工作人员聊聊天,或在附近的山间田野走走。</p><p><br></p> <p>◆滴水洞一号楼。</p> <p>◆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p> <p>24日,毛泽东来到韶山水库,与上次人群簇拥的热闹情形不同,此时的水库静谧无声、波平如镜,毛泽东在水里慢慢地游了起来。只见他时而仰面游泳,像睡觉一样,平躺在水面上;时而打水,舒展双臂似雄鹰一样在水中搏击;时而踩水打浮泅,如在陆地上行走一般,时而扎“猛子”,好似“鱼翔浅底”……虽然在水中搏击了那么长时间,但毛泽东仍然神采奕奕,毫无倦意。</p><p>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工作和休息,有关部门规定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不能随便和毛泽东接触、交谈,以免影响他的工作和休息。当时对工作人员有“十不准”:不准主动接近主席,以免影响主席的休息和工作;不准主动和主席握手;不准主动和主席交谈;不准直接向主席提出问题;不准向外打电话与通信;不准随意同外面联系;不准违反安全规定到自己工作以外的地方去;不准违反警卫安全措施;不准随意外出,出外要经过批准,等等。</p><p>当时,湖南省正在韶山召开省、地、县三级会议,在湖南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王延春的要求下,毛泽东接见了参加会议的部分同志。如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王延春、省委秘书长杨述清、副秘书长刘亚南、地委书记樊茂生、地委副书记兼韶山公社党委书记熊春泉等。在快要离开的前一天,王延春同志问要不要接见韶山人民的代表,要不要由电台和报纸发一篇消息。</p><p>毛泽东听后停了一下说:“这次回来,又没有去看他们,他们也不晓得我回来了,还发什么消息!”</p><p>这次毛泽东是秘密回乡的,对外界一律未发消息。所以,当毛泽东在不久后给江青写《我的一点意见》这封信时,提到“西方的一个山洞”,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林彪事件发生后,才逐步知道了这个地方。</p><p><br></p><p>12天很快就过去了,毛泽东又要离开韶山、离开滴水洞了,当时的工作人员有些依依不舍,他们总想送点东西给毛泽东,但就是不知道送什么好。贵重的东西,主席肯定不收。这时,一位工作人员说,主席不是说过这里的桃子好吃,当时还说要带些回去吃,我们就送一篮子桃子给他。这个提议得到了全体工作人员的赞同。于是,他们在滴水洞一号楼附近的桃树上,摘下一竹篮水蜜桃送给毛泽东,并说这是韶山人自己栽的。果然,毛泽东二话没说,欣然收下了这一竹篮桃子。</p><p>工作人员见毛泽东收下了他们送的桃子,心情十分激动,但唯一遗憾的是当时还没有和主席合一张影。他们把自己的心愿向中办副主任张耀祠反映了,张耀祠立即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二话没说,答应了全体工作人员提出的合影要求。</p><p>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只回过两次韶山。这次是他第二次回家,而且是在家乡人民不知道的情况下秘密回韶山的。他心里多少有些遗憾和伤感。当有人小声提醒他上车时,毛泽东用他那浓重的韶山口音说:“你们先走吧,我还要坐下哒!”</p><p>◆毛泽东卧室。</p><p><br></p> <p>◆毛泽东在滴水洞小憩。</p> <p>◆毛泽东与部分参会人员合影。</p> <p>工作人员和陪同人员理解毛泽东此时的心情,他们毫无怨言地等着他。大约坐了一杯茶的光景,毛泽东才慢慢起身,和等候在一旁的工作人员一一握手道别。当他与滴水洞管理人员廖时雨握手时,有人介绍:“这位是小廖,主要是给主席管房子的。”</p><p>毛泽东听后,握着廖时雨的手说:“小廖,你要把这房子看好,我还要回来的!”</p><p>毛泽东自离开家乡投奔革命后,他回故乡的次数屈指可数:1921年春回家乡,那是教育、动员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参加革命,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培养出了一门忠烈;1925年农历正月,他携爱妻杨开慧回故乡,是为了“放火烧荒”,点燃了家乡农民革命的熊熊烈火;1927年,他又回家乡考察农民运动,以铁的事实来回答国民党右派和党内某些人对农民运动的无端指责。从这以后,直到1959年6月,他才回乡省亲。而这次,他是“秘密”回故乡的,不能到祠堂、到乡亲们家里叙旧,“我还要回来的!”充分表达了毛泽东的思乡、恋乡之情。这既是他第一次住湖南省委为他修建的“茅棚”,也是他最后一次住。这一次回韶山,竟成了他与故乡的永诀!</p><p>后来,毛泽东曾经多次动过回故乡的念头,但由于种种原因,终都未能成行。