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密列——吴哥古迹的修复还任重道远

学文化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柬埔寨吴哥古迹之旅(7)</b></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崩密列,是一座吴哥窟(吴哥寺)式的寺庙,可见其规模之宏伟。“崩密列”的意思是“荷花池”。这座寺庙的位置在吴哥古迹群以东40公里处。当我们到达崩密列的时候,发现如今的崩密列,很像当年探险家刚发现吴哥时的样子:寺庙坍塌严重,一堆堆散砖乱石,没有一座像样的建筑物,围墙屋宇被大树古藤缠绕,淹没在密林深处,荒野一片。</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崩密列没有任何人工设施,无路可走,</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游览崩密列,如果没有导游带领,根本不知道如何穿越这片巨大的废墟。塔布笼寺它给人的感觉是奇异,而崩密列带给人的感觉是破损得令人震撼。</span></h1> <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崩密列不属于常规的吴哥景区范围内,所以一般的旅游团行程中很少会包括这个景点。这里确实有些荒僻,很多年来,由于道路交通不便,一直都是难以到达的地方。现在铺筑了公路,不少游客慕名而来。</span></h1><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由于崩密列展示的原始风貌,有人说,这里是吴哥遗迹群中最值得去的地方,尽管它是一个比较偏远一点的遗迹。</span></h1> <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由于年代久远,寺庙的历史无人知晓,建筑的损坏较为严重,留给后人的信息十分缺乏,只能从建筑特色和风格猜测是12世纪时的建筑物。寺内的杂草丛生,寺庙坍塌,一片荒凉的气息,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成为了电影导演们的最爱。</span></h1> <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崩密列的护城河长1.2公里,宽0.9公里,它和吴哥寺几乎一样大的规模。崩密列是吴哥古迹建筑群中第一座完全用沙石建筑的庙。沙石容易破损,所以很多建筑都已经损毁。</span></h1><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崩密列护城河呈十字型对称建造,中心为未修缮好的断垣残壁,在废弃的庭院和庙塔之间,树木草丛茂密地生长着。我们之所以认为它是寺庙中心,因为这里到处都是断垣残壁,到处都是与树木缠绕在一起的一堆堆散砖乱石。</span></h1> <h1>  游客们从这个入口处进入景区,这条平坦的红沙石铺设的大道还比较像样,道路两旁有很多大树,不少附近的小朋友在这里玩耍。</h1> <h1>  一路走着建筑物出现了,但是没有一座像样的建筑物,到处是断垣残壁,到处是一堆堆散砖乱石,墙壁上石头上布满了青苔,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沧桑画卷,令人唏嘘不已。</h1> <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随着深入崩密列景区,发现一条栈道。这不是说是原始状态的景区吗?怎么会有人工开发的栈道呢?原来这条栈道,不是为游客准备的,而是过去在这里拍摄电影时留下的。</span></h1> <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导游说,这条栈道是在拍摄电影《虎兄虎弟》时搭建的。由此可见,吴哥古迹中的很多景点,都是电影导演们的挚爱,因为这里所透露出的神秘感,绝对是世界上罕见的。</span></h1> <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如果没有导游带领,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走,看什么?当我们跟随着当地导游爬窗穿户,攀屋脊,钻树丛的时候,总有一种神秘气氛在零乱的古建筑和树林深处弥漫。我们无法知道,前方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样的令人震撼的场面。我们不像是一群游客,倒像是一群探险者。如果你热爱探险,那崩密列是绝不能错过的。</span></h1> <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我们在深入寺庙“探险”的过程中,一路上经常会遇到当地的小孩在这里玩耍、做小买卖,也有的小孩当向导的。导游早就关照过,我们的包里都备了点糖果之类的东西,给在那里玩耍的小孩。</span></h1><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这里比较大一点的小孩还会帮你带路,你给他们一点钱,他们会全程带你玩,他们常常是自助游游客游览崩密列的向导。</span></h1> <h1><br></h1> <h1>  这个视频在微信中传播,借此了解柬埔寨小孩在游客中推销小商品的情况。</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崩密列是一座印度教寺庙,这座印度庙宇是用来供奉湿婆神的。但是在现场发现的一些雕塑都反映的是佛教的主题。<br></span> 这座破败、隐秘,未经修缮的寺庙,由于比较荒僻,长期无人看管,所以很多浮雕和塑像已被偷盗,加上寺庙损坏严重,专家们说这座寺庙难以恢复其原样了。</h1> <h1>  游完寺庙中心区域后我们就返回,一路上又拍摄了许多残破的建筑,多么宏伟的寺庙,是有朝一日能修复为古迹,还是任其自然,消失在自然界里?</h1> <h1>  这里是崩密列的入口,也是出口。