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氏头条:牛氏家族简介

同宗网

<b>牛氏家族简介</b><br><br>牛姓,传统汉族姓氏。牛姓出自子姓,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国君主宋微子后裔牛父。 在2017年百家姓排名中为第98位。 <br><br>牛姓人口约2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51%;其次为安徽、山东、甘肃、湖北四省,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27%。河南最多,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27%。牛姓客家人较少,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有少数牛姓客家人。 <b>牛氏得姓始祖</b><div><br>牛姓的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国君主宋微子后代、宋国司寇牛父。<br><br>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贵族微子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长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div> <br><b>牛姓历史渊源</b><br><br>牛(niú)姓源出说法众多,具体有以下几种:<br><br>起源一<br>源于牛国,出自西周时期“牛医先生”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文献《灵台牛氏家谱·序》中记载:“当周盛时,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医先生,封牛国,为太常卿、协律郎。<br><br>祖牛孝参定雅乐,后附帝意,销设前代金石,以自异议,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乐成,诏行之乐,常有新乐,孝义此一志也。”这在《灵台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br><br>起源二<br>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开国帝王成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牛氏始祖为西周初期宋国君主微子启(一说为微仲衍)。<br><br>商时纣王残暴奢侈,荒淫无道,微子多次规劝,他都充耳不闻。眼见国家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便毅然离开王宫。传说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书·世系表》等的记载,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启(纣王庶兄)于商丘(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公爵宋国。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之记载。<br><br>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br><br>起源三<br>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牛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牛人,是西周时期所设官位,专职负责饲养国家牛畜,然后按典制贡送诸侯,保障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职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还设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两周时期很重要的官职。<br><br>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起源四<br>源于改姓,出自尞姓回复为牛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隋书》及《路史》记载,隋朝时期的牛弘,其父名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称寮氏、了氏。<br><br>另外,还有记载说三国时期,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赐复本姓后,也都随着一起改回为牛氏。<br><br>起源五<br>源于民间,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氏,称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六<br>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藏族、土家族、东乡族、回族、朝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牛氏,世代相传至今。<br><br><b>繁衍播迁</b><br><br>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牛姓的40%左右,另外,安徽、山东、山西、河北、陇西等亦多此姓,这些地方的牛姓加起来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65%左右。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13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22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br><br>据袁义达教授统计,截至2013年春,按照全国各姓氏总人口(包括港澳台)数字多少为序,牛姓位列第98位,如今已经再一次进入了前100名!<br><br>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 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41%,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55%。<br> 长期以来,众多仁人志士为牛姓的研究和发展孜孜以求,积淀了丰富的史料。由于时事变迁,条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布极广,始终未形成统一的谱系,社会各界对牛氏族史有的不甚了解,有的甚而众说纷纭。本文力图对牛氏始祖的有关史料加以考证,以就教于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系,从而睦敬族宗,共创文明新风。<br><br><b>牛氏宗祠对联<br></b><br>四言通用<br><br>姓启牛父;望出陇西:<br>全联典指牛氏的源流和郡望<br><br>庐州却贼;校尉平羌:<br>上联典指南朝时期的宋名将牛皋,字伯元,鲁山人,出身射士。曾聚众抗金,后归宋跟从岳飞,攻克随州,驰援庐州,击退金军。随岳飞进军中原,直抵黄河尚岸,屡立战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议和被秦桧派人毒死。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气雄于边陲,光武帝时任护羌校尉,曾与来歙平定陇右。<br><br>五言通用<br><br>瑞日波中上;仙禽雾里低:<br>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牛凤及《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诗句联。<br><br>六言通用<br><br>御史休祥预报;天官选举惟明:<br>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太子少师牛僧孺,历官御史中丞。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牛弘的事典。牛弘,字里仁,鹑觚人。有文集。<br><br>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br>此联为河南省济源市西石露头村牛氏祠堂门口两边八字墙联,内容明白如话,寄托着祖上对后辈子孙的殷切期望。<br> 七言通用<br><br>为民自愿称孺子;相国乐于献丹心:<br>此联析取自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句意。<br><br>应贞女诗文应梦;奇章公邂逅奇缘:<br>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牛肃长女牛应贞,少年聪颖,十三岁时,能诵佛经二百余卷、儒经子史数百卷,曾在梦中诵《左传》,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与人谈论,数夜不停。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牛僧儒,字思黯,安定鹑觚人,“牛李党争”牛派首领,两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传他曾夜里迷路,入薄太后庙,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绿珠等,相互吟诗。天明时辞去,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座荒庙。<br><br>颍水一支分派久;涎河两岸卜居多:<br>此联为安徽省临泉县定庙牛氏宗祠联。牛氏自元代初年迁来,已成当地大姓,民谚说:“砖集刘,黄岭侯,赶不过涎河沿的一群牛。”<br><br>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br>此联为河南省偃师县牛氏家庙堂联。<br><br>十言通用<br><br>好学博文,史称大雅君子;<br>清操正气,人号廉洁自将:<br>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寮弘(后赐姓牛),在隋朝任吏部尚书,人称“大雅君子”。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宝章阁待制牛大年,字隆叟,扬州人。一生精操,所至廉洁自将。<br><br>枢府转环,奠唐瓯于中叶;<br>铨曹秉鉴,调隋鼎之初硎:<br>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牛僧儒,官居相位,文宗时与李宗闵结党,权震天下,时称“牛李”。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牛弘,好学博闻,寡欲清高。隋初为秘书监,清开献书之路,修五礼,立明堂,拜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史称“大雅君子”。<br> 欢迎宗亲转发牛氏文章<br>传播牛氏正能量<br>让更多宗亲聚集起来!<br><br><b><br>来源</b><div><b>@牛氏同宗网</b></div><div><b><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TKquBkye9BRzkwOd6erU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整理来源</a><br></b></div><div><br>分享朋友圈,一起传播宗亲正能量<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