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姨

小白杨

<p>我的姨妈姓刘名兰花,1940年农历2月15日出生在霍州一个富饶的小山村一一驹沟村。</p> <p>8岁上学,就读于本村小学,后上西村初中,1958年考上了铁路技工学校。读书期间,勤奋上进,刻苦钻研。</p> <p>毕业后投身社会,参加社会建设,步入了铁路建设行业。参加了铁路电务工作。</p> <p>介西修路,侯马话务,每到一处尽职尽责,敬业爱岗。</p> <p>62年自然灾害肆虐,积极响应号召返乡务农。从此扎根农村,风里来雨里去,战天斗地。</p> <p>63年举行了婚礼,结识了我的姨夫刘宝云。嫁到了山清水秀的沙窝村。</p> <p>住在一个古宅深院里,这个院是刘家的老宅,原来姨夫家很富有的,由于日本人的侵入家庭才没落下来,从眼前的古宅隐约仿佛能看到刘家的辉煌。</p> <p>姨夫是一个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之人,任师教人,桃李满天下。</p> <p>和姨53年相处,伉俪情深。在姨夫任教期间,姨母随夫,转迁南北,跑遍了霍州的山村寨庄。</p> <p>小时侯,我放假时就去姨家住。</p> <p>一年一个地方,高垣上的南杜壁,沟壑里的段庄,南下庄。米粮川的窑底,杨枣。最难忘的就是沙窝里的山药蛋,一蒸满笼开花,沙呼呼的可顺口啦!</p> <p>小时候,过年,过八月十五,我和姊妹兄弟们国州,国华,新华,四娃,高明,翠平,汝子等人翻山越岭,横穿观堆当中桥,下坡时躺着下,上坡时爬着上,不敢看两边,因为两边深不探底。穿茹村乱滩,越天桥峭壁。</p> <p>天蒙蒙亮就起身出发,到下午才能到达沙窝村,脚上起疱,汗流夹背。尽管遭罪也愿意去见一面姨妈和她的一家子。去后和国平姊妹们无话不说,斗嬉打闹,好不热闹。</p> <p>记得有一年冬天,给姨拉炭,早早起来和姥爷俩人赶着牛车,慢慢悠悠地往宋庄煤矿走,开头还不觉得冷,走了一会刮起了西北风,冻得我直哆嗦,姥爷见状把他的棉袄给我披上,他不坐车跟车跑,到了煤场轮不着,等啊等,回去时已天黑了。姥爷和我装煤,就象美国黑人一样,只能看见两只大眼睛,一笑一口白牙。回来我坐在被窝里好半天没暖过来!想一想,姨的日子多么艰熬!</p> <p>记得那年我去窑底村去看姨。窑底村有一渠水清澈到底,我经常和一个邻居小朋友在渠里嬉水,特别开心。认识的这个小朋友,到现在还能想起他的模样,但一直再没见过这位好朋友。</p> <p>姨妈对我们特别亲,好吃的经常给我们留着,她舍不得吃一口。当时她还没孩子。经常看着我们,无微不止的照顾我们。</p> <p>姨妈脾气耿直,讲真理,见不上理不顺,但对我们百依百顺。热心助人,与人为善。我们也爱姨妈,一有空总想去看她。</p> <p>由于姨夫在外,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得由她料理,养儿育女,忙里忙外,一个人挑着整个家的重担。</p> <p>本来孩子们都已成人,姨母应享受天伦之福,然而不随人愿,疾病缠身,孩子们名医求遍,无力回天,撒手人寰。公元二0二0年八月十六日(农历六月二十七)离我们而去,终年八十一岁。</p> <p>孩子没有了母爱,我们失去了挚亲。</p> <p>汾河呜咽,霍岳含悲。</p> <p>号天泣血,疾首痛心。</p> <p>生死永诀,五内俱焚。</p> <p>追思姨母,泪如泉诵。</p> <p>祭文悼姨,深表怀念。</p> <p>女婿灵前吊孝,感恩母亲功德。</p> <p>侄儿侄女吊孝,悼念母辈情怀。</p> <p>母亲走好,儿女思念。</p> <p>相濡以沫夫妻共风雨,言传身教儿女皆贤良。</p> <p>萱堂风冷泪倾盆,愁云望断难辞母。</p> <p>亲朋相聚寄哀思,继承遗志懿德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