就是到了1975年,已经是82岁高龄、且重病在身的毛泽东,还想回韶山看看,有关部门也已经通知了韶山管理局作好准备,工作人员更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兴奋地做好了一切准备。但是,终因他公务繁忙且又病魔缠身,未能成行。这也许成了毛泽东的终生遗憾吧!</p><p>◆滴水洞一号楼内景。</p> <p>◆毛泽东与工作人员合影。</p> <p>叶剑英粟裕杨尚昆</p> <p>这位军事家没有军衔, 他81岁时当选为国家主席</p><p>杨尚昆同志,早年参加革命,功勋卓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评定的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有他的名字。</p><p>杨尚昆是四川潼南县双江镇人,生于1907年。</p><p>长大后,杨尚昆在四哥杨闇公的影响和帮助下,参加革命工作。</p><p>杨尚昆在19岁时,被党组织选派到苏联留学。回国后,他做宣传工作。</p><p>1933年6月,杨尚昆来到红一方面军工作,担任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当时,红一方面军的总司令是朱老总,政委是周公,参谋长是叶剑英元帅。</p><p>1934年1月,杨尚昆来到红三军团工作,担任军团政委。红三军团军团长是彭老总。</p><p>杨尚昆是彭老总的好搭档。在作战中,二人密切合作,互相信任、支持,打了不少胜仗。杨尚昆与彭老总合作多年,相知多年,患难与共,亲如手足。</p><p>1934年4月,蒋介石集结11个师的兵力,兵分两路向广昌进攻。</p><p>在广昌战役中,红三军团军团长彭老总和政委杨尚昆在前线指挥作战。</p><p>抗战时期,杨尚昆担任过北方局书记等重要职务,为抗战事业立下了大功。</p><p>解放战争时期,杨尚昆担任过军委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等重要职务,为解放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p><p>新中国成立后,杨尚昆继续担任军委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等要职。</p><p>1955年授衔时,杨尚昆表示不参加评定军衔,他没有被授予军衔。</p><p>进入新时期后,杨尚昆担任过任军委常委兼秘书长、军委常务副主席等要职。</p><p>1988年4月,杨尚昆当选为国家主席,为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时年81岁。</p><p>就在这一年,我军恢复军衔制。</p><p>授衔时,评衔小组认为:军委主席和副主席应该比下面的人级别更高。于是,想在上将的上面再设一个“一级上将”,专门授予军委主席和副主席。</p><p>当时,军委主席是邓公,副主席是杨尚昆。</p><p>邓公对此不同意,他说:“当年,毛主席就没要大元帅军衔。我要这个衔干什么?没有用。”</p><p>杨尚昆也说:“我是武衙门里的文官,也不要军衔。如果军委主席和副主席都不要军衔,变成文官,我看这对全军是一个很好的影响,对全军顺利地改文职是个推动。”</p><p>杨尚昆又一次推掉了军衔。</p><p>1992年10月,杨尚昆同志退休,从领导岗位完全退下来。</p><p>1998年9月14日,杨尚昆同志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2岁。</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林彪元帅的后人今何在? 儿子与父亲同时命断异国, 两个女儿低调处世</b></p><p>新中国成立后,林彪作为开国元勋,可谓风光一时,林彪出生于湖北黄冈,原名林祚大,字阳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的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之一,林彪政治生涯可谓到达顶峰,后期在革命的立场中,由于思想意识的左倾化,在后来的政审中,出逃苏联,于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p><p>很多对于林彪的后人现在生活得如何都非常的感兴趣,那么他们现在怎么样呢?林彪一生有三个子女,与前妻张梅生下了林晓霖,后来叶群与林彪在一起后,生下了林豆豆、林立果。随着林彪的陨落,现在这几个子女境遇都各不相同。</p><p>林彪的大女儿林晓霖,1941年生人,曾经在苏联学习,并且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一直以来林晓霖的成绩都很优秀,在谈到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她表示,自己一直希望做一个普通人的孩子,林晓霖性格比较低调,所以很少有关她的报道,现在她一直居住在北京。对于现在的林晓霖来说,做好自己才是最希望做到的。</p> <p>林彪的另一个孩子,林立果。