马上要告别了,不少游客在这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方留个纪念!</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哥古迹的修复任重道远</b></div> 1861年1月在暹粒的热带森林中,法国探险家发现一座恢弘的古城,就是今天的吴哥窟。实际上,吴哥窟只是吴哥古迹之中的一个建筑群。吴哥古迹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落,包括巴戎寺、女王宫、巴方寺、塔布隆寺等60多处古建筑群。它们是柬埔寨鼎盛时期吴哥王朝的遗址,始建于公元9世纪初,到公元14世纪末被遗弃。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雪、植物、苔藓的侵蚀,已是一片废墟。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在发现以前竟无人知晓。<br><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1861年发现以后,最早</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开启对吴哥古迹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是法国</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远东学院。</span>1992年是吴哥古迹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国际社会开始联手保护吴哥古迹。参与吴哥保护的,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h1><h1> 印度参与保护和修复工作较早,因为吴哥古迹中大量是印度教寺庙,但开始的修复并不理想遭到联合国和柬埔寨的批评,后来成功修复了塔布茏寺。除此以外日本修复巴戎寺,美国修复巴肯寺和圣剑寺,法国修复癞王台和巴方寺,瑞士修复女王宫,德国修复吴哥的雕刻,意大利修复比粒寺,中国修复周萨神庙和茶胶寺······,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多国修复,开始正式启动。</h1><h1> 在此期间,坍塌的建筑重新矗立,散落的石块获得复位,一座座庄严肃穆的神庙、一个个神秘微笑的四面佛、婀娜多姿的仙女浮雕,雕刻精美绝伦的女王宫······重新与世人见面,吴哥古迹从废墟中开始获得重生。</h1><h1> 吴哥古迹,这个柬埔寨鼎盛时期的吴哥王朝遗址,面广量大,修复工作十分艰巨。主要问题是:<br> 第一,主要由谁来保护和修复?<br> 柬埔寨的古迹应该由柬埔寨人去保护和修复,世界各国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支持。当然这个支持包括物质上,技术上,人员上的支持。现在各国在修复过程中都注重培养柬埔寨的科技人员。另外修复的经费是庞大的,目前柬埔寨的经济状况承担不了过高的经费,只能依靠国际社会支持,逐步修复、保护。<br> 第二,是如何保护和修复?<br> 国际社会在几十年的修复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如“原物归位”方法。“原物归位”是指在修复古迹时,尽量使用原来修建寺庙的方式和材料,避免使用现代材料。首个尝试原物归位法的是“女王宫”。它是吴哥古迹中最为秀美的庙宇,雕刻精美绝伦。但原物归位法并非适用于所有建筑。<br> 围绕修复工作的最大争议是:应该保留现有建筑受损的样子,还是应该复原它以前的样子?要复原到什么程度?复原的界限在哪里?&nbsp;</h1><h1> 如果完全复原,那就不是古迹了,失去了历史感这个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完全保留现在的原貌,一堆堆散砖乱石,一段段断垣残壁,那是一堆废墟,看不到遗迹的真实面貌,也不成其为遗迹,失去了应有的价值。</h1><h1> 不同国家在修复保护过程中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有些国家复原得多一些,有些国家复原得少一些。既有各国的理念,也视被保护修复的古迹状况而定。实际上修复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科学研究的过程。<br></h1><h1> 现在多国修复团队有一点取得了共识,那就是如何对待古树?这些古树盘根错节,和古建筑生长在一起,有导致古建筑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但如果古树被去除,古建筑又可能失去支撑,瞬间坍塌。各国逐渐达成了一致:让树木和建筑融为一体。在修复几乎被丛林吞噬的“塔布隆寺”时,完全遵循了这个共识。如今,游客都被塔布茏寺的古树和建筑相偎相依的情景打动,认为这样的景观在世界上独一无二。</h1><h1> 2018年,是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启动的第25周年。这一年的12月,对吴哥古迹保护做出的贡献的三十余位保护吴哥的多国专家,从柬埔寨文化艺术大臣彭萨格娜手中,接过了“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其中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许言、王元林和顾军。</h1><h1> 吴哥古迹的修复保护工作在继续进行着,但像崩密列这样的古迹,依然在被森森吞噬,依然在遭遇人为破坏,依然无人管理的古迹也不在少数,柬埔寨吴哥古迹的修复保护工作任重道远。</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本篇部分数据来自于网络</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谢谢你的阅读!</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