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炼钢铁文物遗址——荒弃在山坡上的炼钢记忆。

诏狱.

<p>  梨园河喧闹地奔流着,河水在礁石上溅起白色的浪花。两岸青山缄默,蜿蜒伸入远方。河南岸便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下辖的黑窑洞村。</p><p> 今年的七月份,在辅导老师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顺利浏览了大炼钢遗址,学到了关于大跃进时期的知识 ,开阔了视野。</p><p> </p> <p>  肃南土法炼钢炉群遗址位于白银蒙古族乡黑窑洞村境内南山坡上,坐西向东呈一字型排列,大部分已坍塌残破,整个冶炼炉群绵延两公里多,颇为壮观。冶炼炉遗址邻近产铁矿石和煤,梨园河水从遗址旁流过,具有良好的冶炼条件,遗址坐西向东呈一字形排列,共有冶炼炉159个(有残存痕迹的100多座,不在此数内),大部分已坍塌和残半,较为完整的有50多座,有一部分建成后未曾使用, 初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后因自然灾害严重,群众生活困难,于1960年停工。 当时在这条河(上游叫隆畅河,下游叫犁园河)两岸上下50多公里建炼钢炉1000多处,上至白庄子村下至白银村小操场子,当时建有土法冶炼炉的地方,白庄子30多座、隆丰20多座.灰大坂200多座、鹰鸽100多座,现只有几处较完整。</p> <p>  肃南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大面积的“大跃进年代”土法炼钢炉群。据肃南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初步考证,该土法炼钢炉群可能是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目前该炼钢炉遗址已被肃南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炼钢炉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最大的高8米,直径14米,最小的高2.5米,直径2.7米。炼钢炉炉内膛用土坯砌筑而成。一些较大的炉体在山梁高处挖地开坑而建,并开有1个或多个拱形门洞,用于加料、点火、清渣,底部设有多个通风炉道,还有一些炉体10个连成一体。</p> <p>炼钢炉的内部构造。</p> <p>  老师带领同学们认真观察并了解炼钢炉的结构</p> <p>同学们认真记录</p> <p>大炼钢铁后的残渣废铁</p> <p>  大炼钢铁后烧焦的炉壁,上面有许多烟熏火烤的痕迹</p> <p>  波及全国的“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年到1960年期间,“大炼钢铁”是其中的标志环节。那时全国总动员,到深山中建这种“土法炼钢炉”,希望用这种人海战术,短期内将我国的钢产量翻番。“大跃进时期”中央特别重视钢的产量,因为当时国际社会,钢产量是评判一个国家的实力的重要标志。1958年6月初,国家计委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其中提出五年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具体落实到钢的年产量,要将由1957年的335万吨,到1958年提高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p> <p>  就这样一座座小土炉就在神州大地上扎根了,全民砸锅卖铁大炼钢铁,土地荒在地里,树木遭到严重砍伐,矿产资源也这次疯狂的运动中大量消耗。大炼钢铁运动,严重违背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经济比 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p> <p>  更加令人惋惜的就是大炼钢铁时期环境的严重恶化了。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涵养水源的功能消失,会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会导致洪涝、干旱或沙尘暴的发生。用含有重金属的水来灌溉庄稼,可使作物受到重金属污染,致使农产品有毒性。污染水产食品,危及人的健康。</p><p> 面对大炼钢铁这种得不偿失的前车之鉴,如今我们更应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建立在绿水青山的基础之上。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p> <p>  最后大家站在这个那个荒诞不羁年代留下的土高炉前拍了一张珍贵合照。</p> <p>指导老师:郎文波</p><p>班级:高一(7)班</p><p>姓名:张宁</p>