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行⑦ 山西省 (四) 洪洞大槐树

大德

<p>8月22日,离开吕梁前往洪洞县</p> <p>路过木耳之乡中阳</p> <p>沿吕梁山脉,行驶大约100多公里崎岖的山路,进入了洪洞县</p> <p>洪洞县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辖区有252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p> <p>洪洞县人民政府</p> <p>洪洞县关帝庙景区</p> <p>关帝庙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后历代均有修葺。关帝庙坐北朝南,沿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为前殿、献殿、露台、戏台、春秋楼。现存正殿保留元代遗构,献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p> <p>关帝楼又名春秋楼、三真阁。为一座四面贯通的过街楼。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基座为十字券拱式过街通道,上中下三层为木构建筑,墙内有八根通柱。楼内三层塑一木雕关公坐像,通高1.5米。洪洞关帝庙是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的元、明、清古建筑群。</p> <p>步行500多米就是明代监狱</p> <p>明代监狱又叫苏三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p> <p>“苏三起解”的发生地苏三监狱是最完整的一座明代监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热忱地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p> <p>苏三塑像</p><p>苏三,原名周玉姐,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六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儿,“玉堂春”是她的花名。</p> <p>苏三监狱门楼,1964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王冶秋先生曾在洪洞考察确认,苏三监狱为中国罕见的明代监狱,并题诗曰:“虎头牢里羁红妆,一曲搅乱臭水浆。王三公子今何在?此处空留丈八墙。”</p> <p>据传,苏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监,三次受审。因话本和戏剧而闻名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p> <p>过道的尽头,正对的是狱卒的值班室,右面的墙上有狱神的供位,传说当年囚犯入狱都要参拜狱神,就是狱神下面的墙基处,有一小洞,是当年运送尸体的出口,犯人在狱中病死或是被打死,是不能从大门抬出去的,只能从这个小洞拉出去。</p> <p>过道尽头的左边,便是死囚牢的大门,死囚牢双门双墙,门上画有狴犴,狴犴是龙的儿子,长得却象老虎,因此人们误称为“虎头牢”。大门只有一米六高,所有进入死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头,显示对法律的敬畏。</p> <p>进了门洞,里面还有一道门,而这两道门却是一扇从右开,一扇从左开,不明就里的囚犯如果越狱,往往出了第一道门却怎么也打不开第二道门,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起到拖延犯人越狱时间的作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p> <p>进入死牢院,右面是一堵高墙,左面就是当年关押苏三的牢房,里面有苏三的塑像。</p> <p>死囚院的中央还有当年苏三坐监时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绳索磨下的印记,井口只有半尺多宽,这是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杀。据说,右面的高墙里灌装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墙越狱,流沙便会从挖开的小口中源源不断地流来,使其难以挖通围墙。</p> <p>参观完明代监狱,开车大约4公里,来到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p> <p>山西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临汾盆地北部,南北纵贯洪洞县境,主体包括洪洞段全段。</p> <p>汾河,中国黄河第二大支流,源于山西宁武管涔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长716公里。有潇河、文峪河两大支流注入。</p> <p>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p> <p>晚上住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停车场</p> <p>8月23日,参观大槐树寻根祭祖园</p> <p>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p> <p>“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p> <p>根字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p> <p>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p> <p>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p> <p>“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p> <p>从明朝洪武二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共进行了18次大规模的移民,主要迁往京、冀、鲁、豫、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600年的辗转迁徒,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 <p>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p><p>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p><p>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相认的凭据。</p> <p>迁民壁画,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p><p>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p> <p>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p><p>“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p> <p>一代大槐树遗址</p> <p>这是由第一代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400年历史。</p> <p>由第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100年的历史。</p> <p>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作为故土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里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p> <p>石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p> <p>千年槐根,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p> <p>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p> <p>广济寺</p> <p>移民实物展览馆</p> <p>进门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雕像</p> <p>馆内有移民情景泥塑群雕、移民先祖的生活用品,还有许多珍贵的移民谱碟,这里展出的每一件实物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p> <p>“解手”和“连手”</p> <p>最后一顿家乡饭</p> <p>大槐树下聚集</p> <p>祭祖堂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 <p>“中华姓氏苑”寻家谱</p> <p>刘氏始祖</p> <p>第一次见刘氏家训</p> <p>母亲石</p> <p>洪崖古洞</p> <p>电影《等爱归来》的拍摄地</p> <p>老鸹窝</p> <p>洪洞县的“通背缠拳”在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最后来到女娲庙</p> <p>女娲庙位于洪洞县赵城镇侯村,又称娲皇陵,始建年代无考,据《平阳府志》载唐天宝六年(747年)重修。唐以后历代屡有修茸。</p> <p>陵墓内现存宋开宝六年(973年)和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巨碑两通,千年以上古柏三株,“补天石”一块,以及明清时期石碑三十多通。</p> <p>侯村女娲陵寝是炼石补天的伟大祖先女娲最后长眠的地方。</p> <p>晚上还住汾河公园停车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