想必大家都知道,本来林立果自小聪明伶俐,也深受林彪的喜欢,但是林立果从小有点恃才傲物,对于林彪也一直是在他眼里不是与时俱进的人。1969年,在林彪的帮助下,林立果从学生一步跳跃到空军作战部副部长,顿时林立果野心开始蓬勃,可惜他的结局是不美好的,最后与父亲林彪一起命断异国。林立果的结局主要是与其自身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争强好胜,才最后落得惨死。</p><p>林豆豆是林彪的小女儿,也是长得最像林彪的一个孩子,在林彪出事后,林豆豆作为林彪的亲人自然也接受了调查,她选择在了一家汽车修理厂工作,不久之后就被调回北京,一直就业于社科院,2014年,林豆豆最近一次公开露面,关于林豆豆的消息比较少,主要是林豆豆也是一直很低调,可是即使这样,林豆豆也为了祖国发展付出很多。</p><p>林彪的后人一直都保持低调。</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几位开国上将, 不光会打仗, 业余爱好同样非常厉害</b></p><p>开国将帅大多数都是征战沙场的猛将,在战争年代立功无数,建国后也都继续在军队任职,位高权重。</p><p>不过,有不少将军除了军事上的成就,也有很多业余爱好,甚至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许世友曾担任中国武术协会名誉主席,吕正操担任过网球协会主席,宋任穷也担任过排球协会主席。</p> <p>许世友的传奇经历,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小时候曾在少林寺习武八年,当然现在也有不少资料说,许世友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少林弟子,只是在少林寺做杂役。</p><p>但是,杂役和杂役也不一样,像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火工头陀,虽然只是一个烧火做饭的杂役,但天赋异禀,只靠偷学武功,就将少林达摩堂首座苦智大师击毙,逃走后去西域开创了金刚门。</p><p>许世友也是这样,习武的天赋极高,虽然只做了八年杂役,但也学到了一身非常扎实的硬功夫,让他在后来的战争年代受益无穷,屡立战功。</p><p>建国后,许世友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南京军区司令、广州军区司令,虽然军务繁忙,但也练功不辍。</p> <p>许世友在广州期间,正是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功夫电影红火的时候,因此,许世友也看了大量的功夫电影,对这三位功夫巨星都有非常精准的评价,比如评价李小龙,说他“有股子狠劲”,对成龙则说:“别看他是杂耍,还是有点功夫的。”</p><p>李连杰的《少林寺》上映后,许世友说:“这个小青年,我在70年代就看过他表演武术,基本功很扎实。”</p><p>因为许世友在武术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因此被中国武术协会聘请为名誉主席,跟武术界的很多人都有密切的联系。</p><p>相比许世友,开国上将吕正操的爱好就有点“洋气”了,竟然喜欢打网球。</p> <p>吕正操打网球可是有年头的,早在东北军时,他就跟着张学良打,从此也跟网球结下了一生的情缘。</p><p>在战争年代,吕正操也没忘了打网球,只要有闲暇时间,就会找几个人跟他打。对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八路军战士们来说,网球可是个稀罕东西,没有人会打,吕正操就手把手地教他们,等到学会了,就可以跟吕正操打了。</p><p>建国后,有条件了,吕正操更是对网球爱不释手,还经常去跟主管体育工作的贺老总说,一定要把网球事业发展起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p><p>因为吕正操对网球的热爱,被聘请为中国网球协会主席,也因为他在中国网球事业上的巨大贡献,被国际网球协会授予终身荣誉奖。</p><p>还有开国上将宋任穷,也有一个爱好,就是打排球。</p> <p>宋任穷将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打排球的,不得而知,但在建国后,每次有排球比赛,他只要有时间,都会去看。</p><p>比赛后,宋任穷还会跟教练和队员们交流比赛的得失,往往能一语中的,让大家受益匪浅。</p><p>因为宋任穷在排球方面的热爱,被聘请为中国排球协会名誉主席,一当就是20多年,他还说:“别的职务我都可以辞掉,但是排协主席这个职务,我是坚决不会辞掉的。”</p><p>中国女排每次夺得世界大赛的冠军,宋任穷都非常兴奋,第一时间给队员们发去贺电,表示祝贺。</p><p>另外,还有不少开国将军喜欢舞文弄墨,进行文学创作,同样取得了很高的成绩,比如萧克、谢良。</p> <p>萧克是第一上将,同时也是第一儒将,早在战争年代,萧克就笔耕不辍,用两年时间创作了一部《罗霄军》。</p><p>萧克将军晚年离休后,把这部作品重新做了修改,改名为《浴血罗霄》,于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p><p>不过,萧克将军还不是开国将军中的第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他之前,还有一位开国少将也入选了作家协会,就是谢良。</p> <p>谢良将军的人生经历非常坎坷,早在1936年的一次战斗中,就失去了一条腿,成为独腿将军。</p><p>后来,谢良因为行动不便,被马家军抓住了,关进了大牢。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谢良才被放了出来。</p><p>但是,谢良在去苏联治病的路上,又被盛世才抓去了,继续坐牢。</p><p>不过,就是在坐牢期间,谢良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后来相继出版了《铁流后卫》《五颗红星》《独脚将军传奇》等七部作品,在文坛的影响非常大。</p><p>因为谢良在文学创作上的突出成绩,于1980年被吸纳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是第一位将军作家。</p> <p>1973年,李富春与蔡畅在中南海庆云堂纪念"金婚"合影</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他当了21年的副总理, 下乡视察时, 都以为他是村里的挑粪老头儿</b></p><p>红三军团曾是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0年6月创建到1935年7月因长征中损失巨大被撤销番号,一共经历了5年的军旅生涯,大家都知道,红三军团的军团长一直由彭老总担任,军团政委却有三位,而且建国后三任政委都没有参与授衔,成就却一个比一个高。</p><p>如李富春建国后曾任21年的副总理,不过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一身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生活上吃穿住行从没有特殊要求,因为穿的普普通通,下乡视察时,乡亲们还以为他是邻村来的挑粪老头呢?</p><p>说起“挑粪老头”,其实李富春还真挑过粪,那还是在抗战时期。</p><p>当时日军为了对付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除了集结重兵进行“大扫荡”,还进行经济封锁。为了解决根据地经济困境,主席号召开展大生产,当时时任组织部副部长的李富春为主持这次生产运动,做了很多详细、行之有效的工作。</p><p>在李富春的指挥下,中央直属机关、各培训学校也都组建生产委员会,成立生产小组分配相应的任务。有一次组织部的任务就是收集肥料。不过干活第一天就遇到了困难。</p><p>原来组织部的同志大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抗日的大学生,一般家境都不错,哪干过这“挑粪”的脏活,最开始谁了没有动手。李富春来了后说:“挑大粪很丢人?我也是读书人,还留过学喝过洋墨水,但我就不怕丢人,劳动有什么丢人的?”说完拿起挑子带头挑粪,而第二个挑粪的正是刚来的组织部部长陈云。</p><p>大家看到组织部正副部长挑着盛满粪肥的竹筐行走如飞,再也没有人觉得掏粪什么的了,大家都热火朝天得干起来,而且是越干越起劲。</p><p>建国以后,李富春一直身居高位,待遇也很高,但是在战争年代养成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直保持下来,对于饭食没有什么要求。</p><p>当时按照李富春和夫人蔡畅的级别,家里都配有厨师,有时厨师和别人聊天时就说:“他这个厨子好干也不好干,为何说‘好干’呢?两位领导饭菜从不提特殊要求,早饭熬两碗粥,烤几个馒头片就可以了,午饭和晚饭有时做俩碗面条也就解决了。要问我为嘛不好干?一身好厨艺没有施展的机会啊”。</p><p>严格的说李富春夫妇吃饭上还是有些要求,两人都是湖南人,爱吃苦瓜和腊八豆这样的湖南传统食物,有时也会让厨师弄些苦瓜吃,也只有家里来客人饭桌上才会多一两个菜。</p> <p>再说穿,建国以后很多年,李富春也一直穿着解放以前的粗布衣服,时间长了会有磨破的地方,就让人拿布条补一补。有人回忆道,只记得李老1952年出国访问时曾做了两套新衣服,但回国后一直舍不得穿,还是穿带补丁的衣服,有人感慨道:“警卫员穿的都比李老好”,这也就不难理解前面说李老下乡视察,会被人误会成邻村挑粪的老头儿。</p><p>按照李富春和蔡畅的级别,他们两个人都是有配专车的待遇,但为了节省汽油,两人都是用一辆车,最后把蔡畅的那辆专车退回了组织。而且这辆车他们不允许家人私用,夫妻两人只有一个女儿,对于外孙李勇当然疼爱无比,但他从小上学也没坐过家里的汽车去,有时他故意在外公面前念叨,李富春听完说:“家里的汽车是公家的,只有外公外婆办公事时才能用,办私事不能坐,当然也不能接送小孩子。”</p><p>李富春夫妇勤俭节约一生,积攒下不少钱,但在李老去世前,留下遗嘱,要把存下的工资都捐给国家。1966年,李富春担任政治局常委,正国级。1975年1月9日,李富春病逝,享年75岁,在追悼会结束后,夫人蔡畅按照丈夫的要求把积攒多年的工资共计10万元全部交了党费,都捐给国家,一分也没有留给女儿。</p> <p>1949年,邓颖超与蔡畅在西柏坡合影</p> <p>被推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的三位老大姐.左起:蔡畅,邓颖超,宋庆龄</p> <p>周总理,李富春,蔡畅,邓颖超在外散步</p> <p>李富春的夫人蔡畅,在建国后也被任命为全国妇联主席。周总理夫妇和李富春夫妇</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解密第一代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月薪到底是多少?</b></p><p>毛主席的工资本来是610元。 后来,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三年困难。 他率先将工资减至404.80元。</p><p>毛主席以身作则,世界也紧随其后。 因此,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人大委员长朱德和毛主席一样,工资均为404.80元。</p><p>在第一代中国领导人中,薪水最高的不是毛主席,而是孙中山的妻子宋庆龄。 宋庆龄除了获得300元的活动费外,还获得了全国第一级的工资,每月579.50元。</p><p>毛主席的妻子江青的工资在夫人中也并不是最高的。 她最初的工资是243元。 在“文化大革命”中,她进入中央政治局,成为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这样,江青的工资就升到了“九大”后的342.70元。 邓颖超的工资一直是342.70元。 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的工资一直是342.70元。 她的工资不仅比宋庆龄低很多,而且比当时的副总理李富春的妻子蔡畅低一个水平。 蔡畅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而邓颖超则在1925年,比她晚了两年。</p><p><br></p> <p>朱德的妻子康克清的工资比邓颖的工资低一个水平。 她于1929年与朱德结婚两年后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光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刘少奇的夫人。 由于她资历较浅,她的工资只有120多元,这在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妻子中也是最低的。</p><p>当时,还有一群工资不低的女民主人士,例如廖仲恺的遗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冯玉祥遗孀,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和“七君子”的唯一女性人大副委员长史良。</p><p>刘少奇每月去理发时,贾兰勋和于云德都被他要求记账,月底从他的工资中扣除,永远都不会占国家的便宜。 当时,国家的一些企业生产了新产品,例如半导体收音机,手表等,并已送交中央领导审查, 刘少奇每次审查完后,都要求工作人员全数都要归还。</p><p>周恩来总理于1976年1月8日去世后,他周围的工作人员编制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工资收支表。 收入只是单一工资,和少许工资存入银行中赚取的利息,没有其他收入。 支出项目多于收入项目, 大致有以下几项:伙食费,党费,房租费,报纸订阅费,零用费(购买日用品),特殊费用:亲属和职员补贴,捐赠。</p> <p>毛主席转战陕北时的一个小插曲预示着中国革命很快取得胜利</p><p>1947年转战陕北时,毛主席住进了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子王家湾,这个村子是在山脚下,距离敌人营地只有十公里左右。在老乡们的保护下,毛主席和他的队伍在这里住了近两个月也没被敌人发现。当时毛主席住的破窑洞是一个老乡借给的,四面通风,而且摇摇欲坠,毛主席就是在这间窑洞里,与周恩来、任弼时等人指挥其他解放战场作战,研究下步军事计划。</p><p>毛主席在战争年代有个习惯,走到哪里都带着一部收音机,通过收听广播来了解和研判外界的情况。有一天毛主席正与大家收听收音机里面的广播,那个借他窑洞的房东老头被收音机的声音吸引过来,他径直走进毛主席的窑洞,好奇地指着收音机问毛主席:“这是啥子东西,里边可有人吗?”老头的话给大家逗乐了。毛主席对大家说“都不要笑,你们中谁知道收音机的原理,就把它讲给大叔听嘛。”见没人应声,毛主席拿来一张凳子,让老人坐下,然后就像拉家常一样,开始给老人解释无线电是怎么回事。毛主席从空谷回声这一简单的物理原理讲起,讲到了空气振动,又解释了一些关于电磁波的运作原理。大家越听越有趣,感觉好像参加了一次很吸引人的讲座。</p> <p>听了毛主席细致耐心的讲解,老人声音有些颤抖的说,要是早先看到这玩意儿,准保劈了当柴烧了,以后再要见到这个东西,一定会留着它“听毛主席声音” 。大家听到他提到“毛主席”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因为出于保密,队伍出发前毛主席化名“李德胜”,这是毛主席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字,意思是离开延安取得胜利。所以这个老汉没有认出眼前向他讲述无线电知识的这位先生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名叫李德胜。</p><p>直到毛主席离开王家湾后,老人这才知道住在他这所破窑洞的人是谁。不久,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村子,他们试图逼迫老人说出毛主席的去向,并威胁要剁掉他的两根手指,即使是这样老人还是牙关紧咬没有透露半句。</p><p>毛主席从王家湾走出后,带领2万人的队伍继续利用黄土高原的复杂地形和陕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采取“蘑菇”战法,盘旋打转,辗转腾挪,如蛟龙戏水般与国民党胡宗南的20万大军展开了众寡悬殊的较量,使敌人陷于兵疲马惫,缺吃少粮的境地,并连续取得了清化砭、羊马河、蟠龙三个战役的胜利,被称为西北战场的“三战三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指挥范例之一。</p> <p>经过一年的转战,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历经千难万险,率领中央机关和2万人的队伍,不但牵制住了敌人,还在运动中大量消耗了敌人,并且成功地指挥了西北、陕北、山东等各解放战场的战斗,使整个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解放区。当毛主席过河后,回头眺望山峦起伏的陕北,无限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陕北人民为革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随后毛主席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展开了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大决战。</p> <p>揭秘: 陈永贵是如何当上国务院副总理的?</p><p>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陈永贵是大会代表,出席了会议。</p><p>在会上,周恩来总理抱病作了《政府工作报告》。</p><p>报告一结束,他就回了医院,说:“通知陈永贵同志来医院一趟。”</p><p>陈永贵一见周恩来,询问总理的身体状况。周恩来说:“精神很好,只是瘦了不少。”然后招呼陈永贵坐下。</p><p>总理说:</p><p>“这次找你来,就是安排人大的事。你要有所准备,当国务院副总理,把大寨的精神推向全国,怎么样?”</p><p>这个消息大出陈永贵的意外。他听后一愣,忙说: “总理,我文化水平不行,当不了,我不当这个副总理。”</p><p>周恩来立即态度严肃地说:“看你永贵,你是不是党员?是党员就得接受党的安排。现在,中央的斗争这么激烈,你不参加,别人也得参加,你还是干吧!”</p><p>然后,他又告诉陈永贵:“这事是主席同意的,政治局其他同志也同意。你是个农民代表。”</p><p>陈永贵听说是毛主席同意的,便不推辞了。</p><p>然后,周恩来给陈永贵讲了很多道理,从古至今,从外国到中国,大意是:人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群众中涌现的,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希望陈永贵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多锻炼。</p><p>随后,在大会上,陈永贵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p><p>2月2日,周恩来向毛主席报送《关于国务院副总理分工问题的请示报告》,其中提议:陈永贵在国务院中,协助抓农业工作。他的提议获得毛泽东的同意。于是,陈永贵成了分管全国农业的副总理。</p><p>——摘自《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